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大飞机”C919到雅万高铁,中国设计“起来了”

3月前浏览7981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C919风洞试验选出7个机翼方案,华为昇腾AI助力缩短仿真计算时间。中国高铁技术成熟后突破地理边界,如雅万高铁和川藏铁路的适应性改进。中国设计不断突破,如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引入跨学科技术,汽车设计追求颜值与智慧并重,邮轮设计强调客制化和跨学科融合。中国制造用设计释放创新潜力,赢得国内外市场。


(观察者网讯)原文:从C919到雅万高铁,中国设计起来了

从“大飞机”C919即将取证交付,到“中国制造”高铁列车首次出口海外,再到造价55亿元的首艘“国产大邮轮”有望明年完工,这个9月见证了“中国设计”的许多好消息。

中国工业设计如何做到“智远万里” ,在海陆空全面开花?

9月15日,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开幕式上,来自飞机、船舶、高铁和汽车设计领域的四位“大佬级人物”给出了答案:不论是哪个领域的设计,都少不了突破边界、跨界协同。

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开幕走秀

在“大飞机”的研发过程中,其气动外形设计是飞机设计最基础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仅在机翼外形一项上,中国商飞就设计了2000多个机翼、2万多个翼型,最终从中选出7个机翼进行风洞试验,最终形成一个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介绍,C919的流体仿真计算需要借助千万亿次级的传统超算,耗时长、成本高,但在华为昇腾AI平台的帮助下,就能通过大数据推演和人工智能计算,将仿真计算时间缩短20至30倍。

而在未来,飞行设计将会继续向智能化转变。吴光辉表示,北斗系统、5G技术、4D航迹空管(三维加时间)等都会在设计中有所体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高铁领域的“突破边界”则更为直观——本月初,代表着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第一单的雅万高铁高速列车组已经运抵印度尼西亚码头,收获了海内外的关注和赞誉。

研发单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的副总工程师陶桂东表示,这是“复兴号”技术在国内成熟应用后,对于地理边界的一次突破。这些列车根据印尼当地的高温、高湿、雷电等地理条件及人文条件,进行了适应性改进,以充分满足雅万高铁的运营需求。

陶桂东还举了另一个例子:国内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上,列车如何能在高海拔和高寒下保证运营安全顺畅?这同样考验着高铁设计的因地制宜。

当然,中国高铁的突破体现在更多方面:在既有的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轨道上,尝试跑400公里的时速,CR450工程是对运行性能的突破;针对电商等需求进一步开发货运高铁,是对功能的突破;引入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后,如何将其与原有线路和系统融合,则是对技术边界的突破。

陶桂东也向同行们发出呼吁:“我们希望全球所有的设计专家都能参与到我们高铁列车的研发中来,以更好的创意来定义我们未来的旅行。”

开幕式圆桌论坛,从左至右依次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雷小雪、外高桥造船总经理陈刚、上汽集团全球设计总监邵景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副总工程师陶桂东

事实上,去年经研发上线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就是中车四方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的范例之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PG公司等都参与了该项目。

“经过调研,我们总结了不同等级车厢的乘坐需求,比如商务区更关注私密性,一等区更关注舒适性,二等区座椅则更关注便捷性。”陶桂东介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跟社会各界合作征集方案,进行整体工业设计,经过样件评审、样车研制和试运行等,最后定型为我们目前的智能动车组。”

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汽车的发展和进化,或许是普通人更有切身体会的。

“在汽车领域上,中国已经逐步突破了‘解决温饱问题’,到达了‘颜值即正义’的阶段,单纯靠传统的汽车设计理念,可能已经无法应对现在的市场竞争。”上汽集团全球设计总监邵景峰认为,随着消费者需求和技术都越发多元化,跨学科技术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人机交互等来自建筑设计的概念也被运用到汽车设计中。

上海嘉定安亭是全国首个无人驾驶汽车示范区。走在路上,常常能看到一辆辆车顶长着“大包”(其实是电子器件)的出租车开过,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无人驾驶出租车 图片来源:公 众 号“安亭观微”

“这就是把新的技术引入到汽车里。我们看着看着就习惯了,今后汽车上不长这些包可能还不够智慧了。”邵景峰说,“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需要不断寻找跨界领域。”

外高桥造船总经理、“国产大邮轮”总设计师陈刚则指出,以邮轮为代表的大型船舶,本身就是许多复杂系统的集成,其设计为“集工业文明之大成”。

陈刚表示,邮轮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客制化,要求设计方不断应用新技术、融合新的流行元素。同时,随着人类有关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加强,安全、绿色、智能成为了每一个工业产品共同发展的方向,更从概念上提出了跨行业、跨学科融合的要求。

服务国内,是“中国设计”的初心;放眼海外,则是“中国设计”的格局。一次次“破界”发展,打响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其背后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消费者信心的变革。在这个有着更多期盼和更高要求的时代,“中国制造”更需要用设计释放创新潜力。

转自今日头条:2022-09-15 21:24·观察者网 ,旨在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 如果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结构基础流体基础电磁基础半导体光学系统仿真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汽车声学R&D创新方法仿真体系知识工程智慧+控制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09-16
最近编辑:3月前
仿真经纪人
知识付费让生活更加美好
获赞 269粉丝 46文章 28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