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Ansys Workbench工程应用之——结构非线性(下):状态非线性(3)间隙接触

2年前浏览2772
如果您能看到这篇文章,请不忘关注与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们创作的动力。

存在初始间隙而在加载后间隙闭合的情况都可以统称为间隙接触问题,在两个几何体分离时,接触是没有刚度的,在接触瞬间,刚度突变,所以往往会出现不收敛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便是接触稳定性问题。

1 概述

线性接触只在初始检测接触状态,而非线性接触在每个子步更新接触状态。所以存在初始间隙的模型计算接触碰撞过程中,程序将在每一子步检测接触的两个对象是否已经闭合。如果第一子步就发生刚体无阻尼的无限距离平移,便会发生接触失败和刚体平移穿透现象,这也是载荷加载接触失败的原因,这将在下文详解。

此处需要注意,在间隙接触分析中应谨慎使用几何修正,因为它们都是采用数字补偿的方法调整间隙,可能与我们所需的计算要求不同,反而使计算结果不准确。比如下图轴孔配合,左图使用调整接触,相当于在轴与孔之间的间隙处创建了刚性区域,右图未使用调整间隙,在轴受横向力的工况下,明显右图更符号实际情况。

计算前推荐(不是必须)检查模型间隙是否在接触球半径范围内,因为对于非线性接触,只有间隙在接触球半径内,程序才认定两面之间为近场(接近打开)状态,而不是远分离状态,计算效率更高。

2 加载方式的影响

间隙接触问题计算方法有控制位移加载法、控制载荷加载法、显式动力学方法等,其中控制载荷加载法不易收敛,必须设置接触稳定因数。显式动力学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2.1 控制位移加载

控制位移加载法比控制载荷加载法更容易收敛,因为在分子步后,每一子步加载位移是确定的,不会发生刚体不受控的无限平移。接触的两个对象总会在某个子步或某两个子步之间发生闭合,使接触建立,所以控制位移加载往往无需设置接触的稳定阻尼也能收敛。

位移控制的缺点是只有在知道施加什么位移时才适用。

实例1 位移加载下的球面碰撞问题。

Step1 建模。

建立静态结构算例,创建100×100×5mm的平板,在平板上方创建R15的球体,两者间隙为1mm。

Step2 接触设置。

设置球面与平面的无摩擦接触,球面为接触面,平面为目标面,接触行为不对称,其余默认。

设置球体网格方法为六面体主导,尺寸3mm。平板在厚度方向设置2层单元,其余默认。

Step3 边界条件。

打开大变形选项。

固定平板的4各端面,给球体施加向下10mm的位移约束,水平2个方向位移为0。

Step4 求解与后处理。

求解后总变形如下。

平面变形如下,最大变形为8.9mm。

在结果中插入接触工具——渗透,如下图,最大渗透为0.14mm,对比平面变形比为0.14/8.9=1.5%,比值较小,完全可接受。

在结果中插入探针——力反应,分别设置固定约束处的反力、定向位移的反力,可以发现它们是平衡的,说明全局反力满足平衡。

注意:本例还可使用法向拉格朗日算法,计算结果渗透接近0。

2.2 控制载荷加载

控制载荷加载法不容易收敛性,特别是间隙较大的情况,所以控制载荷加载法一般只用于小间隙闭合分析,且需要使用稳定性控制。

若不使用稳定阻尼,哪怕第一子步所分配的力再小,由于没有抵抗力,刚体将在发生不可控的无限平移,发生刚体平移穿透现象。

稳定性阻尼系数(Stabilization DampingFactor)在接触设置的高级选项中。稳定性阻尼应用于法向,只对非线性接触有效,接触稳定性阻尼添加粘性阻尼牵引力,该力与虚拟的速度成正比,但是与刚体运动反向。

接触稳定性控制类似于非线性控制选项中的稳定性,向模型中引入了伪能量。这个方法可以增强收敛,但是当引入的阻尼力太大时,会影响求解精度。所以一般不要超过0.2,建议设置为0.01~0.1之间。

实例2 载荷加载下的球面碰撞问题。

Step1 分析前设置。

复 制实例1算例,接触算法改为程序控制,其余均不变。

固定平板四周,给球体施加竖直向下的1000N的力,约束球体只能在竖直方向移动,水平的两个方向位移为0。

Step2 初次求解。

求解后报错不收敛。

Step3 稳定性控制。

在接触中将稳定因素设置为0.1,此系数一般需要反复调试,取能收敛的较小值,使稳定伪能量对求解结果影响最小。

设置分步如下。由于碰撞接触是强烈非线性问题,建议将牛顿法改为非对称,有利于收敛。

Step4 求解与后处理。

求解后平面变形如下图,最大值为0.028mm。

接触渗透如下图,最大值为0.0015mm,相对于平面变形为5%,属于较小水平。

支反力验证如下图,固定约束处的支反力为1000N,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3 间隙接触收敛控制

除了上文提到的稳定性控制以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控制间隙接触问题的收敛。

3.1 接触中的相关设置

3.1.1 接触行为

非对称接触也被称为“一次性接触”,这通常是模拟表面到表面接触的最有效方法。而对称接触可以在接触表面之间生成两组接触对,这称为对称接触。与非对称接触算法相比,对称接触算法在更多表面位置强制实施接触约束条件。

显然,对称接触的效率低于非对称接触。然而,许多分析将需要使用它(通常是为了减少渗透)。需要对称接触的特定情况包括:

(1)接触面和目标面之间的材料相近(刚度相近),形状相近(其实不相近也行)。

(2)两个表面都有非常粗糙的网格。

所以当出现因网格粗大而导致的穿透与不收敛问题,读者可以尝试使用对称接触行为,以实例2为例,采用默认的程序控制算法 接触稳定 默认网格情况下,使用非对称接触经过50次迭代收敛,使用对称接触经过29次迭代收敛。

3.1.2 法向拉格朗日算法

在接触求解中,很多时候的不收敛是由于穿透过大引起,此时可在高级——公式化中设置拉格朗日算法,可得到接近于0的穿透量,有利于收敛。

法向拉格朗日只支持接触非对称行为,当接触行为设置为程序控制、自动不对称、对称时,内部计算器都会启用自动不对称算法。

法向拉格朗日只支持直接求解器(即稀疏矩阵求解器),不支持迭代求解器。程序控制将自动调用直接求解器。当用户将求解器强制设置为迭代求解器后,程序仍然调用直接求解器并在求解信息中发出警告。

法向拉格朗日不支持基于积分点的探测方法,所以探测方法中是没有积分点选项的。

3.1.3 接触时步控制

接触时步控制只支持非线性接触,默认不启用。它的作用是当接触发生突变时,允许时间步自动二分,以便减小载荷(或位移),促进收敛,副作用是会消耗更多时间和计算资源。

自动平分即自动二分,默认情况下,接触状态改变是不会影响时间步长,选择此项后,在每个子步骤结束时审查接触行为,以确定是否发生过度渗透或接触状态的剧烈变化。如果是这样,则使用二分的时间增量重新计算子步。

预测影响即预测碰撞冲击,在上述选项基础上,增加预测检测接触行为变化所需的最小时间增量。如果接触中有冲击,或者遇到间隙接触不收敛,建议使用此选项。


第三个选项是使用影响约束,用于没有能量损失的弹性体碰撞问题。

3.2 非线性控制中的相关设置

3.2.1 牛顿选项

如果遇到接触摩擦问题不收敛,特别是摩擦系数>0.2时容易发生不收敛,可以将牛顿选项改为非对称,比如以下齿轮接触啮合问题,

3.2.2 线搜索

因为线性搜索的主要作用是程序在检测到硬化效应(例如接触突变时),就在位移增量上自动乘以0~1之间的系数,相当于给位移减速,特别有助于间隙接触问题的收敛。用户只需要保持程序控制(或手动强制打开)即可,不要手动关闭分析设置——非线性控制——线搜索功能。

例如以下2D接触问题,自动时步均设置如下,线搜索使用程序控制(或手动强制打开)与关闭线性搜索的对比,前者明显更易收敛。

3.2.3 非线性稳定性

在分析设置——非线性控制中,有稳定性选项,这已经在屈曲专题中详细介绍过了。它也可以用于间隙接触的收敛控制,而且与接触中的稳定性原理相同,但是需要注意,必须激活第一个子步,因为在载荷加载的间隙接触问题中,产生刚体平移的正是第一个子步。需要注意的是,在接触中设置了稳定性,就不要在非线性中设置稳定性,即只能选择在其中一处设置稳定性,否则可能引入过大的稳定伪能量。

3.3 巧用应力残余工具

如果遇到不收敛问题,读者可在求解方案信息——Newton-Raphsion残余力总设置为1,计算后生成不收敛的最后一子步的残余力,读者可根据云图显示分析是否网格过于稀疏(应力残余发生在网格中间区域),是否穿透过大等。

附 文献【1】中相关实例

实例3 载荷加载下的接触非线性。

燕尾槽广泛用于机床导轨设计中,与梯形导轨配合使用,由于槽内需要储存润滑脂,所以槽与导轨的配合为极小的间隙配合。下面以一个简单的燕尾槽及梯形导轨为例,说明间隙配合接触分析过程。

Step1 建模。

建立静态结构分析项目,点击A3(几何结构),将分析类型设置为2D。

以XY平面建立二维矩形,单位均为mm,矩形长为36,高为20,在矩形内掏梯形燕尾槽,槽上宽12,下宽30,梯形低角60°,圆角为2.5mm。以槽尺寸向内偏移0.25mm建立一梯形导轨。

在Mechanical中在Geometry的细节菜单中将2D Behavior定义为平面应变,这是因为导轨及燕尾槽都很长,只取一截面分析,所以为平面应变。其余默认设置。

Step2 网格与接触。

网格仅定义全局尺寸2mm,质量——误差限值设置为强力机械,其余默认设置。

设置接触:轨道的5条边为接触侧,燕尾槽的5条边为目标侧,接触类型为无摩擦,行为为不对称,接触方法为法向拉格朗日(可得到近似于0的穿透量)。稳定阻尼因子为0.04(反复测试得到的较小值)。

插入接触工具并计算初始接触,确认接触状态不是远打开。

Step3 边界条件。

分析设置中,设置1步,初始子步10、最小子步10、最大子步500,打开大变形。

边界条件:选择燕尾槽的下边加载固定约束,选择导轨的上边加载力,大小为10N,方向沿Y轴方向。

Step4 计算与后处理。

计算顺利收敛。

查看变形云图,中变形如下,最大位移为0.5mm,这其中主要是轨道的刚体平移。

燕尾槽变形如下图,最大变形仅为0.002mm,位于燕尾槽上端,说明计算结果是合理的。

验证穿透量:插入接触工具——渗透,结果显示穿透为0。

验证支反力:插入固定约束的支反力,求得支反力为10N,说明系统是平衡的,结果可信。

实例4 位移加载下的材料非线性 接触非线性。

接触分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材料非线性特征,这两种非线性结合在一起,极易不收敛。下面以一个2D拉拔型材的例子说明这类接触分析方法。

Step1 建模。

建立静态结构分析项目,点击A3(几何结构),将分析类型设置为2D。

建立一拉拔模及型材,单位均为mm。拉拔模为5边形,总高30,左侧边长高15,距中心线8,上边宽11,下边宽6;型材左侧与Y轴对齐,总高28,宽9,与模具重合高度为8,圆角为2.5。建立2D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计算快捷,让读者更方便地了解计算收敛的方法。

Step2 材料设置。

双击A2(工程数据)进入工程材料库。空白处右击——工程数据源。调用WB默认材料库内的一般非线性材料——铝合金NL。如果没有,可以关注后私信我。

在Mechanical中,在Geometry的细节菜单中将2D Behavior定义为轴对称。

修改模型名称分别为模具和型材,定义模具的材料为结构钢,定义型材的材料为铝合金NL。

Step3 网格与接触。

按默认设置生成网格。

设置接触:选择型材的上边线及圆角线两条线为接触边,模具的斜线和左边线两条线为目标边,接触类型为摩擦、 摩擦系数0.1,其余设置均默认。

Step4 边界条件。

对模具整个面加载完全约束,选中型材的下边线定义位移约束,X向为0, Y向沿Y轴正方向30mm。

分析设置:设置分步,初始子步50,最小子步10,最大子步500。打开大变形开关。输出节点力设置为是。

Step5 首次求解。

在书上此处不能收敛,但是随着ANSYS版本不断更新,现在的版本在非线性方面已经强化了不少,所以能收敛。插入总变形结构如下。

注意看云图,箭头所指位置型材已经发生了畸变,这是由于网格太稀疏造成。椭圆标识位置发生了穿透,是因为型材的右边线没有与型材边线建立接触。

Step6再次求解。

网格细化:对圆角进行网格细化,对圆角边线划分8分,再次划分网格。

接触修改:将接触边改为型材的3上边、圆角、右边共3条边。

再次求解,总变形如下图。

渗透验证:在结果总插入接触工具——渗透,最大渗透仅为0.008mm(如果使用法向拉格朗日算法,可得到近似于0的渗透结果),属于很小水平,完全可以接受。

摩擦应力:在结果总插入接触工具——摩擦应力,整个过程的摩擦应力最大约为100MPa。

接触反力:在结果总插入摩擦接触的反力,注意此操作前必须在分析设置——输出设置中打开节点力输出。

位移约束反力:在结果总插入位移约束的反力,在0.95左右达到最大值,Y向此时反力为76000N左右,可以作为拉拔型材所需的力。

扩展显示如下图设置。

写在最后

对于间隙接触问题,由于接触初始有间隙,从而产生刚体平移或接触刚度突变导致收敛困难。使用位移加载更容易收敛,在使用载荷加载时必须使用一些的收敛奇淫技巧才能收敛。

本期解读了间隙接触,下期将详细解读过盈配合,敬请期待。

由于图惜实践经验实在有限,文中也难免纰漏百出,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实例详解》——周炬、苏金英

[2]《ANSYS Mechanical连接功能系列课程》——安世亚太苏睿

[3] ANSYS 2022帮助文件     

来源:CAE中学生
MechanicalWorkbench显式动力学碰撞非线性材料控制模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09-21
最近编辑:2年前
CAE无剑
硕士 | 仿真工程师 CAE中学生
获赞 688粉丝 1508文章 25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Ansys Workbench工程应用之——结构非线性(中):状态非线性(1)接触基础

本文摘要(由AI生成):本文介绍了轴承作为限制旋转机械部件运动和旋转的二维弹性元件在转子动力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轴承连接的设置方式,其类似于弹簧连接并具有纵向刚度和阻尼的结构特征。此外,文章还探讨了网格接触在连接不连续体网格划分中的应用,以及通过End Release释放末端自由度来处理梁体间的铰接关系。最后,通过实例对比了不同连接方式(Form New Part、Bonded、Joint-Fixed)在方管连接中的区别和效果,并总结了各种连接方式的适用场景。如果您能看到这篇文章,请不忘关注与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们创作的动力。结构非线性中的几何非线性与材料非线性已总结完,现在开始总结状态非线性,状态非线性主要包括接触和状态分离,本文主要介绍接触的相关基础概念。在《一线工程师总结Ansys Workbench连接关系——接触分析实例详解》一文中,对接触状态做了简单介绍,本文再次回顾并更深入地探讨。1 接触概述接触状态表现为两个相互分离的表面发生碰撞时相切。Workbench中将接触状态分为分离状态、接近状态、粘接状态、滑动状态。非线性接触:在形成接触的不同物体的表面之间,可以沿法向分开和沿切向相互移动,但不能发生相互渗透,可传递法向压缩与切向摩擦力,但不能传递拉伸力。接触面接触时产生接触约束,接触面一旦分离,约束失效。此时的接触表现为强非线性,随着接触状态的改变,接触表面的法线和切向刚度都有显著变化。刚度突变会导致严重的收敛困难。物体在接触过程中是不允许穿透的,在有限元分析过程中,如果不允许穿透,物体之间发生接触或者取消接触时,会出现阶跃函数,导致收敛困难;如果允许一些极轻微的穿透,接触不是一个突变函数,则较容易收敛。2 Workbench接触数值方法在Mechanical中,一个手动设置的接触的属性选项如下图。2.1 接触面与接触行为在Mechanical中接触面显示为红色,目标面显示为蓝色。程序默认为对称接触( Symmetric ),此时任何一边都可穿透到另一边。对称接触行为更容易建立,但需要较大计算量。选择非对称接触(Asymmetric)时,接触面的节点不能穿透目标面,而允许目标面穿透接触面。选择自动非对称接触(Auto Asymmetric )时接触面和目标面的指定可在内部互换。只有罚函数和增强拉格朗日算法支持对称行为,普通拉格朗日和MPC(多点约束)算法要求使用非对称行为。对于非对称接触行为,手工选择接触表面时应遵循目标面傻大粗原则:1, 当凸面与平面或凹面接触时,应选择平面或凹面为目标面。2, 当硬表面和软表面接触时,应选择硬表面为目标面。3, 大表面和小表面接触时,应选择大表面为目标面。4, 精细网格与粗糙网格接触时,应选择粗糙网格为目标面。5, 当高阶网格与低阶网格接触时,应选择低阶网格为目标面。2.2 接触类型在Mechanical中,系统提供了5种接触类型:•绑定Bonded:即接触界面焊接在一起,既不能分离也不能滑动。•不分离No Separation:不允许分离,允许微量自由滑动。•无摩擦Frictionless:允许分离,允许自由滑动。•粗糙Rough:允许分离,不允许滑动。•摩擦Frictional:允许分离,允许有摩擦的滑动。•强制摩擦滑动 Forced Frictional Sliding:在每个接触点上施加一个切向阻力,仅用于显示动力学。2.3 接触算法为了阻止接触表面相互穿透,在相互接触处需要建立一定的规则,即接触算法。ANSYS 采用的是接触约束算法,它提供了如下五种接触约束算法:罚函数法Pure Penalty(程序控制默认使用的算法),增广拉格朗日法Augmented Lagrange,法向拉格朗日法Normal lagrange,多点约束方程法MРC,梁约束法 Beam。每种算法的详细解释见《一线工程师总结Ansys Workbench连接关系——接触分析实例详解》。其中Fn、Ft分别为法向接触力、切向接触力,Kn、Kt为法向刚度、切向刚度,Xn、Xt为法向穿透量、切向滑移量,λ为附加常数。2.4 其他控制选项2.4.1 修剪接触修剪接触用于自动减少接触对数量,从而加快求解速度,对存在大面积接触对的情况更为有效。推荐使用程序控制选项,系统默认是On(打开),但是对于用户手动创建的接触不会执行修剪。注意如果有大挠度的滑移必须设置Off (关闭),否则在原始接触边缘外出现穿透现象,或者定义Trim Tolerance (修剪公差),以保证足够的接触区域。2.4.2 小滑动手动设置为开启表示打开小滑动,设置为关闭表示打开有限滑动,设置为程序控制表示由程序判断是否打开小滑动。有限滑动允许接触面出现任意大小的相对滑动与转动,一般用于两个接触面相对滑动或转动量较大的情况。相比小滑动的算法,有限滑动耗费的计算资源多,求解时间长小滑动假设接触面之间发生的相对滑动小于接触长度的20%,对于大变形分析,此选项仍允许任意大旋转。小滑动从初始配置确定的每个接触检测点总是与相同的目标元素连接,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这种接触关系不会再发生变化。因此,小滑移的计算代价小于有限滑移,使得小滑动算法更高效和稳健。所以在进行仅有小滑移问题的计算时(如绑定),可以激活小滑动,使计算更加稳定,收敛速度更快。自适应小滑动从每个子步开始状态(而不是初始配置)确定每个接触检测点总是与相同的目标元素连接,而在下一个子步允许重新配置每个接触检测点与目标元素的连接。与有限滑动逻辑相比,自适应小滑动逻辑通常可以提高鲁棒性,与小滑动逻辑相比还可以提高求解精度。它可以处理接触对最初处于远场然后开始接触的情况。如果大变形属性设置为关闭或公式属性设置为绑定接触,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小滑动属性的程序控制设置会自动将该属性设置为打开。2.4.3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即接触探测方法。纯罚函数和增广拉格朗日法默认基于高斯积分点的探测(On Gauss Points),一般比节点的探测更准确,计算时间更短;拉格朗日和MPC法默认基于节点的探测(On Nodes-Normal from Contact和On Nodes-Normal to Target),较高斯积分点的探测点更少。当有摩擦的接触面和目标面之间存在滑移时,为更好的满足力矩平衡可选用节点-投影法向接触Nodal-Projection Normal from Contact,不适用于MPC约束。2.4.4 渗透容差与弹性滑动容差渗透容差也叫穿透容差,即允许穿透量,应用于纯罚函数与增广拉格朗日法,代表Fn=Kn*Xn中的Xn,一般使用程序控制,程序控制默认为0.1*单元厚度,用户可以设置为数值(Value)或因子(Factor),因子即相较于下层单元的厚度比例,注意如果定义的过小,将大大增加计算时间,且计算很难收敛 。弹性滑动容差也叫切向滑移容差。代表Ft=Kt*Xt中的Xt一般使用程序控制,程序控制默认为0.01*单元长度、用户可以设置为数值(Value)或因子(Factor),因子即相较于下层单元的长度比例。如果弹性滑移在许可的容差范围内,接触协调性在切向满足要求。应用于绑定、粗糙、摩擦接触类型。2.4.5 法向刚度法向刚度即Kn值,刚度越大,计算越精确,但是越难收敛。默认为程序控制,对于绑定和不分离约束,默认K=10;对于其他形式的接触,默认K=1.0;手动控制时,对于体积为主的问题,建议设置为1,对于弯曲为主的问题,建议设置0.01~0.1之间。更新刚度默认为每次迭代,表示每次平衡迭代后自动更新接触刚度。2.4.6 探索区域(球形域)球形域是以接触单元的积分点为圆心定制的一个球形(3D)或圆形(2D)区域,球形域作用在于①设置接触面与目标面的允许间隙量,以区分接触的远近区域,提高计算效率; ②定义初始穿透大的接触。对于线性接触的绑定和不分离,指定球形域内即认为接触,将忽略球形域内的间隙或穿透。对于非线性接触,球形域只是用于定义了将发生计算的搜索范围,程序会执行额外的计算来确定两个物体是否真正接触。如果设置为程序默认(Program Controlled),对于柔性体接触,球形域半径大小为接触下层单元深度,等同于因数(Factor)设置为1。2.4.7 稳定阻尼因数稳定阻尼因数用于非线性接触,它提供了一定的阻尼来抑制接触面之间的相对运动,并防止刚体平移。这种接触阻尼系数应用于非线性接触。只要接触状态处于开放状态,稳定阻尼系数就会被施加。稳定阻尼系数的值既要足够大,以防止刚体运动,要相当小,以确保正确求解,默认值为1。2.4.8 时步控制时步控制仅适用于非线性接触,它可以根据接触状态的变化判定是否需要自动控制时间步长,默认为“无”。”自动平分“是在每个子步计算完成后,对接触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存在接触状态的突变,将子步自动二分; ”预测影响“即自动预测接触行为突变的最小时间增量并分割子步,推荐该选项。”使用影响约束“是通过自动调整时间增量来激活影响约束,此选项包括对穿透和相对速度的限制,以更准确地预测冲击持续时间和分离后的回弹速度。2.4.9 接触界面处理当接触类型为线性接触时,程序将忽略干涉与间隙,不需要处理接触界面。所以此选项仅在设置了非线性接触后出现。接触界面处理将接触面偏移一定量,以保证初始无间隙的接触状态,偏移表现为一种数学偏移,节点和单元都没有修改,其核心就是在初始间隙区建立一个刚性域以填补界面上的间隙。接触界面处理可分为无增量的偏移(Add Offset,No Ramping), 线性增量偏移(Add Offset,Ramped Effects), 自动接触(Adjust To Touch)。Add Offset...由用户指定偏移数值,正表示闭合间隙,甚至过盈;负表示加大间隙。Ramped Effects表示一个载荷步分割为几个子步逐步施加,有利于提高收敛; No Ramped表示在第一步就全部加载载荷。Adjusted to Touch表示由软件自动调整至接触,界面上存在的间隙将会自动补偿到接触状态,界面上存在的干涉将被自动消除,前提是需间隙和干涉在弹球范围内。推荐使用此设置。2.4.10 接触/目标几何矫正接触/目标几何矫正默认为无,可选项为光滑和螺栓截面。1,光滑接触计算时,可以用线性单元代替二次单元。但是由于线性单元的形函数决定了圆弧或曲面边缘不光滑,采用该选项不需要二次单元即可得到较精确的曲面有限元模型。2,螺栓螺纹在模拟螺栓螺纹时,螺纹的网格离散化在计算上很耗资源。对于主要螺栓功能是传递载荷的系统级建模,建模时往往不会创建螺纹细节。该技术可应用于 3D 模型或 2D 轴对称模型。不需要对螺纹进行网格离散化。相反,您可以在螺栓和螺栓孔几何形状上对光滑的圆柱表面进行建模,这有助于确保高质量的单元网格。接触法线是根据用户指定的螺纹几何数据和螺栓轴的两个端点在内部计算的。此功能仅适用于接触面,不适用于目标面。可输入参数为: 螺纹中径(注意这和我们常用的螺纹标注为大径不同),螺纹节距,牙型角,螺纹类型(单导程、双导程、三导程),旋向(左旋或右旋)。此功能仅适用于接触面,不适用于目标面。可输入参数为: 螺纹中径(注意这和我们常用的螺纹标注为大径不同),螺纹节距,牙型角,螺纹类型(单导程、双导程、三导程),旋向(左旋或右旋)。3 Workbench中其他连接方式3.1 Joint连接副Joint核心即为MPC接触形式,采用约束方程定义实体之间或者实体与大地之间的连接关系。关节通常用作将主体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点。关节类型的特征是固定的还是自由的取决于它们的旋转和平移自由度。如果您将关节指定为远程附件,则它被归类为远程边界条件。3.2 Spring弹簧连接与Beam梁连接弹簧包括纵向弹簧和扭转弹簧(Beta),弹簧是将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或将一个物体接地。纵向弹簧产生的力取决于线性位移,可用作阻尼力,它分别是速度或角速度的函数。弹簧也可以直接定义在旋转接头或圆柱接头上。当定义为远程附件时,弹簧被视为远程边界条件。要显示远程点,您可以显示选项卡的远程点连接选项来显示范围和远程点之间的连接线。如果使用直接选取,则只能选取点,比例顶点、单元节点等。梁连接的设置与弹簧连接相同。梁连接使用可以承载弯曲载荷的结构梁单元。梁选项使您能够指定体对体或体对地连接。此功能支持所有结构分析。3.3 Spot Weld 点焊点焊连接核心即为两者之间采用网状刚性梁(Beam188)连接。点焊在实体、曲面和线体零件之间传递结构载荷和热载荷以及结构效应。因此,它们适用于位移、应力、弹性应变、热和频率解决方案。点焊可以从CAD模型读取,也可以在WB中手动生成。DesignModeler 和 SpaceClaim 应用程序可用于生成点焊。目前唯一可以在 WB中完全实现点焊的CAD系统是 NX。其余 CAD系统的 API 要么不处理点焊,要么 Ansys Workbench 不从这些其他 CAD 系统读取点焊。如果要在WB中手动定义点焊,需要注意在模型在所需位置包含顶点。3.4 Bearing轴承连接轴承连接需要输入刚度和阻尼参数,以定义接触关系。其核心即为两者之间用Combin214连接。轴承是用于限制旋转机械部件的相对运动和旋转的二维弹性元件。轴承是转子动力学分析的关键支撑。轴承连接的设置类似于弹簧连接,可设置体—地或体—体的连接,轴承具有纵向刚度和阻尼的结构特征。除了这些特性外,轴承还通过耦合刚度和阻尼来增强,这些阻尼作为机械部件在旋转平面中运动的阻力。3.5 网格接触Mesh Connection网格接触可以帮助连接不连续的体之间的网格划分,可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创建网格接触,注意需要将Tolerance Value设置为大于缝隙值。3.6 End Release释放末端自由度在DM中,如果多段线组成一个线体,或者多个独立的线体通过From Nem Part组合,那么它们的连接处相当于焊接在一起。实际工况中,梁体之间有可能是铰接关系,如何处理呢?对于刚性连接,需要通过End Release释放线体的末端自由度。在Mechanical中,添加接触组Connections,在接触组中添加末端释放End Release,在属性中分别选择顶点和线段,再设置释放哪个方向的自由度(梁单元有6个自由度)。详情见《一线工程师Ansys Workbench工程实例之——梁单元静力学分析》。实例 不同连接方式对比(摘自文献1)用Form New Part,bonded,Joint-Fixed分别连接方管,查看区别。Step1 建模。建立一个边长为25mm、壁厚为2.5mm、长度为500mm的方管,每隔125mm等分为一段,整个模型由4个零件组成。其中件1、件2用Form New Parts组合为一个部件。Step2 定义接触。点击Connections,删除自动生成的接触对。点击右键插入Manual Contact region,选择零件2、3的交界面, Type定义为Bonded,其余默认;同样点击右键插入Joint,选择零件3、4的交界面, Connection Typer定义为Body-Body, Type定义为Fixed,其余默认。Step3 定义路径。为观察线性化结果,定义路径(Path)。在Construction Geometry处点击右键插入Path,Path Type选择Two Points,设置起始坐标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坐标系建立一条在方管上平面的中线路径。Step4 定义边界条件。全局网格设置为自适应,分辨率设置为4,或者通过局部网格设置故意使2与3之间节点不对齐。边界条件如图所示。件1端面加载完全约束,件4端面加载100N、Y向的力载荷。其余默认。Step5 求解与后处理。分别选取基于路径的XYZ三向应力,如图所示。在250mm处(对应Contacts-Bonded),XYZ三向应力较整体线性结果有微小偏差;在375mm处(对应Joints-Fixed),Z向(方管纵向)应力较整体线性结果略有偏差,XY两向应力较整体线性结果均有较大偏差。扩展:Form New Parts依据于节点对齐,共节点形式,1与2接触面的网格节点是对齐的。这样连接效果最好,表现为变形和应力均连续。Contacts-Bonded依据于接触,并不要求节点对齐,表现为变形连续,应力不连续,这就是用Bonded接触产生应力偏差的原因之一。如果将接触物两者的网格对齐,或者将接触中的Formulation定义为mpc,均能减小此应力偏差。用于连接细节需要注意。Joints-Fixed的实质是Contraint Equlvation,用于定义自由度的耦合关系。该连接方式由于依据自由度连接,在连接区域存在应力误差,可通过加密连接区域网格减小误差。用于忽略连接细节的连接,如较接、铆接等,特别适用于刚柔接触状态。写在最后至此,这是状态非线性的第一篇文章,主要参考了文献1。文章的理论知识比较繁杂,图惜没有精力一一试验,请读者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试验,如果结果与文中不符,请以实际试验结果为准。由于图惜实践经验实在有限,文中也难免纰漏百出,敬请批评指正。参考文献:[1]《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实例详解》——周炬、苏金英[2] ANSYS 2022帮助文件来源:CAE中学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