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如何通俗地理解敏捷?

2年前浏览1437

最近啊,敏捷也是热火朝天,前段时间,刚有一个同事去了水利行业做敏捷教练,可见一斑。


不过呢,热归热,但敏捷项目管理始终给人一种难以把握的感觉,而不同于PMP的高度结构化和逻辑化。


从一开始接触敏捷就有很多疑问,比如,一直以来,崇尚“法治”、“逻辑”、“科学”似乎是先进的表现,所以我们会有各种模型、框架、流程、标准等,但敏捷的里里外外总透着一种“人治”的感觉,不那么逻辑谨严,要灵活,要自组织,要依赖于人,这难不成是一种回退?


此外,敏捷还有自己的一些规定,对,规定,规定本身就不带有“智慧”的意味,要求迭代周期不能改变,要求站会,还不超过15分钟……诸如此类,也会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主席批评的本本主义吗?


当然,各类书籍、讲座等都会列出很多敏捷的好处,但是从传统汽车人的视角,总还是心存疑惑,这也可能是在汽车行业或其他传统行业推敏捷的首要障碍,心理关和思维关突破不了。


今天尝试再来理解一下这个众说纷纭的东西。


我想,看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必要放在时代大背景下。


因此,冒昧拉高镜头,习总书记说,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我们没有能力看清世界大局,但政治、经济、科技、能源、疫情等各类信息充斥在耳边,无时无刻在告诉我们,世界确实变了。


然后再拉低镜头,汽车行业从业者,无不知道新能源、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新技术正势如破竹地进入汽车领域,行业里的公司、人及车都在变革,汽车业也变了。


暂且不深究这“变”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先知道,敏捷是“变”这个大背景催生的,所以我们再去理解它时,或许可以不再那么受困于原有的思维和行动模式上。


有这么一个大而泛的概念显然不够,再落地一点。


为什么需要敏捷呢?


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或者现在多数的汽车行业项目时怎么开展的,主机厂根据以前的平台或者一些所谓的调研制定出新车型的需求,分包给供应商,供应商再分包,各级供应商进行时间、成本及技术可行性的评估,一眼望下去,能挣多少钱,要花多少钱,需要多少人,要用多长时间……大体都门儿清了,然后和客户约定范围及签订各类合同,要回复,要签字,甚至法务都要介入。


当有什么变更时,兴冲冲拿出以前认的东西进行“抗争”,即使不额外要钱,也要站在道德高点上谴责一下。


一直以来,能把这些责任都拎得很清楚、不背锅是一个工程师的重要能力,能不能完善地做好前期规划且不变动,也成为牛逼与否的评价准则。


但是,慢慢地,尤其这两年,大家也能感受到,那些被骂成dog的、不讲规则、甚至不讲理的国内OEM,开始不再跟随在合资OEM及顶尖供应商**后面了,他们逐渐掌握了主动权,以前的“变”总是多少理亏,现在的“变”是名正言顺。


背后当然很多原因,但这“变”的特质或许正暗合了时代的“变”。


我们依然可以很义愤填膺地说,No,shit,没一点计划……但这就是商业世界,风水轮流转,按部就班拿不到项目了,亦步亦趋抢不到市场了。


外界倒逼,我们必须敏捷起来,可能没有比这个促使我们选择敏捷更具说服力的理由了。


那么,为什么这个“敏捷”可以敏捷起来呢?


我们先抛开那些理论,设想一个场景,我们正在家里团坐着,吃饭,看电视,突然,爆发了地震,房屋剧烈晃动,或许几十秒之内房子就塌了,千钧一发,这时最需要我们敏捷,怎么办?


本能上,我们是不是不会放下碗、刷好锅、关好电视,慢慢打开房门出去,而是最紧急地带上家人夺路而逃,保命要紧,先保命,再看这后续生活怎么过好。


既然时间紧、任务重,既然瞬息万变,我们只能抛开那些完美的流程框架,我们只能接受这变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且只能先做最要紧、价值最高的事情。


由此,我们再看敏捷宣言,应该更能感受到它的内核。


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客户合作高于合同谈判,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


并不是后者不好,但顾不上了,前者更重要。


当然,实际项目中不会极端到地震逃命这种境地,还是有一些缓冲余地,既然传统项目管理的右项不可否认的有其价值,这样,我们就适当地向中间靠拢(这个“适当”是敏捷成功与否的核心),这就形成了当下敏捷实践中的各类方法,实际上它是一种好的经验总结,外企里喜欢叫Best Practice。


总结下来,就是时间短,变化多,人和钱也就这么多,我们要赶紧灵活地去做那些优先级更高的事,万一来不及呢。

    
来源:汽车软件质量
汽车新能源水利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10-11
最近编辑:2年前
Bruce Yang
签名征集中
获赞 0粉丝 6文章 48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