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新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元老

2年前浏览4922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吴兴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市人,祖籍安徽休宁,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科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骥(1917.12.27—1983.08.18),江苏金坛人,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早年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台站网建设工作,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空间探索活动,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浙江浦江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


杨嘉墀(1919.7.16-2006.6.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领导和参加了包括东方红一号卫星和返回式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吉林长春人,物理学家,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光亚(1924.12.25-2011.02.26),湖北武汉 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王大珩(1915.02.26─2011.07.21),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省吴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与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一起尊称为“中国航天四老”,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陈能宽(1923.04.28--2016.05.27 ), 湖南慈利人,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任新民(1915.12.05日-2017.02.12),生于安徽宁国,祖籍盛康镇任家湾,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生于苏州盛泽镇,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2018年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王希季,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是我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孙家栋,1929年4月生于辽宁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宁河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向科学前辈致以崇高的敬礼!


#The End #


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


--------------------------------------------------

本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相关文章,在仿真秀官网搜索:

复杂产品的VV&A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研究  /  中国航天军民融合现状及发展建议  /  《流浪地球》片中五大武器装备全解析

来源:安怀信正向设计研发港
化学磁流体光学航空航天冶金电子理论爆炸材料控制气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11-18
最近编辑:2年前
获赞 65粉丝 51文章 362课程 6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