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入门知识图解汇总
● 混合动力汽车是怎样的?
现在的混合动力汽车一般为油电混合,就是利用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共同为汽车提供动力。混合动力车上的装置可以在车辆减速、制动、下坡时回收能量,并通过电动机为汽车提供动力,因此它的油耗比较低,但汽车价格相对较高。
根据电动机所起作用的大小,可以分为强混合动力和轻混合动力两种。强混合动力车主要采用大功率电动机,尽量缩小发动机的排量。在起步或低速时,可以单纯依靠电力行驶,如在车辆重载、加速等情况下,发动机才会介入工作。
轻混合动力车的主要驱动力是燃油发动机,而电动机只是作为辅助作用,不能单独驱动汽车。但能在车辆减速、制动时进行能量回收,实现混合动力的最大效率。
7手动变速器结构原理解析
前面了解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都知道发动机的转速是非常高的,如将动力直接作用于车轮来驱动汽车的话是很不现实的。为了满足汽车起步、爬坡、高速行驶等驾驶的需要,变速器应运而生。本期文章将为大家解析一下汽车变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为什么变速器是必要的?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必然会有起步、上坡、高速行驶等驾驶需要。而这期间驱动汽车所需的扭力都是不同的,光靠发动机是无法应付的。
因为发动机直接输出的转矩变化范围是比较小的,而汽车起步、上坡却需要大的转矩,高速行驶时,只需要较小的转矩,如直接把发动机的动力来驱动汽车的话,就很难实现汽车的起步、上坡或高速行驶。另外,汽车需要倒车,也必须要用到变速器来实现。
● 变速器为什么能变速?
变速箱为什么可以调整发动机输出的转矩和转速呢?其实这里蕴含了齿轮和杠杆的原理。变速箱内有多个不同的齿轮,通过不同大小的齿轮组合一起,就能实现对发动机转矩和转速的调整。用低转矩可以换来高转速,用低转速则可以换来高转矩。
变速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改变传动比,扩大驱动轮的转矩和转速的变化范围;第二,在发动机转向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汽车倒退行驶;第三,利用空档,可以中断发动机动力传递,使得发动机可以起动、怠速。
● 变速器有哪些种类?
汽车变速器按照操控方式可分为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常见的自动变速器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液力自动变速器(AT)、机械无级自动变速器(CVT)、双离合器变速器(DSG)。
● 手动变速器的结构
手动变速器(Manual Transmission,简称MT),就是必须通过用手拨动变速器杆,才能改变传动比的变速器。手动变速器主要由壳体、传动组件(输入输出轴、齿轮、同步器等)、操纵组件(换挡拉杆、拨叉等)。
● 手动变速器工作原理
手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拨动变速杆,切换中间轴上的主动齿轮,通过大小不同的齿轮组合与动力输出轴结合,从而改变驱动轮的转矩和转速。下面先看一下简化的手动变速器(2档)的构造图。
发动机的动力输入轴是通过一根中间轴,间接与动力输出轴连接的。如上图所示,中间轴的两个齿轮(红色)与动力输出轴上的两个齿轮(蓝色)是随着发动机输出一起转动的。但是如果没有同步器(紫色)的接合,两个齿轮(蓝色)只能在动力输出轴上空转(即不会带动输出轴转动)。图中同步器位于中间状态,相当于变速器挂了空档。
当变速杆向左移动,使同步器向右移动与齿轮(如上图所示)接合,发动机动力通过中间轴的齿轮,将动力传递给动力输出轴。
一般的手动变速器都有好几个档位(如上图的5档手动变速器),可以理解为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几组齿轮,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如当挂上1挡时,实际上是将(1、2挡同步器)向左移动使同步器与1挡从动齿轮(图中①)接合,将动力传递到输出轴。细心的朋友会发现,R档(倒车档)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中夹了一个中间齿轮,就是通过这个齿轮实现汽车的倒退行驶。
● 同步器起什么作用?
变速器在进行换档操作时,尤其是从高档向低档的换档很容易产生轮齿或花键齿间的冲击。为了避免齿间冲击,在换档装置中都设置同步器。
同步器有常压式和惯性式两种,目前大部分同步式变速器上采用的是惯性同步器,它主要由接合套、同步锁环等组成,主要是依靠摩擦作用实现同步。
当同步锁环内锥面与待接合齿轮齿圈外锥面接触后,在摩擦力矩的作用下齿轮转速迅速降低(或升高)到与同步锁环转速相等,两者同步旋转,齿轮相对于同步锁环的转速为零,因而惯性力矩也同时消失,这时在作用力的推动下,接合套不受阻碍地与同步锁环齿圈接合,并进一步与待接合齿轮的齿圈接合而完成换档过程。
83种自动变速器原理解析
众所周知,汽车变速箱可以分为自动变速箱和手动变速箱。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完整地说出自动变速箱的种类以及各种类自动变速箱究竟在运作原理上有什么不同。本期的图解汽车,我们将要来剖析一下AT、CVT、DSG这三种自动变速箱的运作原理。
● AT自动变速箱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现在自动变速箱一般都是液力变矩器式自动变速箱,也就是俗称的“AT”自动变速箱。它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1、和发动机飞轮连接的液力变矩器。2、紧跟在液力变矩器后方的变速机构。
液力变矩器一般是由泵轮、定叶轮、涡轮以及锁止离合器组成的。锁止离合器的作用是当车速超过一定速度时,采用锁止离合器将发动机与变速机构直接连接,这样可以减少燃油消耗。
液力变矩器的作用是将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传递到变速机构。它里面充满了传动油,当与动力输入轴相连接的泵轮转动时,它会通过传动油带动与输出轴相连的涡轮一起转动,从而将发动机动力传递出去。其原理就像一把插电的风扇能够带动一把不插电的风扇的叶片转动一样。
AT自动变速箱每个档位都由一组离合片控制,从而实现变速功能。现在的AT自动变速箱采用电磁阀对离合片进行控制,使得系统更简单,可靠性更好。AT自动变速箱的传动齿轮和手动变速箱的传动齿轮并不相同。AT自动变速箱采用的是行星齿轮组实现扭矩的转换。
AT自动变速箱的换挡控制方式如上图所示。变速箱控制电脑通过电信号控制电磁阀的动作,从而改变变速箱油在阀体油道的走向。当作用在多片式离合片上的油压达到致动压力时,多片式离合片接合从而促使相应的行星齿轮组输出动力。
行星齿轮组包括行星架、齿圈以及太阳轮。当上面提到的三个部件中的一个被固定后,动力便会在其他两个部件之间传递。如果还是不理解,可以参看以下视频。
● CVT自动变速箱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CVT无级变速箱的主要部件是两个滑轮和一条金属带,金属带套在两个滑轮上。滑轮由两块轮盘组成,这两片轮盘中间的凹槽形成一个V形,其中一边的轮盘由液压控制机构控制,可以视不同的发动机转速,进行分开与拉近的动作,V形凹槽也随之变宽或变窄,将金属带升高或降低,从而改变金属带与滑轮接触的直径,相当于齿轮变速中切换不同直径的齿轮。两个滑轮呈反向调节,即其中一个带轮凹槽逐渐变宽时,另一个带轮凹槽就会逐渐变窄,从而迅速加大传动比的变化。
当汽车慢速行驶时,可以令主动滑轮的凹槽宽度大于被动滑轮凹槽,主动滑轮的金属带圆周半径小于被动滑轮的金属带圆周半径,即小圆带大圆,因此能传递较大的转矩;当汽车逐渐转为高速时,主动滑轮的一边轮盘向内靠拢,凹槽宽度变小迫使金属带升起,直至最高顶端,而被动滑轮的一边轮盘刚好相反,向外移动拉大凹槽宽度迫使金属带降下,即主动滑轮金属带的圆周半径大于被动滑轮金属带的圆周半径,变成大圆带小圆,因此能保证汽车高速行驶时的速度要求,
● DSG自动变速箱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手动挡汽车在换挡时,离合器在分离和接合之间存在动力传递暂时中断的现象。这对于一般的民用车影响不大,但对于争分夺秒的赛车来说,会极大地影响成绩。双离合变速箱能够消除换挡时动力传递的中断现象,缩短换挡时间,同时换挡更加平顺。
上图是一个大众6速DSG双离合变速箱的工作原理图。两个离合器与变速箱装配在同一机构内,其中一个离合器(1)负责挂1、3、5和倒挡;另一个离合器(2)负责挂2、4、6挡。当驾驶员挂上1挡起步时,换挡拨叉同时挂上1挡和2挡,但离合器1结合,离合器2分离,动力通过1挡的齿轮输出动力,2挡齿轮空转。当驾驶员换到2挡时,换挡拨叉同时挂上2挡和3挡,离合器1分离的同时离合器2结合,动力通过2挡齿轮输出,3挡齿轮空转。其余各档位的切换方式均与此类似。这样就解决了换挡过程中动力传输中断的问题。
上图是一个大众7速DSG双离合变速箱的工作原理图,其工作原理与6速类似。离合器1负责控制1、3、5、7挡;离合器2负责控制2、4、6和倒档。
如果大家还是没弄懂双离合变速箱的原理,大家可以看看上面这个大众6速DSG双离合变速箱的原理简图。这个简图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双离合变速箱的传动原理。下面是一个关于双离合变速箱工作原理的视频。
9传动系统结构解析
我们知道,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车轮上来驱动汽车行驶的,而是需经过一系列的动力传递机构。那动力到底如何传递到车轮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汽车传动系统是怎样工作的。
● 动力是怎样传递的?
发动机输出的动力,是要经过一系列的动力传递装置才到达驱动轮的。发动机到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机构,称为汽车的传动系,主要由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主减速器、差速器以及半轴等部分组成。
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先经过离合器,由变速器变扭和变速后,经传动轴把动力传递到主减速器上,最后通过差速器和半轴把动力传递到驱动轮上。
汽车传动系的布置形式与发动机的位置及驱动形式有关,一般可分为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后置后驱、中置后驱四种形式。
● 什么是前置前驱?
前置前驱(FF)是指发动机放置在车的前部,并采用前轮作为驱动轮。现在大部分轿车都采取这种布置方式。由于发动机布置在车的前部,所以整车的重心集中在车身前段,会有点“头重尾轻”。但由于车体会被前轮拉着走的,所以前置前驱汽车的直线行驶稳定性非常好。
另外,由于发动机动力经过差速器后用半轴直接驱动前轮,不需要经过传动轴,动力损耗较小,适合小型车。不过由于前轮同时负责驱动和转向,所以转向半径相对较大,容易出现转向不足的现象。
● 什么是前置后驱?
前置后驱(FR)是指发动机放置在车前部,并采用后轮作为驱动轮。FR整车的前后重量比较均衡,拥有较好的操控性能和行驶稳定性。不过传动部件多、传动系统质量大,贯穿乘坐舱的传动轴占据了舱内的地台空间。
FR汽车拥有较好的操控性、稳定性、制动性,现在的高性能汽车依然喜欢采用这种布置行形式。
● 什么是后置后驱?
后置后驱(RR)是指将发动机放置在后轴的后部,并采用后轮作为驱动轮。由于全车的重量大部分集中在后方,且又是后轮驱动,所以起步、加速性能都非常好,因此超级跑车一般都采用RR方式。
RR车的转弯性能比FF和FR更加敏锐,不过当后轮的抓地力达到极限时,会有打滑甩尾现象,不容易操控。
● 什么是中置后驱?
中置后驱(MR)是指将发动机放置驾乘室与后轴之间,并采用后轮作为驱动轮。MR这种设计已是高级跑车的主流驱动方式。由于将车中运动惯量最大的发动机置于车体中央,整车重量分布接近理想平衡,使得MR车获得最佳运动性能的保障。
MR车由于发动机中置,车厢比较窄,一般只有两个座位,而且发动机离驾驶人员近,噪声也比较大。当然,追求汽车驾驶性能的人也不会在乎这些的。
● 离合器的作用
离合器位于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飞轮壳内,被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另一端连接变速器的输入轴。离合器相当于一个动力开关,可以传递或切断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主要是为了使汽车平稳起步,适时中断到传动系的动力以配合换挡,还可以防止传动系过载。
离合器主要由主动部分(飞轮、离合器盖等)、从动部分(摩擦片)、压紧机构(膜片弹簧)和操纵机构四部分组成。汽车离合器有摩擦式离合器、液力耦合器、电磁离合器等几种。目前与手动变速器相配合的离合器绝大部分为干式摩擦式离合器,下面就对摩擦式离合器工作原理做个说明。
离合器盖通过螺丝固定在飞轮的后端面上,离合器内的摩擦片在弹簧的作用力下被压盘压紧在飞轮面上,而摩擦片是与变速箱的输入轴相连。通过飞轮及压盘与从动盘接触面的摩擦作用,将发动机发出的扭矩传递给变速箱。
在没踩下离合器踏板前,摩擦片是紧压在飞轮端面上的,发动机的动力可以传递到变速箱。当踩下离合器踏板后,通过操作机构,将力传递到分离叉和分离轴承,分离轴承前移将膜片弹簧往飞轮端压紧,膜片弹簧以支撑圈为支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压盘离开摩擦片,这时发动机动力传输中断;当松开离合器踏板后,膜片弹簧重新回位,离合器重新结合,发动机动力继续传递。
● 万向节的作用
万向节是指利用球型等装置来实现不同方向的轴动力输出,位于传动轴的末端,起到连接传动轴和驱动桥、半轴等机件。万向节的结构和作用有点像人体四肢上的关节,它允许被连接的零件之间的夹角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如前置后驱的汽车,必须将变速器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与驱动桥进行连接,那为什么要用万向节呢?主要是为了满足动力传递、适应转向和汽车运行时所产生的上下跳动所造成的角度变化。
按万向节在扭转方向上是否有明显的弹性可分为刚性万向节和挠性万向节。刚性万向节又可分为不等速万向节(常用的为十字轴式)、准等速万向节(如双联式万向节)和等速万向节(如球笼式万向节)三种。目前轿车上常用的等速万向节为球笼式万向节。
10差速器结构原理解析
发动机动力输出是需经过一系列的传动机构才传递到驱动轮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差速器了。差速器是如何实现差速的?本期文章将对差速器的结构原理进行解析。
● 为什么要用差速器?
汽车在转弯时,车轮做的是圆弧的运动,那么外侧车轮的转速必然要高于内侧车轮的转速,存在一定的速度差,在驱动轮上会造成相互干涉的现象。由于非驱动轮左右两侧的轮子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涉。
驱动轮如果直接通过一根轴刚性连接的话,两侧轮子的转速必然会相同。那么在过弯时,内外两侧车轮就会发生干涉的现象,会导致汽车转弯困难,所以现在汽车的驱动桥上都会安装差速器。
布置在前驱动桥(前驱汽车)和后驱动桥(后驱汽车)的差速器,可分别称为前差速器和后差速器,如安装在四驱汽车的中间传动轴上,来调节前后轮的转速,则称为中央差速器。
● 差速器是如何工作的
一般的差速器主要是由两个侧齿轮(通过半轴与车轮相连)、两个行星齿轮(行星架与环形齿轮连接)、一个环形齿轮(动力输入轴相连)。
那差速器是怎样工作的呢?传动轴传过来的动力通过主动齿轮传递到环齿轮上,环齿轮带动行星齿轮轴一起旋转,同时带动侧齿轮转动,从而推动驱动轮前进。
当车辆直线行驶时,左右两个轮受到的阻力一样,行星齿轮不自转,把动力传递到两个半轴上,这时左右车轮转速一样(相当于刚性连接)。
当车辆转弯时,左右车轮受到的阻力不一样,行星齿轮绕着半轴转动并同时自转,从而吸收阻力差,使车轮能够与不同的速度旋转,保证汽车顺利过弯。
如果对于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还不够明白,可观看下面这个讲解差速器原理的视频,非常经典有趣。
● 为何又要把差速器锁死?
了解差速器的原理后就不难理解,如果当某一侧车轮的阻力为0(如车轮打滑),那么另一侧车轮的阻力相对于车轮打滑的一侧来说太大了,行星齿轮只能跟着壳体一起绕着半轴齿轮公转,同时自身还会自转。这样的话就会把动力全部传递到打滑的那一侧车轮,车轮就只能原地不动了。
所以为了应付差速器这一弱点,就会在差速器采用限滑或锁死的方法,在汽车驱动轮失去附着力时减弱或让差速器失去差速作用,是左右两侧驱动轮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扭矩。
● 什么是限滑差速器?
为了防止车轮打滑而无法脱困的弱点,差速器锁应用而生。但是差速器的锁死装置在分离和接合时会影响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而限滑差速器(LSD)启动柔和,有较好的驾驶稳定性和舒适性,不少城市SUV和四驱轿车都采用限滑差速器。
限滑差速器主要通过摩擦片来实现动力的分配。其壳体内有多片离合器,一旦某组车轮打滑,利用车轮差的作用,会自动把部分动力传递到没有打滑的车轮,从而摆脱困境。不过在长时间重负荷、高强度越野时,会影响它的可靠性。
● 托森差速器是如何工作?
跟前面说的环形齿轮结构的差速器不同的是,托森差速器内部为蜗轮蜗杆行星齿轮结构。托森差速器一般在四驱汽车上作为中央差速用。
它的工作是纯机械的而无需任何电子系统介入,基本原理是利用蜗轮蜗杆的单向传动(运动只能从蜗杆传递到蜗轮,反之发生自锁)特性,因此比电子液压控制的中央差速系统能更及时可靠地调节前后扭矩分配。
上图为奥迪A4 Quattro四驱系统中,托森中央差速器(Torsen)在不同路况时对前后轮的动力分配情况。
● 四轮驱动汽车有什么特点?
四轮驱动,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四个车轮作为驱动轮,简称四驱。(英文是4 Wheel Drive,简称4WD)。四轮驱动汽车有两大优势,一是提高通过性,二是提高主动安全性。
由于四驱汽车,四个轮子都可以驱动汽车,如果在一些复杂路段出现前轮或后轮打滑时,另外两个轮子还可以继续驱动汽车行驶,不至于无法动弹。特别是在冰雪或湿滑路面行驶时,更不容易出现打滑现象,比一般的两驱车更稳定。
● 分时四驱是什么?
分时四驱可以简单理解为根据不同路况驾驶员可以手动切换两驱或四驱模式。如在湿滑草地、泥泞、沙漠等复杂路况行驶时,可切换至四驱模式,提高车辆通过性。如在公路上行驶,可切换至两驱模式,避免转向时车辆转向时发生干涉现象,减低油耗等。
● 适时四驱又是怎样的?
适时四驱就是根据车辆的行驶路况,系统会自动切换为两驱或四驱模式,是不需要人为控制的。适时驱动汽车其实跟驾驶两驱汽车没太大的区别,操控简便,而且油耗相对较低,广泛应用于一些城市SUV或轿车上。
适时四驱车的传动系统中,只需从前驱动桥引一根传动轴,并通过一个多片耦合器连接到后桥。当主驱动轮失去抓地力(打滑)后,另外的驱动轮才会被动介入,所以它的响应速度较慢。相对来说,适时四驱车的主动安全性不如全时驱动车高。
● 全时四驱?
全时四驱就是指汽车的四个车轮时时刻刻都能提供驱动力。因为是时时四驱,没有了两驱和四驱之间切换的响应时间,主动安全性更好,不过相对于适时四驱来说,油耗较高。全时四驱汽车传动系统中,设置了一个中央差速器。发动机动力先传递到中央差速器,将动力分配到前后驱动桥。
11悬挂系统结构原理解析
悬挂对于汽车的操控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构造的悬挂有着不同的操控性能。常见的悬挂有麦弗逊式悬挂、双叉臂式悬挂、多连杆悬挂等等,它们的结构是怎样的?对汽车操控性能又有着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 悬挂的作用
汽车悬挂是连接车轮与车身的机构,对车身起支撑和减振的作用。主要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衰减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
典型的悬挂系统结构主要包括弹性元件、导向机构以及减震器等部分。弹性元件又有钢板弹簧、空气弹簧、螺旋弹簧以及扭杆弹簧等形式,而现代轿车悬挂系统多采用螺旋弹簧和扭杆弹簧,个别高级轿车则使用空气弹簧。
● 独立悬挂和非独立悬挂的区别
汽车悬挂可以按多种形式来划分,总体上主要分为两大类,独立悬挂和非独立悬挂。那怎么来区分独立悬挂和非独立悬挂呢?
独立悬挂可以简单理解为,左右两个车轮间没有硬轴进行刚性连接,一侧车轮的悬挂部件全部都只与车身相连。而非独立悬挂两个车轮间不是相互独立的,之间有硬轴进行刚性连接。
从结构上看,独立悬挂由于两个车轮间没有干涉,可以有更好的舒适性和操控性。而非独立悬挂两个车轮间有硬性连接物,会发生相互干涉,但其结构简单,有更好的刚性和通过性。
● 麦弗逊式悬挂
麦弗逊悬挂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悬挂,主要有A型叉臂和减振机构组成。叉臂与车轮相连,主要承受车轮下端的横向力和纵向力。减振机构的上部与车身相连,下部与叉臂相连,承担减振和支持车身的任务,同时还要承受车轮上端的横向力。
麦弗逊的设计特点是结构简单,悬挂重量轻和占用空间小,响应速度和回弹速度就会越快,所以悬挂的减震能力也相对较强。然而麦弗逊结构结构简单、质量轻,那么抗侧倾和制动点头能力弱,稳定性较差。目前麦弗逊悬挂多用于家用轿车的前悬挂。
● 双叉臂式悬挂
双叉臂式悬挂(双A臂、双横臂式悬挂),其结构可以理解为在麦弗逊式悬挂基础上多加一支叉臂。车轮上部叉臂,与车身相连,车轮的横向力和纵向力都是由叉臂承受,而这时的减振机构只负责支撑车体和减振的任务。
由于车轮的横向力和纵向力都由两组叉臂来承受,双叉臂式悬挂的强度和耐冲击力比麦弗逊式悬挂要强很多,而且在车辆转弯时能很好的抑制侧倾和制动点头等问题。
双叉臂式悬挂通常采用上下不等长叉臂(上短下长),让车轮在上下运动时能自动改变外倾角并且减小轮距变化减小轮胎磨损,并且能自适应路面,轮胎接地面积大,贴地性好。由于双叉臂式悬挂比麦佛逊式悬挂双叉臂多了一个上摇臂,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而且定位参数较难确定,因此小型轿车的前桥出于空间和成本考虑较少采用此种悬挂。
● 扭转梁式悬挂
扭转梁式悬挂的结构中,两个车轮之间没有硬轴直接相连,而是通过一根扭转梁进行连接,扭转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扭转。但如果一个车轮遇到非平整路面时,之间的扭转梁仍然会对另一侧车轮产生一定的干涉的,严格上说,扭转梁式悬挂属于半独立式悬挂。
扭力梁式悬挂相对于独立式悬挂来说舒适性要差一些,不过结构简单可靠,也不占空间,而且维修费用也比独立悬挂低,所以扭力梁悬挂多用在小型车和紧凑型车的后桥上。
● 稳定杆的作用
稳定杆也叫平衡杆,主要是防止车身侧倾,保持车身平衡。稳定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悬架上,当汽车转弯时,外侧悬挂会压向稳定杆,稳定杆发生弯曲,由于变形产生的弹力可防止车轮抬起,从而使车身尽量保持平衡。
● 多连杆悬挂
多连杆悬挂,就是通过各种连杆配置把车轮与车身相连的一套悬挂机构,其连杆数比普通的悬挂要多一些,一般把连杆数为三或以上的悬挂称为多连杆悬挂。目前主流的连杆数为4或5根连杆。前悬挂一般为3连杆或4连杆式独立悬挂;后悬挂则一般为4连杆或5连杆式后悬挂。
多连杆悬挂通过对连接运动点的约束角度设计使得悬挂在压缩时能主动调整车轮定位,使得车轮与地面尽可能保持垂直、贴地性,具有非常出色的操控性。多连杆悬挂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轮胎抓地力从而提高整车的操控极限,是所有悬挂设计中最好的,不过结构复杂,制造成本也高。一般中小型轿车车出于成本和空间考虑很少使用这种悬挂。
● 空气悬挂
空气悬挂是指采用空气减振器的悬挂,主要是通过空气泵来调整空气减振器的空气量和压力,可改变空气减振器的硬度和弹性系数。通过调节泵入的空气量,可以调节空气减振器的行程和长度,可以实现底盘的升高或降低。
空气悬挂相对于传统的钢制悬挂系统来说,具有很多优势。如车辆高速行驶时,悬挂可以变硬,以提高车身稳定性;而低速或颠簸路面行驶时,悬挂可以变软来提高舒适性。
● 弹簧和减震器
在悬挂的减振机构中,除了减振器还会有根弹簧。有了减振器为什么还要弹簧呢?其实需要它们的合作,才能完成减振的任务。
当车辆行驶在不平路面时,弹簧受到地面冲击后发生形变,而弹簧需要恢复原型会出现来回震动的现象,这样显然会影响汽车的操控性和舒适性。而减振器起到对弹簧起到阻尼的作用,抑制弹簧来回摆动。这样在汽车通过不平路段时,才不至于不停的颤动。
12转向系统结构原理解析
我们平时开车,控制好方向盘就能让车往我们想要的方向行驶,很少会探究方向盘是如何使车轮转向的。也经常听到“液压助力转向”、“电动助力转向”、“主动转向”这些名词,它们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又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何为助力转向?
所谓助力转向,是指借助外力,使驾驶者用更少的力就能完成转向。起初应用于一些大型车上,不用那么费力就能够轻松地完成转向。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车型上,使得驾驶更加轻松、敏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驾驶安全性。助力转向按动力的来源可分为液压助力和电动助力两种。
● 机械式液压助力转向
机械式液压助力系统主要包括齿轮齿条转向结构和液压系统(液压助力泵、液压缸、活塞等)两部分。工作原理是通过液压泵(由发动机皮带带动)提供油压推动活塞,进而产生辅助力推动转向拉杆,辅助车轮转向。
那具体是怎样动作的呢?首先位于转向机上的机械阀体(可随转向柱转动),在方向盘没有转动时,阀体保持原位,活塞两侧的油压相同,处于平衡状态。当方向盘转动时,转向控制阀就会相应的打开或关闭,一侧油液不经过液压缸而直接回流至储油罐,另一侧油液继续注入液压缸内,这样活塞两侧就会产生压差而被推动,进而产生辅助力推动转向拉杆,使转向更加轻松。
在液压转向系统中,如车轮的剧烈跳动和遇到坑洼路面导致轮胎出现非自主的转向时,可以通过液压对活塞的作用能够很好的缓冲和吸收震动,使传递到方向盘上的震动大大减少。机械液压助力技术成熟稳定,可靠性高,应用广泛。但结构较复杂,维护成本较高。而且单纯的机械式液压助力系统助力力度不可调节,很难兼顾低速和高速行驶时对指向精度的不同需求。
● 电子式液压助力转向
电子式液压助力的结构原理与机械式液压助力大体相同,最大的区别在于提供油压油泵的驱动方式不同。机械式液压助力的液压泵直接是通过发动机皮带驱动的,而电子式液压助力采用的是由电力驱动的电子泵。
电子液压助力的电子泵,不用消耗发动机本身的动力,而且电子泵是由电子系统控制的,不需要转向时,电子泵关闭,进一步减少能耗。电子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利用对车速传感器、转向角度传感器等传感器的信息处理,可以通过改变电子泵的流量来改变转向助力的力度大小。
● 电动助力转向
电动助力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单元和助力电机构成,没有了液压助力系统的液压泵、液压管路、转向柱阀体等结构,结构非常简单。
主要工作原理是,在方向盘转动时,位于转向柱位置的转矩传感器将转动信号传到控制器,控制器通过运算修正给电机提供适当的电压,驱动电机转动。而电动机输出的扭矩经减速机构放大后推动转向柱或转向拉杆,从而提供转向助力。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以根据速度改变助力的大小,能够让方向盘在低速时更轻盈,而在高速时更稳定。
电动助力转向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对转向柱施加助力,是将助力电机经减速增扭后直接连接在转向柱上,电机输出的辅助扭矩直接施加在转向柱上,相当于电机直接帮助我们转动方向盘。另一种是对转向拉杆施加助力,是将助力电机安装在转向拉杆上,直接用助力电机推动拉杆使车轮转向。后者结构更为紧凑、便于布置,目前使用比较广泛。
● 随速可变助力转向是怎样的?
随速可变助力转向是指转向助力的大小可随着车速的变化而改变。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在平时停车入库等低速行驶时,如方向盘转向轻盈确实很方便,但是如果在高速行驶时,方向盘转向过于轻盈反而是一种危害,因为不利于车辆高速行驶的稳定性。
而随速可变助力转向可以做到这点,当车低速行驶时,它可以提供大的助力,保证方向盘转动轻盈和灵活;当车速较高时,它提供的助力就会较小,以增强行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何为可变转向比转向系统(主动转向系统)?
所谓可变转向比,可以简单理解为方向盘转动的角度与对应的车轮转动角度的比值。前面提到的随速可变助力转向系统中,能够改变的仅仅是助力力度,也就是只能改变方向盘转动时的助力而已,但是转向比是不可改变的,而可变转向比的转向系统仅能够改变转向的助力力度,在不同情况下,方向盘转角对应的车轮转动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
如上图中的主动转向系统中,在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安装一个电子控制的机械机构,那么车轮整体转向的角度不再仅仅是驾驶员输入方向盘的角度,而是在此基础上叠加上蜗轮蜗杆调节机构附加的角度。那么通过利用电动机对蜗轮蜗杆调节结构的控制,可以改变传动系统的传动比。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在高速时,通过电动机的作用使蜗轮蜗杆调节机构与驾驶员转动方向盘的方向相同,可以减少对转向力的需求。而在高速时,通过电动机的作用使蜗轮蜗杆调节机构与驾驶员转动方向盘的方向相反,减少前轮的转动角度,提高转向稳定性。
13制动系统结构原理解析
大家都知道,汽车的制动系统对我们的行车安全非常重要,行车中如出现制动失灵等故障,后果都将不堪设想。那么汽车的制动系统是如何制动的?为什么会失灵?ABS、ESP系统又是什么?对我们驾驶安全有什么帮助?好吧,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 制动系统的组成
作为制动系统,作用当然就是让行驶中的汽车按我们的意愿进行减速甚至停车。工作原理就是将汽车的动能通过摩擦转换成热能。汽车制动系统主要由供能装置、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器等部分组成,常见的制动器主要有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
● 鼓式制动器
鼓式制动器主要包括制动轮缸、制动蹄、制动鼓、摩擦片、回位弹簧等部分。主要是通过液压装置是摩擦片与岁车轮转动的制动鼓内侧面发生摩擦,从而起到制动的效果。
在踩下刹车踏板时,推动刹车总泵的活塞运动,进而在油路中产生压力,制动液将压力传递到车轮的制动分泵推动活塞,活塞推动制动蹄向外运动,进而使得摩擦片与刹车鼓发生摩擦,从而产生制动力。
从结构中可以看出,鼓式制动器是工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出,频繁制动影响制动效果。不过鼓式制动器可提供很高的制动力,广泛应用于重型车上。
● 盘式制动器
盘式制动器也叫碟式制动器,主要由制动盘、制动钳、摩擦片、分泵、油管等部分构成。盘式制动器通过液压系统把压力施加到制动钳上,使制动摩擦片与随车轮转动的制动盘发生摩擦,从而达到制动的目的。
与封闭式的鼓式制动器不同的是,盘式制动器是敞开式的。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很快散去,拥有很好的制动效能,现在已广泛应用于轿车上。
● 通风制动盘
制动过程实际上是摩擦力将动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如制动器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将会影响其制动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制动效能,通风制动盘应运而生。通风刹车盘内部是中空的或在制动盘打很多小孔,冷空气可以从中间穿过进行降温。
从外表看,它在圆周上有许多通向圆心的洞空,它利用汽车在行驶当中产生的离心力能使空气对流,达到散热的目的,因此比普通实心盘式散热效果要好许多。
● 陶瓷制动盘
陶瓷制动盘相对于一般的刹车盘具有重量轻、耐高温耐磨等特性。普通的刹车盘在全力制动下容易高热而产生热衰退,制动性能会大打折扣,而陶瓷刹车盘有很好的抗热衰退性能,其耐热性能要比普通制动盘高出许多倍。
陶瓷制动盘在制动最初阶段就能产生最大的制动力,整体制动要比传统制动系统更快,制动距离更短。当然,它的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多用于高性能跑车上。
● 紧急制动辅助系统(EBA)
紧急制动辅助系统,其作用是当行车电脑ECU发现驾驶员进行紧急制动时,可在瞬间自动加大制动力,以防止因为司机制动力不足而发生险情。
当传感器接受到的松油门踩制动的时间、踩制动的速率和力度都符合要求时,ECU会马上启动紧急制动措施,在短短几毫秒之内把制动力全部发挥出来,这比驾驶员把制动踏板踩到底的时间要快得多,这样可以缩短在紧急制动情况下的刹车距离。
● ABS
ABS(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即防抱死刹车系统。它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已广泛运用于汽车上。ABS主要由ECU控制单元、车轮转速传感器、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和制动控制电路等部分组成。
制动过程中,ABS控制单元不断从车轮速度传感器获取车轮的速度信号,并加以处理,进而判断车轮是否即将被抱死。ABS刹车制动其特点是当车轮趋于抱死临界点时,制动分泵压力不随制动主泵压力增加而增高,压力在抱死临界点附近变化。
如判断车轮没有抱死,制动压力调节装置不参加工作,制动力将继续增大;如判断出某个车轮即将抱死,ECU向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发出指令,关闭制动缸与制动轮缸的通道,使制动轮的压力不再增大;如判断出车轮出现抱死拖滑状态,即向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发出指令,使制动轮缸的油压降低,减少制动力。
● 什么是ESP?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简称ESP),是博世(Bosch)公司的专利。其他公司也有研发出类似的系统,如宝马的DSC、丰田的VSC等等。
ESP系统其实是ABS(防抱死系统)和ASR(驱动轮防滑转系统)功能上的延伸,可以说是当前汽车防滑装置的最高形式。主要由控制总成及转向传感器(监测方向盘的转向角度)、车轮传感器(监测各个车轮的速度转动)、侧滑传感器(监测车体绕纵轴线转动的状态)、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监测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等组成。控制单元通过这些传感器的信号对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进而发出控制指令。
● ESP是如何工作的?
当汽车快速行驶或者转向时,产生的横向作用力会使汽车不稳定,易发生事故,而ESP系统可以将这种情况防患于未然。那么这套系统是如何做到的呢?
当车辆前面突然出现障碍物时,驾驶员必须快速向左转弯,此时转向传感器将此信号传递到ESP控制总成,侧滑传感器和横向加速度传感器发出汽车转向不足的信号,这就意味着汽车将会直接冲向障碍物。那么这时ESP系统将会瞬间将后轮紧急制动,这样就能产生转向需要的反作用力,使汽车按照转向意图行驶。
如果在汽车转向后行驶的左车道上反向转向时,汽车会有转向过度的危险,向右的扭矩过大,以至于车尾甩向左侧。这时ESP系统会将左前轮制动,扭矩就会减小,使得汽车顺利转向。
14车身结构原理解析
人靠衣装,车也要靠“车装”,漂亮的“长相”能最直接地吸引我们的眼球,然而更重要的是漂亮长相下的“骨架”,因为它才是保护驾乘人员的关键。车身内部构造的不同,直接影响汽车的安全性。什么是承载式车身?非承载式车身?车身溃缩吸能?本期文章就来解析一下汽车车身的结构。
● 哪些车是两厢车?三厢车?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两厢车、三厢车这个词,它们到底是怎么来划分的:通常我们把轿车的发动机室、驾驶室、行李箱分别称为轿车的“厢”,如这三个厢是相互独立的,就称为三厢车。如果驾驶室和行李箱是结合在一起的,则称为两厢车。
● 车身规格
在买车时要了解一款车的空间,当然要看车的总长、轴距等参数。现在各汽车厂商对于车身规格的标注,基本上都统一了,如车身总长、轴距、轮距、前悬、后悬等,有些参数如车身总宽、总高会略有不同。
● 汽车通过性能指标
在了解一款越野车时,会经常看到一系列的参数,如最大爬坡度、最大侧倾角、最小离地间隙等等。下面我们用图来直观展示这些参数的含义。
● 非承载式车身是怎样的?
采用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其发动机、传动系统、车身的总成部分是固定在一个刚性车架上,车架通过前后悬挂装置与车轮相连。
非承载式车身有根大梁贯穿整个车身结构,底盘的强度较高,抗颠簸性能好。就算车的四个车轮受力不均匀,也是由车架承受,不会传递到车身,所以车身不容易扭曲变形。
非承载式车身比较笨重、质量大、高度高,多用于货车、客车和越野车上。不过由于非承载式车身具有较好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有些高级轿车也使用。
● 承载式车身?
承载式车身汽车的整个车身是为一体的,没有贯穿整体的大梁,发动机、传动系统、前后悬挂等部件都装配到车身上,车身负载通过悬挂装置传给车轮。
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平直路上行驶很平稳、固有频率低、噪声小、重量轻,广泛应用于轿车上。当然底盘的强度是不及有大梁结构的非承载式车身,在车的四个车轮受力不均匀时,车身会发生变形。
● 车身要采用不同的材料?
并不是车身所有的材料强度越高越好,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如驾乘室的框架(如横梁、纵梁、ABC柱等),为了使驾车室的空间尽量不变形(保证驾乘人员安全),就必须采用高强度的材料。如车前和尾部的材料(如引擎盖板、翼子板等),为了能够吸收撞击力,可以使用强度相对较低的材料。
● 车门防撞梁有何作用?
车门防撞梁是减少驾乘人员受侧面撞击的最重要防线。因为在受到侧面撞击时,驾乘人员的身体与车门间没有过多的空间作为缓冲(不同正面撞击,驾乘人员前方还有一定的空间作为缓冲),直接会收到外力的侵害。所以防撞梁的强度越高,对驾乘人员的防护就越好。
● 什么是溃缩吸能?
在汽车碰撞中,重要的是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所以在碰撞中驾乘室的变形越小就越好。汽车在设计时考虑到这一点,在汽车碰撞时,让一部分机构先溃缩,吸收一部分的撞击能量,从而减少传递到驾乘室的撞击力。
● 什么是车身冲力转移?
同样是为了保护驾乘室中的人员,在汽车受到撞击时,利用特殊设计的车身,将撞击力分散、转移,从而减少传递到驾乘室的撞击力,达到保护车内乘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