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技研】汽车制动抖动机理及改善研究

2年前浏览1479

摘 要:为分析制动盘厚薄差(DTV)和悬架衬套刚度对制动抖动的影响,通过整车道路试验研究制动抖动时频特征,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对DTV数据进行频次分析,利用多体动力学方法计算悬架系统模态。研究表明:通过整车道路试验得到的汽车制动抖动的加速度频谱具有阶次特征;对DTV数据进行频次分析得到的频域成分以1次和2次 DTV为主,这与制动抖动能量集中在1阶和2阶频带的特征吻合,降低频次DTV幅值对控制制动抖动的振源激励有重要作用;前悬纵向模态是制动激励被放大的原因,前下控制臂后点衬套侧向刚度越高,模态特征值越大,制动抖动程度越轻,合理匹配悬架衬套刚度能有效抑制制动抖动。


制动力矩波动和悬架特性对制动抖动有显著影响,制动盘厚薄差(Disc Thickness Variation,DTV)是影响制动力矩波动的重要因素,而衬套的刚度对悬架特性有重要影响[1–6]。


文献[7–10]指出,DTV是制动抖动的主要原因,制动抖动频率与车轮转速有关,车轮转动一圈,制动盘、片激励一至二次,制动抖动能量主要集中在1阶和2阶频带。文献中考虑的DTV,是指测试制动盘圆周方向厚度的最大变化量,而在最大变化量较小的情况下,同样存在制动抖动问题,另外,DTV最大变化量难以解释制动抖动的阶次特征。本文对测试的DTV曲线进行频谱分析,研究了DTV曲线的频次成分与制动抖动的关系。


文献[11–12]通过试验和仿真方法分析了制动抖动和悬架系统的模态特征的关系,指出衬套刚度对制动抖动有较高的灵敏度。基于此,本文利用多体动力学方法计算了悬架系统的模态,论述了下控制臂衬套刚度对制动抖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后点衬套刚度,有效改善了制动抖动问题。


1 制动抖动整车道路试验


1.1 试验设置

制动抖动整车道路试验在平直的沥青路面上进行,关键测点信息见表1。测点方向以整车坐标系为参考,即行驶方向向后为 X,驾驶员右侧为 Y,向上为 Z,文中使用到的方向都以该坐标系为参考。


1.2 试验数据分析

对制动抖动特征和规律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图1给出了车速、制动管路压力、摩擦片温度、前悬卡钳支架X向振动加速度幅值和总值的时域曲线。



图 1 制动抖动时域曲线

图2制动抖动频域图


由图可知,时域振动加速度幅值表现为小-大小的规律,在120 km/h~100 km/h速度区间振动加速度幅值最大,实际上该速度区间也正是主观感受制动抖动的区间;制动管路压力波动峰-峰值间距由密到疏,即波动频率随车速降低而降低,整个制动过程中压力波动范围约为1.8 Bar,与不抖动车辆压力波动水平相当,制动压力波动主要源于盘、片间的不平度,压力波动幅值变化并不大,说明激励源盘、片的振动激励比较稳定,之所以出现制动抖动,可能是由于传递路径上的振动放大导致,另外,也可说明文中制动踏板的抖动主要原因不是制动压力波动;制动过程中,摩擦片的温度升高约15 ℃,温升正常,文中制动抖动程度与温度关系不大,究其原因是分析的抖动问题属于冷抖动问题,主要取决于制动盘表面的不平度。图2给出了卡钳支架X向振动加速度的colormap云图和峰值保持谱,由图可知,制动抖动频率随车速降低而降低,具有明显阶次特征,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1阶和2阶频带上,该现象表明制动盘转动一圈,盘、片激励一至二次;在时间轴10 s附近振动最强,对应车速为100 km/h,峰值频率为14 Hz,该峰值频率分布在1阶频带上,记作fmax


制动抖动频率与车轮转速和车速关系见式(1),图2中峰值频率为14 Hz,n=1,r=307 mm,计算可得车速为97.2 km/h,与试验测试振动峰值车速一致。

fmax = nnv/( 2∙π∙) (1) 式中:fmax为峰值频率;n为阶次;N为车轮转速;v为车速;r为轮胎滚动半径。


综上,为了客观描述制动抖动现象,后文采用 overall加速度峰值(Ao)、峰值频率(fmax)和峰值频率对应加速度幅值(Af)来描述制动抖动现象。


制动过程中X向和Y向阶次振动特征明显,Z向不明显,且X向抖动较Y向强,即文中制动抖动现象主要表现为前后方向的纵向抖动。表2给出了各个测点X向和Y向加速度overall峰值Ao、峰值频率fmax 及对应的加速度幅值Af。由表2可知,座椅导轨、踏板支座和方向盘三个响应点的加速度overall峰值均出现在车速97.2 km/h附近,峰值频率都为14 Hz,与振动激励源处卡钳支架共振车速和频率吻合一致,可推断各测点的振动属于同一类型,即响应点的振动源于制动盘、片激励;座椅导轨和踏板支座的振动水平相当,是因为这两个测点的振动主要都由车身传递而来,与车身一起表现为纵向的窜动,而制动压力波动对踏板抖动的贡献作用较小;方向盘的振动较座椅导轨和踏板支座要大,原因是方向盘的振动传递路径有两个,一个是制动系统-悬架系统-车身-转向管柱-方向盘,另一个是制动系统-转向节-转向拉杆-齿轮齿条-转向管柱-方向盘;方向盘的Y向振动也较大,是因为左右轮的制动力矩波动是随机的,存在一定的相位差,通过左、右转向拉杆传递后引起方向盘的摆振,即方向盘12点位置的Y向振动。


2 DTV对制动抖动的影响分析


制动盘厚度不均匀是制动抖动的主要激励源,在整车开发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制动抖动现象,通常要求完成耐久试验的车辆制动盘DTV曲线的最大变化值小于20 um[7]。然而在制动抖动道路试验过程中,发现部分左、右制动盘的DTV最大变化值并没有超过目标值,但仍然不能接受制动抖动程度,说明仅仅对DTV的最大变化值进行控制,对充分有效控制制动抖动是不够的。如前文所述,制动抖动具有明显的阶次特征,车轮转动一圈,盘、片激励一至二次,基于此,本小节对测试的制动盘DTV曲线进行了频次分析,得到DTV的频次特征,进一步探讨DTV频次成分与制动抖动的关系。


对 3 台制动抖动程度不同的车辆 DTV 进行测量,图3给出了3台车DTV最大变化值大的一侧制动盘的测试曲线和频次曲线,统计1至6次DTV幅值见表3。

表 3 3台试验车DTV统计表/μm

序号

DTV

DTV-1

DTV-2

DTV-3

DTV-4

DTV-5

1#

2#

3#

15.2

14.0

10.9

5.7

2.5

0.9

3.4

4.4

3.4

0.4

1.4

0.4

0.6

0.7

0.6

0.2

0.3

0.2


频域下的 DTV 峰值主要以一次 DTV(DTV-1)和二次DTV(DTV-2)为主,这里DTV-1代表车轮转动1圈,盘、片激励1次的DTV正弦波曲线幅值,这与制动抖动能量主要集中在1阶和2阶频带上的现象吻合一致。说明降低频次DTV幅值有助于制动图 3 3台试验车DTV测试曲线和频次曲线抖动的改善,在整车开发和制动盘DTV生成台架试验过程中,合理设置频次DTV目标值很有必要。


为了验证频次DTV幅值与制动抖动程度的关系,将2#和3#车制动盘换装到1#号车进行制动抖动道路试验和主观评价,为了区分,编号I、II、III,显然,三次试验的唯一变量为制动盘的 DTV。因为文中制动抖动主要表现为纵向振动,整理3次试验XAoAffmax及主观评价见表4。

表 4 不同水平DTV的制动抖动主客观统计表

序号

Ao/g

Af/g

fmax/Hz

主观评价

I

II

III

1.55

0.94

0.75

1.33

0.75

0.68

15

14

14

抖动强烈

抖动一般

抖动轻微

三次试验的共振频率基本一致,I号试验峰值频率为15 Hz,究其原因是由数据采集频率分辨率及数据分析的数值误差导致;I号试验振动加速度最大,II 号试验次之,III号试验最差,制动抖动程度依次由强到弱,由表3可知,三次试验的最大频次DTV值也由大到小,说明频次DTV幅值与制动抖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频次DTV幅值越大,制动抖动程度越强,降低频次DTV幅值对控制制动抖动的振源激励有重要作用。


3 衬套刚度对制动抖动的影响分析


制动过程中的盘、片激励类似扫频激励,当制动激励频率与悬架系统特征频率一致时,将激发悬架共振,从而放大制动振动,产生制动抖动现象。而衬套刚度对悬架系统特征频率又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衬套刚度对悬架系统特征频率及制动抖动的影响规律,利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了如图4所示的整车模型。

图 4 多体动力学模型


整个模型包括麦弗逊式前悬、齿轮齿条转向机总成、方向盘、扭力梁后悬架、轮胎模型及简化为质量球的动力总成和车身。


3.1 仿真结果的分析

对建立的仿真分析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衬套刚度为设计刚度值,其中,前下摆臂前点衬套(H点)向刚度为11 000 N/mm,Y向刚度为11 000 N/mm,向刚度为1 100 N/mm,后点衬套(R点)X向刚度为 1 400 N/mm,Y向刚度为460 N/mm,Z向刚度为166 N/mm,H点衬套称作操稳衬套,R点衬套称作平顺性衬套,平顺性衬套刚度相较操稳衬套要低很多。计算得到同相位的前悬纵向模态振型如图5所示。

对应特征频率为14.2Hz,与试验测试的1阶峰值频率14Hz很接近。该阶模态振型表现为车轮的前后运动、下控制臂绕H点衬套的旋转运动及R点衬套的侧向平移运动。当制动力矩波动作用到车轮时,路面会给车轮以前后方向的振动激励,很容易激发前悬纵向模态。另由图5模态振型可知,下摆臂R点侧向(Y向)振幅较大,也即衬套侧向刚度对制动抖动有较高灵敏度,提高R点衬套侧向刚度对悬架纵向模态的振型有一定抑制作用。将R点衬套侧向刚度提升后进行同样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将R点衬套侧向刚度提高,纵向模态特征频率也提高,说明增大R点衬套刚度有助于提高悬架的纵向模态特征频率,进而提高产生共振的车速,使得共振车速远离正常使用车速范围。


3.2 试验验证

为了验证 R 点衬套刚度提升对制动抖动的影响,制作了一套侧向刚度提升的R点衬套,衬套刚度测试结果见图 6。原状态 R 点衬套侧向刚度为 466

N/mm,刚度提升后为652 N/mm。

图 6 衬套侧向刚度测试曲线


对侧向刚度提升的R点衬套样件进行制动抖动整车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见图7至图8,R点衬套刚度提高后,响应点卡钳支架、制动踏板支座和方向盘处的加速度AoAf都降低,即抖动程度变轻;R点刚度提高后,fmax变高,即R点衬套侧向刚度越高,纵向模态特征频率也越高,试验与仿真分析结果一致。本文通过提高R点衬套侧向刚度,有效地改善了制动抖动现象。


图 7 不同衬套刚度工况下主要测点X向overall对比曲线


4 结语


  1. 制动抖动是由于制动力矩波动激励、悬架系统共振放大而产生的强迫共振现象,时域振动加速度幅值表现为小-大-小特征,频域有明显的共振峰值,峰值频率与悬架的纵向模态特征频率一致;


图 8 不同衬套刚度工况下主要测点X向峰值保持谱对比曲线


2. DTV 频次分析的频域成分以 1 次和 2 次 DTV为主,这与制动抖动能量集中在1阶和2阶频带现象一致;

3. 频次DTV幅值越大,制动抖动程度越强,降低频次DTV幅值对控制制动抖动的振源激励有重要作用;

4. 前下控制臂后点衬套侧向刚度越高,悬架纵向模态特征频率越高,制动抖动程度越轻。

作者:谢常云,陆小华,胡浩炬,邱俊杰,邓小强

单位: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



   

   

 

来源:汽车技研
振动汽车多体动力学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10-22
最近编辑:2年前
汽车技研
汽车人社区
获赞 1055粉丝 452文章 3124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