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对ASPICE做了一个简单梳理,这次结合一些新的资料再进行一下宏观梳理,对这个概念再加深一点理解。
ASPICE是一套标准,可作为一个框架或工具,以用于流程改善和能力评估。
针对的对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集中在软件和系统部分。当然,基于产品类型和公司模式,可以针对机械或硬件,以及各个域的特定流程进行扩展。
Process Capability是ASPICE的核心概念。拆分来看,Process和Capability也是看待其的关键维度。
对于Process而言,包括下面4个要素:1. 为什么需要这个流程?它的Purpose是什么?2.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流程需输出什么结果(概念的)?3. 什么样的工作包(具体的)会被交付以证明流程被执行及目标被实现?4. 具体步骤(可被裁剪的)。
对于Capability而言,依次分为0~5的等级。0级,无流程或者流于形式;1级,流程粗略被执行后,可以大体达到主要目标,但偏差、模棱两可及灰色地带颇多;2级,流程执行各个环节需要被管理者频繁Trigger、协调、监控、推动等管理起来,目标达成的水准提升了,但效果很依赖于管理者;3级,按照流程执行流程,可以相对稳定持续地达成目标,管理者管理角色弱化;4级,流程开始从被动执行展现出自动主动的味道,衔接啮合处不需要管理者的太多介入;5级,流程持续改善以适应组织目标变动。
从这6级的变化来看,ASPICE致力于建立一套标准却柔性的完美体系,可以像一台自动化设备自动运行,提升效率,减少错误,并降低人员维护成本。
是很好的理念,但以笔者经验,按照ASPICE重流程的哲学,文档会越来越繁多,流程颗粒度会越来越碎小,人员会越来越冗余,衔接处会越来越多,项目柔性会越来越差……
而这在当今VUCA时代,普遍重视敏捷的时代,似乎又显得不太合时宜,甚至和我们的敏捷宣言(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客户合作高于合同谈判,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直接对立,如何将两者融合落地,这是当下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初步可以有个粗浅的感受,后续需要深入到具体操作,合适时间会再写一下自己所想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