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总是宣传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热成型钢的比例,请问这几种有什么区别,哪种钢的百分比才能作为车身强度标准?还有现在有的说法是日系汽车设计了碰撞后溃缩吸能,减少对成员伤害,钢材强度高是不是不利于溃缩?
对于承载式车身的家用车而言,白车身的安全性会直接影响整车的被动安全,而要强化白车身的抗撞能力使其满足甚至超越碰撞指标,其一是要对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即该软的地方软(前后防撞梁、吸能盒以及纵梁的碰撞吸能),该硬的地方硬(防止驾驶舱的笼式结构遭到入侵)。日系、国产、美系、德系,甭管什么价位的车子,都是这种设计思路和方案,区别只在于设计的优化和材料的应用。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盈利空间大的豪车来说,为了强化刚度,白车身的笼式结构部分自然是热成型钢的比例越高越好,但也不可能整个白车身都用热成型钢,没有A柱前面区域的溃缩吸能的话,车撞墙和人撞墙就没区别了。而对于廉价车来说,为了控制成本,就会在笼式结构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使用一些强度低一些的钢材,面对碰撞测试“应试”的成分会更高一些。在产品的发布中,一般会以不同颜色 区分不同钢材类型和应用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