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同济大学禹海涛教授:地下工程动力灾变模拟的多尺度耦合分析方法

1年前浏览3551
导读:5月18日19时,2022RFPA培训大讲堂将邀请同济大学禹海涛教授带来地下工程动力灾变模拟的多尺度耦合分析方法公开讲座本期报告在仿真秀官网和APP同时直播并支持反复回看

一、主讲嘉宾

禹海涛 同济大学教授

博导,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国家优青项获美国岩石力学学会未来领袖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第十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奖。

长期从事地下工程防震减灾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纳入行业标准3项,成功应用于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雄安新区长大预制综合管廊、深中通道、大连湾海底隧道等20余项重大工程,以及“一带一路”项目-菲律宾马卡蒂高烈度(9度区)轨道交通地下工程,解决了实际工程抗减震设计难题。成果入选中国工程院《2020全球工程前沿》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TOP10工程研究前沿“地下工程的动力灾变跨尺度预测”。

在CMAME、IJNME、IJNAMG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ESI高被引5篇,中文EI论文50余篇,总被引2755次,H指数30。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受邀在世界计算力学大会等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20余次。担任中国工程院主办国际SCI期刊《Frontiers of Stru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执行编委。

二、主讲内容

目前地下工程建设规模宏大、所处环境介质复杂,面临着强地震、活动断裂带、地震液化等灾害的威胁,对岩土和地下工程防灾减灾科学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地下工程的动力灾变跨尺度预测是指交叉融合岩土地震工程学、结构动力学、多尺度科学等学科,构建基于宏观、细观等多个空间尺度和时间效应尺度的多尺度动力分析模型,揭示强震作用下地下工程的整体宏观动力响应特征和细观损伤动态演化机理,实现对高烈度区、不利场地条件下地下工程动力灾变全过程的跨尺度预测,为提升地下结构的防灾减灾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适看人群

  • 1、岩土工程方向CAE工程师
  • 2、学习型仿真工程师
  • 3、理工科院校教师和学生
  • 4、RFPA软件用户和学习者
  • 5、有限元软件兴趣爱好者和应用者
  • 6、基于微震监测的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
  • 7、从事岩体工程、深部地下工程科研、施工与管理工作人员

四、如何观看


(完)

声明:本文首发仿真秀App,部分图片和内容转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欢迎分享,禁止私自转载,转载请联系我们。
来源:仿真秀App
断裂轨道交通建筑岩土水利理论化机多尺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08-02
最近编辑:1年前
仿真圈
技术圈粉 知识付费 学习强国
获赞 9445粉丝 20719文章 3274课程 208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