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流体力学通论》介绍(二)

1年前浏览701

风流知音【流体力学微教材】《流体力学通论》介绍(二) CFDJC(2017)1008



《流体力学通论》介绍(二)

刘沛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前言

刘沛清,人称沛公,1982年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在河海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所工作。2000年至今,任教育部流体力学重点实验室责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2003年至2012年,任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业流体力学组组长。长期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空气动力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航空航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空气动力学学报编委。现在北航陆士嘉实验室工作。

刘沛清教授

任何学科都是在传承、创新和应用中发展起来的。理清学科发展命脉,是促进创新与应用的基础。《流体力学通论》为您全面和深入了解流体力学发展史和基本知识提供了一本全新的著作。

本书是一本以传记形式和科普特色编著的流体力学通论。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体会和经验,尝试一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知识传承与认知规律相结合的编纂模式,将抽象深奥的流体力学知识点打碎,从直观易懂的物理概念入手,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式,将流体力学发展史和基本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分八章将流体力学基础、空气动力学、液体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风洞与水洞设备、飞行奥秘与空气动力学原理和流体力学人物志等基本知识和发展历史介绍给读者,以便为初学者激发兴趣点、全面了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参考。

本书属于适应于热爱流体力学的所有人们,包括大专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从事与流体力学有关的各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科学爱好者,部分内容也适应于广大中学生。

以下摘自刘沛清著《流体力学通论》第二章的部分内容。

低速翼型绕流



首先,人类依据气球实现了靠空气浮力飞天的梦想,但仅仅有气球飞上天是不够的,鸟类和很多的飞行器不是依靠空气的浮力飞行,而是通过空气绕过时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气动力飞行。所以人们逐渐认识到空气绕过机翼发生相对运动时可以产生升力,而且这个升力比浮力要大得多。第二是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必然要克服空气阻力,所以引出飞行器的动力概念。第三是飞行器要在空中能够保持稳定飞行就引出了力乘距离的概念,即力矩概念。所以这三个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实现真实的飞行奠定了基础(如图1所示)。

图1 空气动力学的作用

飞机研究从向鸟类模仿开始,叫做这样的外形为仿制鸟。后来人们把动力和升力分开,分开以后就出现了固定翼的飞行器,所谓固定翼就是升力面是固定的,所以最早的固定翼就是滑翔机。滑翔机是无动力的飞机,是通过机翼产生升力的。另外,飞行器安装发动机后,有了动力就变成了真正的飞行器。如果再把动力、升力、阻力以及飞行器的重力进行平衡和控制,再加上导航系统,飞行器就可以振翅高飞了,就实现了人类的飞行梦想,人们远行可以通过飞机实现,现在的旅客飞机速度快、安全、舒适,所以飞行器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如图2所示)。有了飞行器以后,恐怕原来孔子说的“父母在不远行”说法就得改成“父母在不久行”。意思是,你不要长久离开父母,远不怕,飞到美国不就是需要13个小时吗!所以飞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居住和生活地之间的距离感觉缩短了许多。

图2 飞行器的布局特点

真正的飞行器是怎样实现飞行的,离不开对鸟的认识。在飞行方面,可以这样说,鸟类是人类的鼻祖,无论造什么样的飞行器,都需要向鸟学习。因为鸟有在空中足够的飞行经验,它们经过长期进化过来的。下面我们通过对鸟的飞行原理分析,探讨翼型产生升力的奥妙。 

对于一个鸟的骨架与羽翼(如图3所示),顺着气流方向在羽翼上切出的一个剖面。我们会发现这剖面前面是翼骨,然后通过肌肉把羽毛连起来,所以切开以后相当于前面一个圆头,后面一个薄薄的羽毛,具有一定的弯曲程度,并且剖面呈流线型,如果仅考虑绕过这种独特剖面形状的流动问题时,空气动力学称为翼型绕流(如图4所示)。

图3  鸟的羽翼及剖面

图4  翼型绕流

业已知道,当气流绕过翼型时,就会在翼型上作用空气动力,此力在垂直于来流方向的分力为翼型升力,在平行于来流方向的分力为翼型阻力,其大小除与来流速度、翼型几何形状和尺寸外,还与翼型和来流方向之间的夹角(迎角)有关。1686年牛顿(Newton)在应用力学原理和演绎方法中,提出:在空气中运动物体所受的力,正比于物体运动速度的平方和物体的特征面积以及空气的密度。牛顿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提出所谓的“漂石理论”(Skipping Stone Theory),认为翼型所受的升力是翼型下翼面对气流冲击作用的结果,与上翼面无关(如图5所示)。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图5  牛顿的漂石理论

1738年瑞士科学家伯努利给出理想流体能量方程式,建立了空气压强与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为正确认识升力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由该能量定理得出,翼型上的升力大小不仅与下翼面作用的空气顶托力有关,也与上翼面的吸力有关(如图6所示),后来的风洞试验证实:这个上翼面吸力约占翼型总升力的60%~70%。 

图6  翼型上下翼面压强分布

1902年德国数学家库塔(Martin Wihelm Kutta,1867~1944年,如图7所示)和1906年俄国物理学家儒可夫斯基(N.Joukowski,1847~1921年,如图8所示),将有环量圆柱绕流升力计算公式推广到任意形状物体的绕流,提出对于任意物体绕流,只要存在速度环量,就会产生升力,升力方向以来流方向按反环量旋转900,后人称为库塔、儒可夫斯基升力环量定律(如图9所示)。即

式中,L为作用在绕流物体上的升力,ρ为来流空气密度,V∞为来流速度,Γ为绕流物体的速度环量。

图7  德国数学家库塔(Martin Wihelm Kutta,1867~1944年)

图8  尼古拉·叶戈罗维奇·儒可夫斯基俄罗斯科学家184711921年)

图9  儒可夫斯基升力环量定律

当不同的环量值绕过翼型时,可能会出现后驻点位于上翼面、下翼面和后缘点三个不同位置的流动图画。后驻点位于上、下翼面的情况,气流要绕过尖后缘,势流理论得出,在该处将出现无穷大的速度和负压,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物理上可能的流动图画是后驻点与后缘点重合,或者气流从上下翼面平顺流过翼型后缘,后缘速度值保持有限,流动实验也证实了这一分析,Kutta、儒可夫斯基就用这一条件给出确定附着环量的唯一性条件。

根据开尔文环量守衡定律,对于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在有势质量力作用下,绕相同流体质点组成的封闭周线上的速度环量不随时间变化,dG /dt=0。翼型都是从静止状态开始加速运动到定常状态,根据旋涡守衡定律,翼型引起气流运动的速度环量应与静止状态一样处处为零,但库塔条件得出一个不为零的环量值,这是乎出现了矛盾,那么如何认识环量产生的物理原因?

当翼型在刚开始启动时,因粘性边界层尚未在翼面上形成,绕翼型的速度环量为零,后驻点不在后缘处,而在上翼面某点,气流将绕过后缘流向上翼面。随时间的发展,翼面上边界层形成,下翼面气流绕过后缘时将形成很大的速度,压力很低,从后缘点到后驻点存在大的逆压梯度,造成边界层分离,从而产生一个逆时针的环量,称为起动涡(如图10所示)。起动涡脱离翼型后缘随气流流向下游,封闭流体线也随气流运动,但始终包围翼型和起动涡,根据涡量保持定律,必然绕翼型存在一个反时针的速度环量,使得绕封闭流体线的总环量为零。这样,翼型后驻点的位置向后移动。只要后驻点尚未移动到后缘点,翼型后缘不断有逆时针旋涡脱落,因而绕翼型的环量不断增大,直到气流从后缘点平顺离开(后驻点移到后缘为止,如图11所示)为止,形成最终的附着涡和起动涡(如图12所示)。起动涡远远甩到后面,附着涡叠加在翼型上随翼型以一定的速度匀速运动,并对翼型的气动力产生重要影响(如图13所示)。

图10  起动过程中的翼型绕流边界层未平衡的状态

图11  翼型定常绕流边界层平衡状态

图12  翼型绕流附着涡和起动涡

图13  翼型定常绕流(平衡边界层结构)

最早的机翼是模仿风筝的,在骨架上张蒙布,基本上是平板。在实践中发现弯板比平板好,能用于较大的迎角范围。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出薄而带正弯度的翼型。儒可夫斯基的机翼理论出来之后,明确低速翼型应是由圆头、上下翼面组成(如图14所示)。圆头能适应于更大的迎角范围,弯曲的翼面可避免绕翼面气流分离。

图14  翼型压力分布及其对升力的贡献


编辑:马山泉    审核:一溪清泉


欢迎投稿,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yangquanshui@gmail.com

来源:风流知音
气动噪声航空航天水利声学理论科普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09-09
最近编辑:1年前
风流知音
博士 专注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固体...
获赞 122粉丝 73文章 256课程 2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