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PLM&ERP集成环境制造BOM的搭建技巧

1年前浏览277

导语

ERP和PLM两大系统是当前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平台,实施ERP及PLM系统的企业都需要实施ERP与PDM的集成,因为PLM和ERP的集成就是一个产品管理与生产管理协同的过程,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可加强两个系统的开放性,提高互操作性,从而获得一个强大适用的信息化环境来加速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制造BOM(Manufacturing BOM,MBOM)作为描述产品结构和数据的主要形式,是两大系统集成后信息共享的源头,适用于PLM和ERP两大不同环境的MBOM搭建规则和构建方法便是两大系统集成成功的关键。


在实施两大系统的过程中,企业由“三分软件、七分实施、十二分基础数据”这一共识,普遍认识到基础数据的重要性,而基础数据组成的MBOM更是重中之重。MBOM搭建过程中的一些技巧,既能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又能保证系统集成后PLM向ERP系统传递数据的准确性,还能在工程变更时快速反馈,进而保证基础数据,快速指导生产。


01    

   
物料属性分类    

   

   


一般企业的物料类型有生产性物料和非生产性物料两种,其中MBOM搭建主要涉及的是生产性物料,根据工程机械行业制成品少,部件繁多,大量外购件及部件装配之前需同步配套等特点,对一般生产性物料作出如图1所示的分类。



图1 生产性物料分类说明


集成环境下物料属性的划分技巧主要体现在虚拟件和供应件上,目前国内工程机械的产品设计逐步向模块化转化,这些模块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存在的,为了便于投料和工程变更的快速进行,这些模块均被定义为虚拟件,如图2中的发动机部分。


图2 供应件层级示例


工程机械行业中成品厂家与供货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业务往来,即大量的外协加工业务。供应件主要隐藏在大的总成采购明细中,这类件的产生是由于供应商的加工能力有限,部分毛坯件的加工工序需要委托成品厂家代为完成,再由供应商提走后组装成大的采购组件送至成品厂家。图2中铲刀部分有左推杆、右推杆和铲刀等3种采购组件,托架属于铲刀下层部件,由于供应商没有能力进行感应淬火这道热处理工序,托架(自制件)为主机厂家代为加工的产品,为了在ERP系统中便于计算加工费用,为此件在PLM系统中增加一属性为代加工,将托架定义为供应件。供应件属性的增加一方面有利于财务的费用结算,另一方面能清晰地用于指导车间的生产运行。


02    

   
工程BOM与制造BOM同步的技巧    

   

   


工程BOM(Engineering BOM,EBOM)是一种反映产品结构的技术文件,反映了产成品与零部件间的层次关系,同时还显示零部件的编码、规格及材料等信息,而MBOM的设计过程是工艺工程师根据企业的加工水平和能力,基于EBOM,按照零件的加工装配路线进行再设计,然后用流程性语言描述从原材料到零件,再由零件到成品的整个过程。EBOM与MBOM的同步是在PLM系统中通过视图转变的形式完成的,即由Design视图转化为Manufacturing视图,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技巧来实现两大BOM的同步。

2.1  
采购组件的同步技巧    

在传统产品设计中,成品按部件功能模块设计,但是MBOM下的物料要按供货状态投送至装配车间进行总装,因此在EBOM向MBOM的转化过程中则必然存在工艺拆分或组合。

在MBOM的搭建过程中,可对设计与工艺实施同步工程,即经工艺分析物料装配层级关系下的拆分和合并,提出相关采购组件的划分方法和数量,设计部门协商后更改EBOM。这也是产品模块化设计面向制造设计的友好过渡,这种方法从根本上减少了MBOM搭建过程中的工艺拆分和合并,同时打破了设计与工艺长期存在的壁垒,有利于数据来源的统一。

2.2  
公用组件的同步技巧    

广义上的公用部件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从产品主结构中指定的模块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模块加入到定制产品中,是一种基本配置中不变的模块,这种公用部件是相对于基本配置的产成品,而公用组件针对于变型配置中变化的模块,是变化模块中始终不变的那一部分物料的组合。

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根据变型统计出这些公用组件,并定义此类件的属性为虚拟件,虽然在转化为MBOM的过程中,MBOM的层级会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物料需求计划的展开,但后期MBOM的工程变更速度和准确度会大大提高,且可大大减少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03  

 
集成环境下MBOM的传递  

 

 


大型工程机械企业由不同的事业部、子公司组成,为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和生产统一,集成过程中MBOM的创建和传递需要在两大系统相同功能的基础上加以转化才能进行。

集成过程中,如图3所示,PLM系统在发布过程中定义组织(即各子公司)、物料与多路线代码,自动写入对应字段,MBOM以及关联的工艺路线同时发布;ERP系统接收过程中,遵循先物料后BOM的原则,首先接收最新的基本物料信息,其次按照要求生成多MBOM,其中的信息要相同,如有不同,ERP系统给出错误信息以便于PLM系统端进行处理。这种结合后的集成方式可以避免系统紊乱,保证数据传递的准确。


图3 MBOM传递过程


04    

   
客户化需求MBOM的搭建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特殊配置型主机没有精确的MBOM结构,全部是靠手工计划指导生产,容易造成结构错误;改装过程中不仅耗费工时,同时会损坏产品外观质量,影响主机发运;生产周期长,特配所需的改装件需要及时通知供应商送货。

为了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订单需求,一般需要在相近标准配置的主机基础上进行改装,以得到一些特配的主机产品。由于特配主机绝大多数为一次性订单,且不属于产品基本配置,在PLM系统中维护容易造成与标准配置混乱和物料编码过量累积,因此ERP系统中单独创建和维护比较方便。

销售部门根据客户需求提报配置要求批准后,在ERP系统中创建特配主机编码。特配主机编码创建完成后,需要搭建MBOM,步骤如下:

   1)在PLM系统中搭建与特殊配置相关部件的MBOM,并根据系统开发功能单独发放至ERP系统;

   2)查看ERP系统中是否有相应基础配置的主机存在,若无,则需要在PLM系统中新建基本配置的MBOM并发放至ERP系统;

   3)根据ERP系统功能将基本配置的工艺路线复 制为特配主机的工艺路线;

   4)复 制基本配置的MBOM结构,根据特配主机说明更改相关改装部件。

特配主机的MBOM和业务**完成后,即可成为主机产品,根据主机需求计划自动展开用于生产。

结语  

综上所述,在PLM&ERP集成环境下MBOM的搭建,从物料属性的分类到部件组件的合并划分,再到整体MBOM的发放,需要考虑两个系统的兼容性,并结合企业的业务背景,充分利用搭建技巧,最终实现方便快捷地指导生产。


-End-

来源:友创软件
材料PLM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12-01
最近编辑:1年前
获赞 16粉丝 12文章 12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如何管理PLM系统中零部件的生命周期

导读:PLM被定义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如何定义PLM系统中零部件的生命周期则需要详加考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企业以过短的PLM生命周期图描述过长的零部件业务生命周期,因而引发了一些版本和变更上面的问题。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作者:乐传远 | 来源:e-worksPLM已经是一个广为接受的概念。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PLM系统最核心的任务是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在PLM系统中,零部件也有生命周期,反映零部件的阶段和状态。而企业实施PLM系统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定义零部件的生命周期构成及演进规则。 1 过短的零部件生命周期管理我曾参与过一些公司PLM系统实施,发现方案中零部件所谓的“生命周期”往往是指零部件的“设计周期”;零部件的发放实际指的是“设计完成”,而非投入生产。图1 过短的生命周期图如上图是某公司PLM系统中定义的零部件生命周期图。当零件创建出来时即处于“创建”阶段,这时工程师对零件进行各方面的详细设计。一旦完成,工程师将零件的生命周期状态提升到“审核”,这时启动一个审核流程;如果审核者发现设计有误,则驳回给工程师,工程师根据审核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再提交,如此往复。如果审核通过,则零件生命周期状态提升到“批准”阶段,同时触发一个批准流程。批准流程的签审过程与“审核”一样,只是签审人不同。如果批准通过,则零件生命周期提升到“发放”,零件被冻结。若需要修改,则需要将零件修订一个新版本,然后在新版本上进行修改。上述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研究部门内部,工艺和制造部门则不参与。当零件被发放后,工艺和制造部门才在此基础上展开工作。如果工艺或制造部门在后面发现了问题,他们会通知研发部门,于是工程师将零件修订一个新版本,然后根据下游或现场反馈的情况在新版本上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再次进行上述的签审流程,然后发放一个新版本,完成变更。按照这个模式,零件的一个生命周期实际上指零件在研发部门的一段生命期,如果零件通过了研发部门的审核,即代表生命周期走到了最终点。当下游部门提出零件有缺陷时,零件需要“重生”一次(修订一个新版本),然后经历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我们来看一下一个零件的一般开发过程。一个零件从概念阶段到批量生产,一般要经历如下阶段:图2 零部件的开发过程可以看出,零件设计阶段只占全部生命期的一半,后面还有大量的验证工作需要进行。而研究表明,产品80%的修改是在制造阶段以后完成的。从这个角度看,设计阶段的完成实际连整个生命期的一半都不到。这个时候宣布零件“发放”实际上不合适。就如同一个大学生刚完成本科学业就宣布他已经成才一样。这种情况的发生并非偶然。现在很多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仍然是行政式的,研发部门负责产品研发,制造部门负责试制生产。工作流程也一般是串行的。研发部门将设计签审后的图纸交到下游部门试制生产,出现问题再向上游反馈,而在零件设计阶段他们参与得很少。而PLM系统的实施则往往从研发部门开始,然后再延伸到制造部门。有的甚至只局限在研发部门内部。这样在系统部署之初,对零件的生命周期的定义就只定义到设计阶段,而一般不会从整个过程的角度去定义。同时,一些企业“甩过墙”式的设计习惯也加强了这种情况。所谓“甩过墙”的设计是指“我这个部门完成我的工作后就把结果甩给隔壁的部门,然后没我的事情了”。 2 零部件生命周期过短的影响无论这种情况是如何产生的,带来的影响却是相同的——零件实际上没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零件在设计阶段被"发放"后, 下游部门提交的变更只能在新版本上进行,这就扭曲了版本本身的作用。在PLM系统中,版本(revision)一般由大版本(version)和小版本(iteration)构成。小版本标记一次修改,大版本标记一次发放。这里的发放是指零件已经完成设计验证并投入生产。从标记修改的角度看,版本可理解为:小版本标记投入生产之前的修改,大版本标记投入生产之后的修改。由于生产前的验证和准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对零件在生产之前和生产之后的变更处理是不同的。在零件投入生产之前,模具尚未开模,采购订单尚未下发,大量成本尚未发生。这时零产品处于设计或验证阶段,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发现和消除零件的缺陷,使零件具备高质量。因此这时发生的修改应该是即时生效的。而零件一旦投入生产,则大量成本已经发生,对修改的处理变的谨慎。并且投入生产的零件一般是经过验证的,这时发现的问题往往是改进性质的。因此修改一般不会即时生效,而是有可能等到下一款产品才实现,或等现有供货耗完后才使用新设计---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致命缺陷需要及时修复,而这在生产后一般要少得多。因此,二者处理的主要问题一个是纠错型,一个是改进型。最直接的不同就是修改是否要即时生效。在一般的PLM系统中,零件在未发放之前的修改只增加小版本,并且新的小版本会即时生效,即父级会马上自动引用最新小版本;而大版本的增加一般不会即时生效。一般是当父级未被发放时,新版本的子级发放后父级会自动引用新版本:如果父级已发放,则新版本的子级发放后父级不会自动引用新版本。如果要引用,则需要将父级修订一个版本,然后再发放新版本的子级。这与产品投诸生产后的改进是一致的。如下图:图3 零部件版本管理但当零部件的生命周期仅代表其设计周期时, 就打破了上面的规则。试想,当某一部件设计完成, 研发部门将其及子项悉数“发放”。而后下游部门发现部件或子项存在问题,并提交给研发部门修改。这时工程师需要将部件修订一个新版本然后进行修改。这意味着之前 “发放”的版本实际并未进行生产,这就扭曲了“发放”的本意。不仅如此,若需要修改的是部件的子项(实际上大部分情况都是修改子项),那么新版本的子项发放后该部件不会自动引用新版本。这样就必须修订该部件。如果部件有父级,则需要依次往上修订。这样一次修改就会产生大量的修订,势必使变更效率变慢。如果不想层层往上修订,则必须把系统开发成“即使父级处于发放状态,子项修订新版本后,父项也会自动引用新版本子项”。这样做产生的问题是:部件永远处在最新状态下,这样失去了对历史状态的追溯功能。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考虑,一旦零部件走出了设计阶段,这个生命周期图就无法在准确描述其生命阶段和状态。 3 建议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零部件的生命周期图只描述到设计阶段完成,而零部件后面的演进则超出了这个阶段。即用较短的生命周期图描述较长的生命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产品的生命期延伸到验证和制造阶段。产品设计阶段的完成只能定义为“设计冻结”,而不能定为“发放”。真正的“发放”定义在产品验证完成后,批量生产之前。如下图:图4 零部件生命周期管理上图中,在“设计冻结”之前,零部件处于设计阶段,研发部门工程师可以对零部件进行修改;所有的修改完成后,便可提交审核,并最终进入“设计冻结”。零部件提升到"设计冻结"需要做一个校验:只有当所有子项被提升到"设计冻结"后,父项才能提升到"设计冻结"。在该阶段,研发部门部门工程师无权再进行修改。“设计冻结”表示零部件设计阶段的完成,但尚未“发放”。当下游部门发现问题时,便提交给研发部门。研发部门工程师接到修改意见后,可将零部件降级到"创建"状态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零部件增加一个小版本,其父级也自动引用新的小版本。然后零件被提交签审,签审通过后,零件再次提升到“设计冻结”,系统收回工程师的修改权限。所有对反馈问题的处理都遵循这个模式。当验证阶段反馈的所有问题都被妥善处理后,产品便可以提交发放。同“设计冻结”一样, 产品发放时也要遵循一个原则:只有当所有的子项发布后, 父项才能被发布。一旦产品进入“发放”阶段,系统便将其冻结,作为历史查询记录。用户若要修改,则需要将其修订新的大版本,然后在新的版本上进行修改操作。当然,新的版本发放后,其父级不会自动引用。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即在生产阶段发现的一些严重缺陷因而不得不进行的修改。这时需要提出修改申请,然后由具有管理员权限的账户执行对发布后的修改。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控制。因为生产之后的修改必然伴随这高昂的成本。表面上看,图4与图1中的生命周期只增加了两个生命周期阶段,但实际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在图1的生命周期中,设计完成即表示产品“发放”,产品验证和批量生产前的阶段被排除在零部件生命周期之外;而这个生命周期图则将产品设计完成后,批量生产前的阶段也囊括到产品生命周期内,产品只有等全部验证通过后才被认为能够“发放”,因此是将设计和工艺制造视为一个流程内。现在,咨询机构和厂商更愿意把PLM管理的生命周期延伸到销售和售后阶段,从这个角度看,要实现零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任重而道远!这里面不仅仅只是增加若干个生命周期阶段的问题,而是这些阶段之间是如何演进及需要遵循哪些基本规则。-End-来源:友创软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