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软件质量的数学化——度量

2年前浏览612

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今天写这篇文章时,脑子里陆续跳出几个概念,数字、量化、定量、数学......又联想找到马克思这句话,讲得很精彩,也很令人兴奋,讲得没有任何问题。

但同时也迸发出很多疑问,从实际工作体验来看,数学在有些领域有些时候不可或缺,也很精准,而另一些领域另一些时候却又显得流于形式,脱离实际。那么,这是数学的问题,还是领域的问题,抑或是发展阶段的问题,定量与定性相比注定更优更接近真相吗......

当年做产品开发时,一位老领导常说,Speak with Data,就是谈论问题时要带着数据才更有价值;找工作写简历时,老鸟也总会在简历里用数字表现业绩,避免所谓的泛泛而谈;产品设计中,尺寸、公差、参数、指标无不是通过数字来定义、控制及落地成功的......不一而足。


但同时也会看到数字失去其准确性的时候,比如在公司里,员工需要登记工时,领导需要查看各类报表,项目开发需要做各种成本评估......做过的人常常会觉得这些数字、百分比、曲线都太脱离实际了,很多时候和做算术题无异。然而,即使是大咖公司的精英领导依然在不遗余力地推行它,并且用其做决策,结果当然不会是尽如人意的,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以我粗浅的理解,答案是聊胜于无,对于以上提到的问题,即使数字不够准确,但依然比定性描述好得多,很多时候定性与拍脑袋几乎无异,问题其实就在于难以拿到准确的数字。实际上,相信管理层非常清楚数据不准确的问题,但依然可以通过这些不准确的数据去管理和逐层推进优化(这个有意思的话题,有机会再来分享下)。


不过,我也认同量化的意义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大,特别是涉及到社科领域。

现在回到主题,软件度量也并不能绝对保证信息准确和高质量软件,但这是一个当前最优的管理手段或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软件质量度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管理的需要,为了提供管理所必需的可见度。


写到这里,也解决了我的另一个疑惑,我以前就职的一家头部公司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软件度量工作,数字化做得也一般,归根结底是它有极端完善的组织流程,主动管理的必要性相对弱一点,一套流程被某个事件Trigger之后,流程像一台在轨列车一样会运行起来,这种形势下的管理多在于保持在轨和衔接站点的交接,而不那么需要根据度量结果进行非标化的调整,不需要换,更不需要建轨道。

度量是客观对象到数字对象的同态映射,软件品质量与软件度量成直接对应关系。软件度量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数据定义、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续性定量化过程,目的在于对此加以理解、预测、评估、控制和改善。


没有软件度量,就不能从软件开发的暗箱中跳将出来。通过软件度量可以改进软件开发过程,促进项目成功,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度量取向是软件开发诸多事项的横断面,包括顾客满意度度量、质量度量、项目度量、以及品牌资产度量、知识产权价值度量等等。


度量取向要依靠事实、数据、原理、法则;其方法是测试、审核、调查;其工具是统计、图表、数字、模型;其标准是量化的指标。

当然,正是因为量化的难度高和价值有限,也会有观点认为软件不可度量,但主流观点还是认可度量的意义。


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认为通过软件度量能实现三个作用:1. 增加理解;2. 管理软件项目,主要是计划和估算、跟踪和确认;3. 指导软件过程改善,主要是理解、评估和包装。

模型是一种认知工具,软件质量模型也是软件质量评价的基础,软件质量模型代表了人们对软件质量特性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常见的模型有McCall模型、Boehm模型、FURPS模型和ISO9126。

那么,落地一点看,软件度量如何具体进行?

首先,凡事都要先定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企业终极目标是商业目标,所以商业目标会作为度量目标的第一输入。此外,由于过程改善是一个闭环,已经识别出的过程改进建议也同样可以作为输入。

但是,目标并不具备操作性,落地要细化,要有据可依,所以还需要依据度量目标,设计Indicator、所用公式、收集方法、存储方法、分析方法等,形成一套度量标准。

项目管理里有个裁剪概念,就是说不同一切照搬书本,要因地制宜,要因时制宜,要根据项目情况定义项目度量计划。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按计划执行了,QA开始收集并分析度量数据,识别出异常后,并按照一定的流程推动解决。

在阶段性度量过程结束后,还需要落实成报告向管理层汇报,以便管理层及时获得软件质量状态,相应地做出决策。此外,度量数据还要存在组织资产库,以用于后续分析及改进。

文章暂时整理到这里。


最后再分享一点小感触,基础理论学科重要性自不必说,但它与实际应用的鸿沟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多数人不做科学研究。那么,如何将理论、科学、数学的营养不着痕迹地引入日常工作里,不落入纸上谈兵的境地,非常难得,但同样也非常。


深入浅出可绝非易事。


来源:汽车软件质量
理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10-11
最近编辑:2年前
Bruce Yang
签名征集中
获赞 0粉丝 6文章 48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