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眼,猜出误差范围
前两天,我帮小李(就是那位新入职的)看数据。看完数据后。我没有说对,也没有说不对,而是给十多个参数注明了误差范围。
阻力系数:误差20%
升力系数:误差10%
位置系数:误差5%
……。
为什么小李做了全部计算,不知道误差范围,我只是看了两眼,就敢给他列误差范围?
我看小李的优化外形的减阻效果,发现不同外形的最大和最小阻力不超过20%。听着小李滔滔不绝地给我讲减阻;我一边点头,一边想,减没有减阻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算的阻力最大差别没有超过20%,误差也就在20%。这两个月,小李使出浑身解数,改网格、改算法、改形状,阻力系数的变化都没有超过20%。当然,小李也搞出过100%以上的阻力变化。最初搞错了对称轴,后来搞错了参考面积,那是错误,不是误差。只要没有出现该死的错误,这些随机出现的差异就是误差范围。
小李的哪套网格正确、哪种算法可靠、哪个形状最优,我不懂。我也不打算懂,因为这个产品推力十足,阻力大一点小一点都无所谓。我只是随便看看他的数据,大致猜出来综合的阻力误差大约是20%。你说,这么做一点科学依据都没有,是不是太随意了?我看未必。
很多博士都知道如何做网格无关性,模型适用性的考核计算。有人写了一篇长长的考核报告,网格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阻力系数只增大了1%;湍流模型从最简单的代数方程,到最复杂的大涡模拟,阻力只增大了5%。因此推断出,阻力系数的计算误差不超过5%。报告太深奥了,我也看不懂。我随便看看他的数据,每天算的阻力都不一样,今天和昨天就相差了25%。打死他,我也不能相信他的误差不超过5%!后来发现,他算的阻力系数比真实测量结果小了25%,因为他在产生90%阻力、而且最难算的区域,只放了很少的网格。他把增加的500万网格都加到了其他区域,而其他区域产生的阻力只占1/10的总阻力,在这里增加网格当然变化很小了。这就是有科学根据的真实的谎言。
很多人认为,多方对比是为了提高计算准确性,其实不然,多方对比只能防止重大错误。如果你拿到仿真A、仿真B、试验三家的数据,互相之间差20%。你只能判断,这个行业就是这水平,误差20%。谁对谁错,基本取决于哪家的话语权大。
比如:参考面积算错了,形状画错了,阻力和轴向力搞混了,航行方向反了(不要笑,这些很容易发生)。如果小李每次错得都一样,算出阻力系数一直在1.0~1.2的范围,我还以为误差范围是20%,其实真实的阻力系数是0.2,已经算错了5倍。但是三家不会同时犯一样的错误,三家的阻力系数:1.1,0.21,0.22,发现小李的数据是个“坏点”。也可以去找文献、找报告,找到类似的方案,看看和类似方案的数据有没有差得太离谱,一样可以排除“坏点”。
就是这么看两眼,先随便看看,看不懂算法没关系,可以看看收敛过程,数据在多大范围波动;看看改变设置,数据变化多少;看看不同人算的,数据差异多少。这,就是行业的误差范围。然后找多方对比,只要大家的数据都是八九不离十,说明没有人犯下低级错误,可以放大家过关了。
如果昨天把角度当弧度,错57.6倍,今天把半个模型当整个模型,错2倍,明天把轴对称当面对称,错1.27倍。如果昨天用层流模型算湍流,今天用轴向力替代了阻力,明天忘了地面有一个大气压。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12-10
最近编辑: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