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5MnB钢由于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及热处理工艺性能,现已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履带底盘件中,如支重轮轮体、履带链轨节、齿块等耐磨件。
一、 35MnB钢中主要元素的作用
因其产品恶劣的工作条件,要求必须以调质态使用。淬透性和淬硬性作为调质处理钢种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通过对钢中的C、Si、Mn、B、Cr等元素(淬透性的主要影响因数严格控制来加以保证。
1.1 C含量的作用
钢中碳含量决定钢淬火后可达到的硬度,碳含量越高,淬火硬度越高,但易淬裂,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对于履带底盘这类重要的零件,为了减少碳含量波动对表面硬度和淬火层深的影响,需提出精选碳含量的要求,通常将碳含量的上下限控制在0.05%的范围内。
1.2 Si含量的作用
钢中的硅除了提高强度和淬透性以外,在炼钢时还能去除钢中的气体,起镇静作用。但随着Si含量增加,钢的塑性、韧性降低,易形成带状组织。
1.3 Mn含量的作用
35MnB钢主要合金元素Mn,能有效提高钢的淬透性,并且降低临界冷却速度,Mn在加热时在铁素体中形成固溶体,能提高钢的强度。Mn钢常用在淬硬层深度大于4mm的情况下,由于它降低了临界冷却速度,因此在冷却规范不太稳定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均匀的淬火硬度。
由下图可知,当钢中含Mn量1.10%时,钢的强度提高很多,塑性降低很少,韧性还有些提高,如图1和2所示:超过上述的量,若继续增加Mn含量,使淬透性提高、强度提高的同时,会使韧性急剧下降。
图1 合金元素对固溶强化的作用
图2 合金元素对铁素体冲击功影响
1.4 B含量的作用
在调质高强钢中,加入合金元素B可以提高淬透性,其作用机理是微量B固溶于高温奥氏体中,冷却过程中在奥氏体晶界偏聚,抑制晶界铁素体形核,从而提高钢的淬透性,尤其是使低冷速条件下的淬透性大大提高。但是,钢中的B属于活泼元素,易与N结合形成稳定的BN,这些BN在淬火温度下不溶解,奥氏体中固溶的有效B含量减少,降低了B对淬透性的提高作用。因此需要添加氮化物形成元素,固定N元素,保持B在奧氏体中的固溶量,从而提高淬透性。且有资料指出,当B含量超过30ppm时,材料塑性韧性会急剧下降。
合金元素V、Ti、Al、B是钢中的强氮化物形成元素,它们与N的结合能力由强到弱为TiN、BN、AlN、VN。在含B钢中添加元素,钢中的N将优先析出TiN或Ti(C,N),析出开始温度一般高达1400℃以上,远远高出BN的析出开始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TiN中的固N比例会随之升高,从而极大地固定了钢中的N,阻止BN的形成,使奥氏体中有效的B固溶含量增加,达到提高淬透性的目的。
因此,需合理地控制钢中的TiN比使有效B含量增加,资料显示,TiN比的理想值为3.42,当比值小于3.42时,剩余N较多,BN析出增加,有效B含量将会大幅减少,钢材淬透性降低,脆性增加。考虑到TiN的危害性,钢中残余N含量须严格控制。
1.5 Cr含量的作用
Cr是强烈增加钢淬透性的元素,由于中碳铬钢的Cr元素可增长相变孕育期,使等温转变曲线向右移动;同时随着Cr含量的增加,珠光体转变向高温移动,贝氏体转变向低温移动。因此,钢中加入适量的铬,在淬火过程中,即使冷速较慢,在到达马氏体转变温度前,过冷奥氏体也不会产生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从而明显提高钢的淬透性文献。但Cr同时也显著促进镍、锰钢的回火脆性,因此,35MnB钢中严格控制Cr含量。
《微量Cr元素对35MnB履带链轨节钢淬透性的影响》指出,即使残余范围内Cr含量(Cr≤0.20%)的变化,对淬透性也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Cr元素含量大于0.10%时,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钢的淬硬性尤其是距离水冷端较远点的硬度值,如下图所示,在距水冷端1.5~20.0m的范围内,淬火硬度平均能提高2~3HRC;在距离水冷端大于20.0m时,硬度提高较多,约为6HRC。含Cr0.18%的35MnB钢比含Cr0.02%的钢,其可淬透圆棒直径约大20mm。
图3 Cr含量对淬透性的影响
且Cr由于能形成碳化物,因而需要提高加热温度和延长加热时间,对感应淬火有不利的一面。
二、 35MnB钢中TiN的危害
钢在炼钢过程中,因TiN熔点高钢水在浇铸凝固前即可液相析出TiN,即液析TiN,液析TiN颗粒一般2-10μm,形状多为方形、菱形、三角形(区别于BN,如图6),硬度极高(大于1000V),如图4和5所示,任何加工都不能使之变形,也不能通过高温固溶,冲击功离散大。
图4 TiN光镜下观察
图5 TiN电镜下观察
图6 BN电镜下观察
图7为1400℃、1450℃、1500℃时在液态铁中的溶度积曲线;由图可知,当凝固开始钢水温度为1500℃时,钢中含N量80ppm、Ti含量超过0.043%时将有液析TiN析出,钢中含N量40ppm、Ti含量超过0.086%时才会有液析析出。当枝晶间钢液最后凝固温度为1400℃时,钢中含N量80ppm、Ti含量超过0.012%时将有液析TiN析出,钢中N含量40ppm、Ti含量超过0.024%时才会有液析TiN析出。
图7 TiN溶度积曲线
因此,要完全避免液析TiN出现,必须合理调整钢中的Ti、N含量以抑制钢液开始凝固时液析TiN的析出,同时适当地增大连铸时冷却速度以抑制最后凝固的钢液中析出(加快冷速使之在动力学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始析出)。
根据TiN在液态铁中的溶度积计算,冶炼浇注时的最终凝固温度大约为包晶转变温度1495℃,这时TiN的平衡溶度积为0.00302,若N含量控制在80ppm,可得到在最终凝固温度下液态铁中可溶解的最大量为0.0413%,为了不产生液析TiN,化学成分设计Ti含量≤0.0413%。若氮含量控制在60ppm,可得到在最终凝固温度下液态铁中可溶解的最大T量为0.05%,为了不产生液析TiN,钢化学成分设计Ti含量≤0.05%:为了增加35MnB钢中的有效B含量,应将钢中N含量降至60ppm以下。
液析TiN超过6μm会大幅降低材料的疲劳寿命、大幅降低冲击韧性,大于6μm的液相析出TiN应判为Al2O3脆性夹杂,TiN与A12O3、MgO·Al2O3、CaO·Al2O3等这样的硬脆的夹杂物在形变温度下不具备塑性,变形时极易与机体组织脱离,因而破坏了机体的连续性,严重时在不变形的夹杂物的边缘出现裂纹或空洞!在服役过程中,在交变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应力集中,成为金属疲劳的发源地。
3、小结
良好的材料成分控制是保证材料性能的第一步,35MnB材料成分(熔炼成分w%)推荐:
信息来源:网络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部分源于网络,目的为非商业性知识分享,版权仍属于原作者,如信息有误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将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