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一堆类似项目——平台化项目之间复杂性的驾驭

2年前浏览528

平台化战略是绝大多数公司开发新产品的思路,我们对这个几乎成为常识的概念也都非常熟悉了,就像IPAD,有Mini,有Air,有8英寸,有10英寸,都是基于一套平台化的技术方案修修改改的。

 

软件开发也是类似,基于一套基础软件进行拉分支开发,但实际项目里会有不同要素的比较多样的组合,特别是当今这个所谓VUCA时代,各个职能都想“创新”和“茁壮成长”,会打破原有约定俗成的标准模式,从而带来更多的复杂性。

 

这复杂性该如何驾驭和管理?今天通过写这篇文章来思考思考,但提前说一下,为了尽可能集中到一个小点来讲清楚,我们不谈“艺术”,只谈“技术”。

 

1

怎么理解复杂性?


VUCA算是一个模型,我们借过来用一下,它是指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PMBOK第七版有一种解释:

 

-易变性 (Volatility)。快速且不可预测的变化的可能性。

 

-不确定性 (Uncertainty)。缺乏对问题、事件、要遵循的路径或要追求的解决方案的理解和认识。

 

-模糊性 (Ambiguity)。不清晰的状态,难以识别事件的起因,或者有多个从中选择的选项。

 

-复杂性 (Complexity)。由于人类行为、系统行为和模糊性而难以管理的项目集、项目或其环境的特征。

 

由于定义是想要包罗万象,所以对于特定领域而言,不是很容易理解,而且它也确实不满足我们的MECE原则,或许也正是从其本身就很VUCA的定义侧面阐释了VUCA的内涵,姑且作为参考。我们尝试换一种角度,可能不够精准全面,但或有助于理解我们自己的业务。

 

易变性,相对容易看明白些,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对应为各种变更,包括但不限于需求、方案、时间、团队等。

 

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初看名字,感觉不出来明显差异,我们就放在一起看,既然正面不好理解,看看它们的反义词,确定和清晰。这样似乎容易些了,“确定”是指状态的稳定(包括自身状态和因果关系),“清晰”是对当下或稳定或不稳定状态的认识。

 

反过来,不确定性就是整体的状态、关系、结果、目标等都是不稳定的,缺少线性的因果链接,具有偶然性,是因与果内在逻辑上的,是认知上的,比如,某一个Bug莫名其妙地出现几次,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由于有很多综合的环境因素,所以即使开发分析出来可能的Root Cause,修复之后,也并不必然确定问题被解决了。

 

模糊性就是不知道,没有信息,说不明白,是认识上的,比如,一个新员工说不清楚这个项目的状态,甚至由于项目前期管理混乱,没人说得清楚。

 

那么,复杂性呢?首先我们项目中会有多种要素,比如,不同类型的项目、不同的组织(公司、部门)、不同职能的人、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时间线、不同的硬件BOM、不同的软件版本、不同的子系统划分等,这些项目要素之间会交互,会依赖,会有前后次序,会互为输入。当要素越多、交互越多,再加上前面变更的频繁、因果的不确定、认识的模糊,会让复杂性倍增。

 

总结一下,复杂性就是这一堆项目里有很多项目要素,要素会频繁变更,要素也会互相依赖,而要素本身状态、变更、依赖关系都是不确定的,且我们没认识清楚,说不明白。

 

希望我们把复杂性的框架讲顺了,或者说这种说法能够自圆其说,并有助于后面的分析了。

 

2

平台化项目的要素及特点


平台化的一大特点是共享项目要素,在共享的基础上,区分差异性,进行小范围差异点的创造和共享要素的调用组装。

 

当然,要素是个概念,最终要落实在工作产品上。所谓驾驭,也就是管理。接下来,我们从管理的角度识别一下要关注的工作产品,接触最多的有项目计划、功能模块或子系统、硬件、软件、需求、设计、测试、文档、“系统”、工作项(缺陷、任务、风险……)、团队等

 

项目计划是整体的调度,串起了项目的走向,让所有人有迹可循。首先,平台化项目的计划显然会有前后次序,前续项目开发测试交付的各个阶段相对而言都会更早进行而更成熟,根据所共享的产物的不同,可能会有逻辑依赖关系。其次,99.9%的各类项目计划都会变化,不会按照既定的日程安排完成,与此同时,多数PM不能及时更新项目计划,导致大家看到的时间信息多数不对,涉及到多项目、多PM的情况,更是如此。

 

功能模块或子系统是针对我们这个嵌入式系统进行的划分,是技术实现的需要,也便于按照更细的颗粒来管理。对于平台化项目,模块或子系统往往不跟着项目线的纵向去走,也就是说责任人不隶属于单独的项目,而是通过子系统来横向串联,横纵向的兼顾是平台化管理的关注点。

 

硬件与软件是我们最终的价值物,自然不可忽视,核心目标是把正确的软件刷到正确的硬件里,并装到正确的车上。对于这两个“实体”的管理,主要是关注到车型的配置、软硬件自身代际平台类别、参数或BOM配置类别、同一配置下不同成熟度的状态等,平台化产品里会频繁地复用这些“实体”。

 

需求、设计、测试是工程化的基本路径,任何产品的交付离不开这个思路。需求变更是绝大多数变更的类型,甚至对于平台化产品而言,项目本身就是靠需求变更驱动而成的。不过,平台化项目的很多原始功能需求都是共用的,变更可能是针对整个平台项目都铺展开,也可能是针对某个项目进行的独特变更,这就会拉出一条分支来。设计与测试呢,理论上都是向上追溯到需求的,需求共用,设计和测试很多时候就是共用的。

 

文档、“系统”和工作项都是信息的承载体。文档就是excel、word和ppt。“系统”这里的意思是所谓数字化的工具系统,而非与软件概念同级的系统,所以加了引号。工作项是项目管理里需要跟踪的、独立的事项,一般会创建在工具“系统”里,会带ID的、带Due Date、内嵌流程等。这三者几乎将项目信息全部涵盖,我们今天本身就在探讨这复杂性,所以所有的复杂性都会体现在这里面。

 

团队嘛,就是不同组织内做事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人。另一个广泛的代称是相关方,客户、Tier 1、Tier 2、系统、软件、开发、测试、匹配、项目管理等等,横向、纵向、职能上、项目里、部门里、外部、内部都会有各式各样的角色,项目越复杂,平台化项目集越大,涉及的人员越繁杂,扯皮不清的事情越多。人是最不稳定,也是最复杂的。

 

3

复杂性在平台化项目里的表现及应对思路


结合前两节,我们会看到我们的复杂性是什么?

 

一个平台下有很多类似的项目,每个项目的项目计划、功能模块或子系统、硬件、软件、需求、设计、测试、文档、“系统”、工作项(缺陷、任务、风险……)、团队会频繁变更,它们之间也会互相依赖,而它们本身状态、变更、依赖关系都是不确定的,且我们没认识清楚,说不明白。

 

针对这复杂性的关键词——变更、依赖、不确定、不清楚,我们找一些对应的方向或思路来尝试普适性的驾驭。

 

变更不可避免,我们可以尝试增加韧性或者工程语言上的鲁棒性,即可以一定程度适应它的变化;依赖对应的就是解耦,既然依赖,就想办法打断依赖;不确定和不清楚,可以让更多人参与、知晓,可以通过迭代的方式小步快跑,可以通过渐进明细的信息逐渐完善和思路逐渐明晰,还可以为潜在的不同结果准备备选方案,以打有准备之仗。

 

总结下来,就是增加韧性、解耦、渐进明细、多人参与、准备备选方案。后面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参考来落实在具体项目上。

 

4

复杂性驾驭在细节上的落地


大处着眼思考,理论高度统领,但终归要落在细小之处的实施上。

 

4.1 名字的定义

项目里有各类要素,它们都会有自己的名字、代号、ID等,这名字如何起?


乍一听,不是大事,但随着后续项目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多,再迁延日久,定义不好名字可能就会造成理解和沟通上的偏差,还是有必要花一点心思的。

 

比如,现在相对有一定规模的软件开发企业几乎都会用到工具链,对应的项目要在特定的工具里建立项目区域,这区域就要起名字。


项目的类型有很多划分维度,比如,客户名、整车架构名、项目名、产品平台名、平台里的配置名、硬件配置名等,一个名字用到的这些维度越多,就会定位得越精确,但所谓的“韧性”越差,一旦任何一个维度有变化,都会造成这个名字的不适用。


一般而言,由于汽车行业多数按照项目来组织,单个项目区域用其完整项目代号即可,而对于平台项目的话,要先理清“平台”的内涵在何处,是针对某个客户的平台化,还是某款硬件的平台化,或者某个软件基础的平台化,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平台的代号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识别符即可。

 

当然,实际项目千变万化,具体场景下,更知道什么样的模式更好,这里只是提出这个理念。

 

实际上,在上述描述性的名字定义上,即使没多严谨,倒也问题不大,至多是多几句话解释,但对于某些关键工作产品,比如,软硬件版本号、缺陷号、评审号、需求条目代号等等,它们要具有唯一性和可读性,所以识别符要更全面、更具体,在只有一个项目运行时,随意用个1.0、1.1这种名字,看不出问题,当信息多起来时,会陷入极度混乱中。


然而,也要注意不适合将不稳定的信息映射到名字里,比如,有人将计划发布的时间放到需求代号里,明显不合适,计划时间是个极容易变化的东西,难道每次计划时间变化,都要更改代号吗?这就是“解耦”。

 

4.2 项目计划的维护

项目计划是项目团队里几乎最重要的东西了,频繁地变化,大家也会频繁地查看,要让其及时且正确地展示需要项目经理花不少精力,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个项目的计划是陈旧的、错误的。

 

常规计划是怎么做呢?


PM用ppt或excel拉出一条条甘特图,标记时间、标记里程碑、标记相关事项,纯手动。


这里提供一个思路,利用数字化工具和office结合的方式,所有的里程碑、任务或其他要跟踪的工作项都在工具里布置,在需要临时用于线下评审或汇报时,将工具里的数据导出为excel,结合一些带宏的调用模板,可以做到线下处理高效便捷和线上数据同源稳定的结合。这也是增加“韧性”(通过自动化调用随时更新的数据来增加韧性)和“解耦”(和人工操作解耦)。

 

虽然我们聊的是项目计划,但这个理念并不仅限于此,甚至所有的文档化工作都可以往此方向尝试,线上数据同源、稳定、基线化,调用线上的线下数据快捷、高效、便于修改。

 

此外,针对项目计划,如果我们在工具里布置时,有时需要项目成员来选择相关工作项对应的计划,这时相当于将计划下放给了具体的执行者,随意填写的可能性很大,考虑到人的心理,这里有个小技巧,尽量避免建立类似于4.1提到的那种包含性很大的计划或无意义的概述,反而要细化,且建立在同一层上,模棱两可的多个选项且具有包含关系,很容易让人错填。比如,一些下拉字段里设置了General或NA,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选它们。


这里的逻辑在于颗粒度上,颗粒度足够细,才能更精细地管理,这在数字化工具链的使用有效性上无处不在地体现着实际上,ASPICE和CMMI都是有类似的思路在里面。

 

我们不妨把项目计划的概念再拓展一下——项目裁剪,公司稍微正规一些的,都会有这么个环节,要把项目做什么内容计划出来,这在平台化项目里体现得也是最明显,我们要基于相对平台的变化点,进行复杂度和重要度评估,然后明确复用程度并定义裁剪方式,粗略一点的按照新开发的模块比例进行一定的裁剪,精细一点的还会考虑复杂度、功能安全级别、人员能力要求、软件配属数目、成本大小、涉及的组织多少等。


在这里,解决复杂性的思路可以有两个点:标准化和按需精细化,比如,只是在基础平台上做项目级的标准化裁剪,还是把每个衍生项目再细分进行标准化裁剪。理论上,越精细越标准,复杂性越容易被掌控,但这需要业务本身足够成熟。

 

4.3 团队架构和责任映射

PM都会有感觉,项目要想推行下去,至少要保证工作包分得足够细和明确,即让人能做下去,并且需要匹配到个体责任人。


当人员比较多、涉及职能和组织比较多时,我们可以通过文档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建立这样的映射关系,把“事”和“人”映射起来,让团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找什么人。

 

实际操作中,不单单是给人挂开口项,这个人可能跟平台走,可能跟项目走,可能按模块或子系统划分,可能按开发链路上的职能划分,比如A员工负责B项目的C模块的D职能,当平台项目庞大时,A员工还有EFG划分。

 

简单易上手的ppt组织架构图或excel映射表,复杂点的在工具链里建团队、分权限,同时定义各个工作项里的责任人。无论如何,需要搭建框架,并随着信息的完善和改变,进行细化和更正,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发布给所有人。

 

其实,结合工作经验,敏捷里提的面对面的交流的方式是非常实用的,文档或工具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各类会议和沟通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效方式。之前审计过一家公司,要求强制开变更的CCB会议和关键事项的评审会议,不可以通过工具或邮件替代,想必也是类似的经验。

 

4.4 “技术”的复杂性管理

日常交流中所谓的“技术”,就是需求、设计和测试这些工程化工作。技术的复杂性很难概述,每一个部分背后甚至都是一门门的学科,一个个独特的系统性工程问题,需要一个个工程师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是一项智力工作,是脑子里的活动,但依然可以从管理上解决部分问题。

 

ASPICE有个比较好的总结是一致性由双向可追溯性支持,并可通过评审记录来证明”

 

通过“建追溯”的动作,我们可以做到“双向可追溯性”的“不遗漏”(比如,一条需求对应一条或多条测试用例,没有少做)和“不多余”(比如,一条测试对应一条或多条需求,没有多做);

 

通过“评审”的动作,可以去尽力确认“一致性”所指的“不矛盾”(需求和测试是对应的)。

 

所以,核心要落在“建追溯”和“评审”的有效性上,建追溯要便捷快速,比如优化工具等,评审要真正让有能力的人动了脑子,比如,要多人现场梳理、强制开会、划分责任或提供激励等。

 

此外,对于设计这种难以管理的脑子里的活动,ASPICE也试着通过评估备选方案的活动来完善,本质是你好好思考过你的设计。理论上是有效的,但执行起来极其困难。

 

那么,针对我们的主题——平台化项目,基础项目和衍生项目都如何去做呢?比如,基础项目要做完善的追溯和评审,衍生项目则可通过完整的配置管理梳理,一来提升效率,二来都可以有清晰的结构化。

 

5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不太好写,谈复杂性本身就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写成文章就更复杂了,勉强成文,算是梳理了一些经验技巧。

 

不过,在写的过程中,对数字化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数字化可以说是驾驭复杂性的良好手段,后面可以专门聊一聊数字化的事情。



       


来源:汽车软件质量
汽车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10-11
最近编辑:2年前
Bruce Yang
签名征集中
获赞 0粉丝 6文章 48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