1 实验缩比的是尺度
实验其实也是一种模拟,我们把巨大的飞机缩小成一根筷子长,放在模拟蓝天的风洞里吹。看起来有些诡异,这么小的东西怎么就和天上的大家伙有关系了。
因为我们知道缩比后的参数与实际参数之间的关系。
缩比关系依靠着无数的无量纲参数,每个无量纲参数代表一组尺寸、密度、速度、温度……等参数的影响。
比如长细比,一个人的高度除以宽度,这个数越大表示越瘦,越小表示越胖,这就是个无量纲参数。
一人1.5米高、0.5米宽,和一个1.8米高、0.6米宽长细比都是3,表示他们都是一样胖瘦。于是你可以把人缩比成0.3米高、0.1米宽来研究胖瘦的影响。
依据这个规律,只要保持马赫数相同,我们认为超音速流动就是一样的,保持雷诺数相同湍流就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将飞机缩小成一支铅笔,研究飞机的流动。
心里有规律才不慌
2 实验缩比的是现象
在缩比尺度的时候不可能保持所有的现象同时不变。有一些现象无法被成比例缩小,发生变异了。只不过如果变异的现象不重要,重要的现象能保持,我们就认为这种缩比是可行的。
实验中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是保证量级大的现象正确。
要保证所有的现象都到位,只有在天上飞的飞机才是最正确的。幸好我们可以先研究影响最大的现象,或者只对部分现象感兴趣,就能对现实做些简化。
一种缩比关系对不对,就看你关心什么。
比如缩比飞机可以忽略与浮力相关的弗劳德数,因为空气的浮力很小,缩比船的模型则可以忽略马赫数,因为船跑得很慢,但是必须重视弗劳德数,因为水的浮力很大。
用好缩比关系,必须先明确各种现象对你最后结果的影响多大量级,还要明白各个缩比参数对现象的影响。
比如产品上有个缝隙喷流,做实验是否可以与其他部件一样等比例缩小?
缝隙喷气的分布对结果很重要-->
缝隙内的附面层分布很重要-->
等比例缩小缝隙是错误的(缝隙缩比后附面层分布不能等比例缩小)。
重要现象-->流动特性-->缩比影响
同样的产品,关注不同的性能,缩比规律就会不一样。
不同的产品,研究同一个性能,缩比规律也会不一样。
没有不变的方法,只有不变的合理。
3 缩比规律可能不存在
看看胡歌的照片,我们的理想缩比关系是这样的:做一个1:5的胡歌模型,推算出1:1的胡歌特性, 缩比实验成功。
但是现实的胡歌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从小长到大,哪有什么缩比规律。假如你愣是从幼儿胡歌的脸上找到一个影星的痕迹。我给你一个婴儿,你能根据胡歌的规律,判断这个婴儿的未来吗?
这就像我们遇到的复杂产品,从1:5到1:1,每一个尺度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你做了从最小到最大的实验,你也无法回答为什么有些结果随尺度线性变换,而有些结果好像完全在随意变化。
就是你勉强用数据堆出一套复杂缩比规律,你也不敢用于新的缩比实验。
不理解现象就无法缩比,不做缩比实验就无法理解。
这是个两头堵的死胡同, 其实还是多头堵的死胡同,实验不准确,无法验证仿真,仿真不可靠无法设计实验,仿真与实验都不行,理论更抓瞎。
这就是创新,这就是研究。每一个工具都不能解决问题,每一个方法都不可靠,这个时候还要寻找到一个靠谱的结论。
4 去缩比现象不是缩比尺度
首先放弃从缩比到真实步步为营,有计划地取得成功的梦想。除非这个产品足够简单,对设计的要求足够低,否则不会有现成的道路。
实验先解决可以做的事情
从多个复杂现象中选取一个有可能识别的重要现象。为现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做一个简单的仿真。
不能将产品一股脑地缩比
虽然模型长得和产品很像,内在的现象却完全走样,而且复杂得谁也解不开各种参数的纠结。
只有放弃一步到位的想法,复杂的研究才有希望前进。
实验可以将某个现象缩比后研究,而不是将产品全尺度缩比后研究。 结合仿真、理论分析,一个现象一个现象地去反复琢磨,伴随认识的提高,准确性才有可能提高。
实验缩比的是尺度——看着像,骨子里不对劲,貌合神离
实验缩比的是现象——看着不像,骨子里对劲,心神合一
下次反着说也会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