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误差| 4.不要用细化的数据掩盖误差

1年前浏览1499


Franz Marc,   Gazelles


“陆姐,让我再多算几个状态,我还不太确定尺寸是1.1还是1.2合适?”
“你先看看计算误差在什么量级”
“误差大约是10%
“用误差10%的计算结果,你如何判断尺寸是1.1还是1.2合适?你能区别性能变化是尺寸带来的还是误差带来的影响?”
如果要你来确定尺寸是1.1还是1.2,你会如何解决?你会不会更细致?为了准确地找到最优尺寸,要做尺寸1.111.121.13…..1.19的计算,然后从这些结果中选取最优尺寸。
你看着密密麻麻的一列列数据,是不是有一种满足感?你给出最后结果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安全感?
全然不顾误差已经高达10%,你看到的所谓最优已经被误差掩盖。
你这么做有什么原因?

因为,你搞不清楚,误差在什么范围。
你去问写软件的,误差可以小到被忽略。你去问做实验的,误差只是量程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如果误差真的如此小,可以识别出0.1%的变化,状态细化为间隔0.01,还是合理的。
可惜实际误差往往大的出奇,工程类的计算和实验误差,轻易就超过10%。这还没有考虑,操作失误带来的意外错误。
你去问别人,每个人会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你拿到了数据,判断不了这是明察秋毫的好数据,还是错误的垃圾堆?你又如何做决定?
于是,你不去想那个让你闹心的误差,取消关注“陆姐说”。安心地做间隔只有0.10.01的计算和实验状态。

因为,你要保护自己不被老板骂。
如果你按照陆姐说的方法做,会冒很大风险。你判断误差是10%,然后选择了状态间隔0.2的方案,保证状态的变化明显大于误差影响,为老板节约了金钱和时间。但是你解释不了,为什么大家都在增加状态,只有你在减少状态?是不是因为偷懒?你的能力和人格同时被怀疑。
如果你不管误差范围多大,还是玩命细化状态,浪费老板的金钱和时间,赔上你的加班时间,容易被老板理解。即使你的能力被怀疑,工作态度还被认可。
你会看到,无论心里明白还是糊涂,大家都在细分状态,浪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证明自己工作很努力。
这也是工作量会意外地成倍增长的原因。一半因为不懂误差,一半因为不敢承担责任。
 
摆脱这个困境,从获取数据,转到看数据。
我们的时间分配往往是:一年的研究,我们用6个月开会讨论实施方案,用5个月获取数据,用29天准备漂亮的汇报材料,用一天时间把数据画成图表填入总结报告。(还有,一年的研究,用十一个月开会讨论方案,那就是其他问题了。)
没有时间看数据,完全不理解数据,不懂得数据背后有什么误差,有什么规律。只能对数据做最粗暴的比大小。
这么做,下次研究只能做更细化的状态,获取更多的数据,掩盖不懂得数据,不知道误差的现实。

如果我们把时间分配倒过来:一年的研究,3个月讨论方案,3个月获取数据,6个月看数据。
这种看数据不是简单的比大小,而是把所有的数据铺开来,给自己提出十万个为什么;把所有的现象列出来,看看是否合理;把所有的差异找出来,看看哪些是误差哪些是性能变化?
你会说,看数据太复杂,看几天什么也看不出来。你会忍不住地又去算更多的数据,测量更多的数据。
看一天看不懂,就看一周、看一个月。如果你用一个月的时间看一个状态的数据,看得多了,你自然会看出点门道。数据看得多了,心里慢慢有了判断数据对错的感觉。也就知道了下次做计算和实验,你最需要看什么数据。
看数据是脑力活,获取数据是体力活;看数据是长期获利,获取数据是短期获利。虽然看数据会让你痛苦,但是看数据才是值得你表现努力的工作。

当你陷入状态越来越细化的泥坑,你问问自己,你是不知道误差做不出选择?还是被老板逼迫这么做?还是用体力活替换脑力活?

 

相关文章,在仿真秀官网搜索:

1. 

2. 

3. 有、无的差异,框定误差的范围
来源:陆姐说
Marc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12-10
最近编辑:1年前
仿真方法论
如何让老板通过你方案
获赞 32粉丝 24文章 140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