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客观指标来评估人类听觉系统对声音相位的敏感程度——耳蜗神经的相锁

1年前浏览865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吹嘘对音箱系统的相位非常敏感,即便是高频信号。

但大部分人类归根到底还是肉身,会受到各种客观物理规律限制。当然多个音箱的相位不一致导致的客观干涉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下面我们先看看凡人的听觉系统。

人耳的结构

  • 外耳:共振腔

  • 中耳:放大作用和强声保护作用

  • 内耳:频谱分析作用

下面的人耳听觉系统的3d图片是我从一款解剖软件中截取出来的

内耳结构图

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分析声音示意图(位置理论)

匈牙利-美国物理学家贝克西(Békésy,Georgvon)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写了“听觉原理”巨著,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各种频率在基底膜上的振动模式

听神经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神经纤维支配着耳蜗内的毛细胞。它的响应是相对均匀的。每条神经纤维的频率都经过了严格的调整(与基底膜的振动模式相匹配)。

基底膜内膜有3500根神经纤维,外膜有3排神经纤维共20000根,俗称毛细胞。当声波在基底膜上振幅超过一定阈值时,产生电脉冲,经毛细胞传入大脑,感知语音。

毛细胞的立体纤毛束

有点类似于生理性质的傅里叶变换,见下图展开的动作电位,以及听神经纤维的动作。

每条听觉神经纤维仅对狭窄的频率范围做出响应

耳蜗神经纤维向低频声音的放电不是随机的;它们发生在特定时间(相锁)。即对低频信号,人耳对相位是比较敏感的。

从上图来看,以客观的听神经来说,对于单一频率的正弦波,频率在2kHz以上的,基本没有细胞电位和音频之间的相锁(phase lock)。也就是毛细胞不再根据正弦波的不同相位改变自身的电位,此时听觉系统不再编码声音的相位,而只编码幅值。

所以2kHz以上的正弦波的相位对人耳而言,基本是没有意义的。包括双耳听觉的相位在高频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使用双耳时间差,而不是双耳相位差的原因之一。

来源:声学号角
振动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11-01
最近编辑:1年前
声学号角
辜磊,专注数码声学产品仿真设计...
获赞 66粉丝 230文章 278课程 4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人体耳道的声学特性【Comsol新案例】

Comsol公司新推出了两个案例,对耳道声学进行建模,有助于优化入耳式音频产品,包括助听器和耳机。01—耳道声学案例一:耳道声学 Application 耳道的几何形状是根据文献报道的对测试对象的测量得出的。用于人耳膜和皮肤的内置生理阻抗模型用于说明耳道边界的阻抗。 入口到耳膜的声压级传递函数(耳道入口处的压力/鼓膜处的压力): 从声场的分布中可以看到各个峰形成的原因。大约3 kHz处是第一个四分之一波长的耳道共振。下图模型包含一个小的间隙,代表外部泄漏。引入了这种泄漏变化的影响,以分析设计对泄漏程度的敏感程度并预测所谓的低频衰减。 当引入小的开口或通风孔时,低频段发生泄漏而造成滚降。02—耳道模拟器优化案例二:耳道模拟器优化 ApplicationComsol自带的案例库有IEC711的人工耳:新的模型建立了参数的优化,使得人工耳的响应更接近真实人耳的响应。该模型在以下频率范围内优化响应:低频(100 Hz–1 kHz)中频(1–7 kHz)高频(7–20 kHz)目标输入阻抗表示特定耳朵的声音响应(上面讨论的耳道模型)。也可以基于测量或标准指定的响应。来源:声学号角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