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吹嘘对音箱系统的相位非常敏感,即便是高频信号。
但大部分人类归根到底还是肉身,会受到各种客观物理规律限制。当然多个音箱的相位不一致导致的客观干涉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下面我们先看看凡人的听觉系统。
人耳的结构
外耳:共振腔
中耳:放大作用和强声保护作用
内耳:频谱分析作用
下面的人耳听觉系统的3d图片是我从一款解剖软件中截取出来的
内耳结构图
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分析声音示意图(位置理论)
匈牙利-美国物理学家贝克西(Békésy,Georgvon)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写了“听觉原理”巨著,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各种频率在基底膜上的振动模式
听神经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神经纤维支配着耳蜗内的毛细胞。它的响应是相对均匀的。每条神经纤维的频率都经过了严格的调整(与基底膜的振动模式相匹配)。
基底膜内膜有3500根神经纤维,外膜有3排神经纤维共20000根,俗称毛细胞。当声波在基底膜上振幅超过一定阈值时,产生电脉冲,经毛细胞传入大脑,感知语音。
毛细胞的立体纤毛束
有点类似于生理性质的傅里叶变换,见下图展开的动作电位,以及听神经纤维的动作。
每条听觉神经纤维仅对狭窄的频率范围做出响应
耳蜗神经纤维向低频声音的放电不是随机的;它们发生在特定时间(相锁)。即对低频信号,人耳对相位是比较敏感的。
从上图来看,以客观的听神经来说,对于单一频率的正弦波,频率在2kHz以上的,基本没有细胞电位和音频之间的相锁(phase lock)。也就是毛细胞不再根据正弦波的不同相位改变自身的电位,此时听觉系统不再编码声音的相位,而只编码幅值。
所以2kHz以上的正弦波的相位对人耳而言,基本是没有意义的。包括双耳听觉的相位在高频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使用双耳时间差,而不是双耳相位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