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几年纯粹的技术工程师,如今,阴差阳错地转到了项目经理。
果然是屁 股决定脑袋,坐在不同的位置就有了不同的视角和心态。
私以为,越无定法的工作,越有难度,越能体现人与人的底层能力差异。
但同样,越无定法的工作,门槛越低,越能让能力不足的人滥竽充数。
管理就是这种性质的工作。
尽管会有各种各样的管理学书籍、理论,但因为面对的是人,实难把握规律。
虽然如此,今天,还是从工程师转到项目经理的经历,尝试总结一点规律,谈谈心态的转变。
1
脱离技术细节
但依然要重视技术及工程师逻辑
Speak with data.
凡事都要讲数据是搞技术的关键逻辑。狭义的技术,就是讲量化的自然科学。
搞技术要精确,要严谨,要言之有源,言之有理。
越接近技术底层,这种要求越明显。
虽然,在应用中,很多所谓的技术已经掺了太多的水分,但它至少也需要披上严谨的外衣。
除此之外,工程师也有些共性。
常年在深度工程技术的浸淫下,会有一种专注的单线思维与死磕精神、完美主义以及技术自尊心。
工程师多数也不爱交谈,实事求是,谨慎细致,不愿意夸大缩小,在缺少更多信息的前提下,也略显“单纯”。
他们不会也不必要去关注公司业务,无需从宏观层面看待一项任务。
当你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头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不再做具体的细节的工作。
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和工程师沟通,要依赖工程师,需要分配任务,需要决策,这必然需要有准确的技术逻辑和工程师思维。
2
心态要好
要习惯被人骂
管理是什么?
管理是通过管人来为组织增值的,是反人性的。
人性懒散,需要来管理;人群混乱,需要管理;人会出错,需要管理;人有情绪,也需要管理。
还有,最常见但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之一——催。
这所有,都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厌恶,被人当面怼,背后骂,这便是家常便饭了。
初从工程师的角色过来,的确会非常不适应。
怎么办呢?没什么捷径,慢慢就习惯了。
《鬓边不是海棠红》里有这么段台词:
“过去觉得你们开口饭吃得容易,学艺几年,吃一辈子的老本,既能赚钱还能得名。今天我算是明白了,这六块钱一张的戏票里边,三块钱买你们的艺,剩下三块钱,买你们做个靶子,给他们天花乱坠糟蹋着玩”。
很有意思,娱乐圈的人为什么收入那么高?有一大部分就是娱乐大众的,让大众骂,让大众八卦。
同理,管理者存在的意义的另一层也一样,就是被人骂,就是抗压。
工作,多数都不是心甘情愿的。
心不甘,情不愿,自然有情绪。
情绪要排解,就要骂人。
骂谁呢?骂管理的人,骂让做这事的人。
骂完了,好继续干活。
不然项目经理自己干啊?
除了组员的不理解和发泄,还有客户,还有领导,还有跨部门同事。
管理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目标,资源有限,必然会侵犯到别人的资源领域。
侵犯自然会受到反弹。
认清楚,挨骂抗压是工作一部分,也是挣钱的手段,心态会好很多。
3
凡事留一线
凡事留一线,凡事留后手。
这是初为项目经理又一思维转变要务。
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这也是管理的价值所在。
不确定性就意味着风险,时间风险,成本风险,质量风险。
兜里要有一环套一环的备选方案,有项目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项目不断出意外是正常表现,不出意外才是最大的意外。
和内部要八分,承诺客户五分,你手里这三分就是余量,就是缓冲带,意外发生时,不至于让自己和大家硬着陆。
4
管理要学什么
框架
不搞技术细节,不代表没什么可学的,只是纯靠直觉来做事。
当然,靠直觉和习惯做管理,也是大多数初级管理的做法,显然不是好的方式。
而沟通、表达、组织、协调这类泛化的能力,实际上是很难像技术一样去学习的,因为不确定性太高,而且条条大路通罗马,各人有各人的方式。
那么,能学习什么呢?
我想,纵然管理需要各种软性 技 巧,但“框架”性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是基石。
任何脱离了特定领域的软性能力是无本之木。
管理不再需要细节执行,但一定需要对行业标准、公司战略、公司流程、部门定位、岗位职责有框架性的认识。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可以在这框架上增添血肉,习得细处和深处知识,但框架是本,要稳,框架是管理大局观的基础,是管理决策的基础,也是专业的体现。
能理解多大领域的框架,是有效管理多大领域的必要条件。
技术与管理的选择,几乎是每个职场人避不开的课题。
聊一点自己浅层的感受,抛砖引玉,或许对你的选择有所启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