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赠书活动】科研那些事 | 搞科研,你准备好了吗?

1年前浏览1047


科学家是伟大的。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这些号称“细菌杀手”的抗生素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的图灵所提出的图灵机和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依曼所提出的程序存储概念与二进制原理,为现代计算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世界粮食危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了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造福了全人类。


科学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例子数不胜数。立志当科学家,为科学发展和人类福祉贡献力量,是无数年轻人在年幼时的志愿和梦想。


科学家也是平凡的。与其他职业无异,科学家也有焦虑,也有无助,也需要平衡家庭与工作。对于那些奔波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路途上的科学家而言,科研工作不过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1837年,英国神学家、哲学家、科学史家威廉·惠威尔首次提出scientist这一术语,通常的中文翻译是“科学家”,但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科研工作者”。因此我们这个系列文章中的科学家包含所有科研工作者


科学家是一个共同体,他们有着共同的属性和共同的特征,这使得“让科学家更懂自己”的口号成为可能。你正在经历的,也是全世界的科学家感同身受的。例如,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加班熬夜;科学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重要的科学发现往往取决于某种学术天赋与运气,与年龄无关;学术论文的本质是传播载体,而论文中的数理推导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传播;学术不端对于非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负面影响超乎你的想象;科学家应该具备“计量智慧”,避免胡乱评价与被胡乱评价……


对于年轻学子,你可以从本书中了解自己是否具备成为一个科学家的可能。


作为父母老师,了解科学家群体的特征对于你培养教育孩子的科学探索能力将是一种很好的启迪。所以,当你手捧本书的时候,你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论文项目那点事儿


对于科学家而言,论文和项目大概是最重要的两个话题。


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体现。当研究结束时,科学家通常需要将新的发现写成论文,然后投稿至某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以便与同行分享(当然,也可以不分享,通过知识产权转让而获得经济回报)。论文从投稿至发表所需的时间为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能不能发表,取决于期刊编辑、审稿人、主编等“科学守门人”。他们为论文水准把关,但常常拒绝开创性贡献。此外,当前封闭的论文审稿制度、太长的发表周期也常常让科学家们厌倦。于是,“预印本”(pre-print)的发表模式悄然兴起。论文透露了丰富的个人信息,用词折射出人生态度,引用反映关系疏近,选题变化代表研究兴趣变化,发表数量揭示谁“到此一游”。


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家的职业前途。在考核压力下,十年磨一剑,还是一年磨十剑?这是个问题。论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引用关系建立了关联。这种关联可以告诉你,科学知识源自何处,科学知识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也可以告诉你历史上科学的变化。


项目是研究条件的保障,在很多国家,项目也是学术业绩的体现。申请科研项目常常被称为“写本子”。与论文类似,项目申报书也需要同行评议。有人抱怨,专家评审的结果与随机摇号的结果区别不大。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的同行评议的结果并非真的如此,但我们不得不思考同行评议的危机。一种全新的资助模式—科研众筹,或许值得你注意。

 

评价是个难题


当前的学术评价主要依赖于同行评议与定量指标。理想的学术评价应该具备两个要素:小同行、讲真话。然而,实现这两个要素的成本极高,在现实情况中,成本较低的定量指标颇受欢迎。尽管如此,我们必须强调,定量指标是同行评议不可行或有缺陷情况下的替代或补充方案。


引用是学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的根基。基于引用的指标,例如,影响因子、h 指数等已成为评价学术业绩的重要工具。为这些指标提供数据的数据库包括WOS、Google Scholar、Scopus、CSSCI、CNKI 等,不同数据库测算的指标不能相互比较,因此,我们需要清楚每一个数据库的特性。如果将引用视为科学评价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会质疑,零被引论文是不是垃圾,影响因子低的期刊是不是垃圾。但是,事实绝非如此,零被引论文可能是“睡美人”,影响因子很容易**控。因此,用基于引用的定量指标决定科学家的未来并不妥当,但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维持评价过程的客观。


社会媒体普及之后,用点赞替代引用的说法日益盛行。我们应该注意到,引用属于科学家投票,点赞属于大众投票。关于科学问题,我们还是应该把投票权交给科学家。但我们并不排斥将点赞作为引用的补充,至少点赞可以告诉我们大众关心什么问题。



科学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吗?

 

由于收入不高,底层的青年科学家仍然在挣扎着养家糊口,而高端人才常常被明码标价,年薪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因此,科学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曾几何时,科学只是有钱人的“玩物”,非有钱有闲的人不敢碰触。如今,科学家不过是一种普通职业,对于部分人而言,这份职业工作时间长、回报少。少数人或**或“走穴”,以补贴家用。金钱激励是商业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激励方式,近年来被用到科研领域。以金钱激励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模式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但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中国科研人员低工资的补贴。

 

科学家焦虑吗?


科学不再是有钱人的“玩物”,科学家与其他职业一样,也是让人焦虑的职业。


晋升,是科学家职业绕不过去的台阶。从助理教授/讲师,晋升到副教授,再晋升到教授(或走研究员系列),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清楚。加班,让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糅在一起,不分工作日与周末/节假日,不分朝九晚五,不分白天黑夜……多少人在飞机上、火车上还在改文章,多少人一边陪孩子玩耍,一边接工作上的电话。压力,让男科学家头发越来越少,让女科学家色斑越来越多。性别歧视,让大众觉得越漂亮的女性越不像科学家。


正确理解影响力


引用常常是科学家影响力的代名词。被引次数越高,科学家的影响力越大。引用的分配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1%现象”,即1%的高被引论文获得了17%的被引次数。


我们认可引用次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影响力,但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引用是存在偏颇的。首先,引用是很容易**纵的,如自引、互引等;其次,引用受论文的风格影响,例如,评述更容易被引用,通俗的论文更容易被引用,公式越多被引越少等;最后,有些开创性的贡献的受认可程度并不能体现在引用上。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科学家的影响力从学术界的引用扩展到社会媒体上的点赞。按照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测算方法,2016 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影响力位居全球第一。

致谢中的人通常贡献不足以列为作者,但这种贡献也需要被认可。因此,有人建议,被频繁致谢的人应该像被频繁引用的人一样获得认可。被致谢也应该是影响力的体现。



工作、家庭与生活的平衡

 

科研工作占据了科学家大量的时间,留给他们照顾家人和业余爱好的时间不多。即使是在业余生活中,科学家在Twitter 上也主要聊学术话题。参加学术会议,对于科学家而言,相当于“度假”,只不过,“度假”时聊得仍然是学术话题。于是,小朋友心中的科学家都有一副古怪的形象。所以,年轻的姑娘或许会想,嫁给科学家该有多无趣啊。的确,但科学家因为科研工作繁忙,很少有不良嗜好。

我们不得不承认,良好的工作、家庭与生活关系的平衡,是科学家更专心于学术的前提。幼儿入托、解决配偶工作、休假等政策,以及婚姻和谐,让科学家取得了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或许,你跟我一样好奇,接受过严格科学训练,追求“可重复性”的科学家怎么会相信上帝存在呢?科学与宗教的差异让科学家的宗教信仰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

 

科学家跳槽与**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惜花重金吸引就职于欧美国家的人才回流,人才头衔明码标价。因此,人才回流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然而,随着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归国教授返回美国任职,海归归海也成为热门话题。跳槽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工作城市、机构排名,甚至是子女是否处于青春期。我们可能会问,如何追踪科学家跳槽?姓氏、ORCID 等为追踪提供可能。


事实证明,在人才流动问题上越开放的国家的科技越发达。

 

合作以便双赢


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合作已成为研究的必要方式。


科学合作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例如,科学家中的师生合作、同龄合作,发达国家城市倾向于寻找国际合作,而新兴国家城市倾向于寻找国内合作。科学家合作过程中,团队的演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例如,小团队的演化符合泊松分布,大团队的演化符合马太效应。


科学合作应该讲究策略,合作伙伴之间越互补越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概率更大,然而,没有“近水楼台”,也可“得月”。跨学科合作是科学发展的趋势,学科交叉已经成为重要科学贡献的生长点。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很难。


学术不端会消失吗?


近年来,学术不端给中国科学家带来了困扰。其一,频发的学术不端行为给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其二,学术不端偶尔成为学术界人际矛盾中常见的攻击利器。

学术不端有蓄意与无意之分。造假、剽窃等行为属于蓄意的学术不端,而引用不当、中英文一稿两投、文本重复利用等行为可能属于无意的学术不端。无意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可能只是当事人学术规范知识的欠缺导致的。因此,学术规范的培训极为重要,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我们可能不知道的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家为什么要蓄意违背学术规范?第一,预期收益可能超过成本;第二,不当的激励机制让科学家追求赢者通吃;第三,生存压力让科学家铤而走险。

即使我们了解了学术不端的成因,我们仍然弱弱地问一句,未来学术不端会消失吗?

本文摘编自《科学家修炼指南》,插图作者为郭警。
作者:李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赠书活动
       


关注***“安怀信正向设计研发港”,在本条留言区留言,所留言被点赞量最多的前三名,可分别获赠一本《科学家修炼指南》
统计时间即日起至21日截止



-END-

欢迎给“安怀信正向设计研发港”***标星🌟,点赞。


--------------------------------------------------

如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来源:安怀信正向设计研发港
其他软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10-14
最近编辑:1年前
获赞 65粉丝 49文章 362课程 6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