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996或成“新常态”,仿真工程师如何高效避免盲目加班

5年前浏览5696

“工作996,生病ICU“。”程序员们用一种特别“互联网”的方式,发动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反996工作制运动”。随着马云和刘强东等知名人士的回应,996已经成为了全民话题,走上风口浪尖。

事件回顾:

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出现在程序员们最常用的代码托管平台上,短短两周,就有超过18万人出手为其点赞。

4月初,被称为Python语言之父的Guido van Rossum也在社交媒体上针对这一事件多次发声,他认为 996 工作制是不人道,“996.ICU”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蹿红的。

4月11日,马云在内部交流会中将996称为“修来的福报”;

4月12日,刘强东在朋友圈回应996,表示京东不会强制996,但“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4月14日,马云又在微博上发表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补充。他写道“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

“见到别人牛逼就发酸,轮到自己吃苦就抱怨,这不是奋斗者应该有的气质!”众所周知,幸福是奋斗出来,996固然很残酷,拼命加班无疑有损健康。但是,加班是过程,deadline前封闭问题,完成工作任务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幸福生活才能不期而遇。

对老板来说,996拼命加班有时候也会变成一种看似努力的说辞。对员工来说,拼命加班也许是自己不出任务量的一种推辞。

今天我们不讨论办公室政治,不考虑毫无意义的加班;我们思考的是,仿真工程师如何高效率的解决问题,避免996一样的拼命堆时间。而是用思路、方法和技术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做到不加班,但是每次都能保质保量把工作成果干出来。笔者认为,仿真工程师杜绝996可以考虑以下3条建议:

《奇葩说5》它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话?

第一条:战略上重视工作,战术上藐视

在我刚学仿真的时候,和大部分初学者一样,漫无目的的到处看资料,遇到困难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更不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变得高效率,那时最简单,又最笨的方法就是用时间堆数量,这是最没技术含量的做法。

对初学仿真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大佬(老师)的指引,确实会让目光短浅,它影响了自己的战略视觉。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小米的老总雷军说过的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因为战略方针永远比战术更关键,更重要,更有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仿真中什么是战略呢?如何把握战略呢?

在我看来,所谓战略,就是你选择什么样的路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并解决它。比如遇到了一个需要做仿真的事情,首先思考一下,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里面,一共可以用到哪些方向,可以用到多少种路线去解决这个问题。与此同时,你需要思考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适用范围、计算难度、计算成本、计算精度和对电脑性能的需求等问题。

并且对所有这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按照难易程度,计算成本和实施复杂度进行一个大概的排序,这样就可以用上帝视角总体审视一下,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案是什么 ?第二难的方案是什么?第三难、第四难……

最终的、最完美方案和最复杂最难的方案都是什么?那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你就按照已经制定的list进行逐步执行,这样可以把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合理拆解。这样我知道了一天时间,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虽然精度差,但是从0到1,先解决了有无问题,后解决好坏问题。并且当需要定期跟领导汇报的时候,也有话可说。

举个栗子:假设每天或者每个星期你需要跟领导汇报一下工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跟领导说有这些或那些解决方案,规定时间内,我大概可以完成几种不同难度和不同精度等级的工作内容,并且先进行的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并且逐步推进。这样每次汇报,我都有不同计算精度的工作成果可以告诉领导,并且告诉了领导不止一种解决方案的结果,让领导权衡选择。而不是我一次性做一个完美方案。


一个月以后因为各种计算报错,各种不收敛,各种无法调试成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进展。那么有这样的两个人,一个人是每天有进展,每天都是精度越来越高的工作成果汇报,另一个同事每天都是各种失败,各种不成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领导,你喜欢哪一种员工? 

这就是我说的战略方针问题?我会把问题进行拆解,进行拆分出多种解决方案,并且逐步进行计算。举个栗子,美国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役中总结的蛙跳战术,在战争中美军不再向以前那样一个大的战线一个方向平推,而是逐步的占领少数核心岛屿,占领以后继续向前慢慢的跳岛,这样可以把精力集中,可以让军队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再把日本人逐步击破。 

这种战略问题,我认为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可以帮助你走向一个高效率解决问题的方向,尽量减少每一个步骤的困难和难度,当然这对人的要求很高,你至少要知道好几种解决方案才行吧!

对于一个合格的caer来说, 只会一种武器(任何问题、任何步骤里面只知道一个解决方案)无法真正的让你从全局、从战略上思考问题。很可能沦落在一叶障目的局部窥豹。做过仿真的人都知道,任何计算都有成本问题,都有各种各样无法预见的困难和失败。如果一次性干个大的,很容易就陷入到处报错,到处出问题,最终陷入无法解决的漩涡。

那么拆开(一点点来),相对来说是低成本高可靠的解决方式,这就是战略问题。至于战术上,我先点鼠标按钮后输入一个数据,这种细节的问题根本不重要,因为太局部太细节了,无法真正从本质上给你一个方向性的指引。网上有这样一句话:“你必须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举重若轻”。 那么好的战略,就是让你的努力成就更有价值更有效率的人生。 

以上是笔者对战略和战术的思考,接下来,我们就看几个具体案例吧!

比如我想去计算某一个零件受到冲击力作用下的结构是否安全?那么战略问题是什么呢? 冲击力本身是快速变化的过程,完美的解决方案,肯定是考虑瞬态过程,考虑非线性材料的变化过程,甚至还要考虑因为冲撞引起结构继续摩擦碰撞引起的附加应力。


这是很多人很直观,也很容易就想到的路线。但是仿真分析有一个精度、计算量和复杂度的权衡利弊。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必然带来复杂且不易控制,参数配置不容易精确确定,计算量巨大等等问题。

那么它会从概率上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你做它的时候可能大部分精力都去debug了,而不是真正的输出工作成果。那么对于领导来说,你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就是0,无论你加班多少,无论你多么拼命的debug,对于领导来说,你没有工作成果,一切都是0 。换而言之,就是能力不足,就是不可信任。

但是换个思路呢?比如我知道静力学计算肯定不准,但是误差50%的一个计算结果,永远比误差1%但永远也调试不出来的结果要强一万倍。这样我第一时间会做一个不考虑材料非线性,不考虑几何非线性,不考虑状态非线性的最简单的静力学。拿着瞬态冲击力最大值直接当静态外载输入进去计算一个结果再说,等算完了就可以先去汇报了。

但是,一定要说这个是一个demo1而已,我是最快速的先给你一个大概的结果。如果领导觉得这个结果方向还可以,那么你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以继续完善补充。

万一这个结果虽然精度很差,但是从方向性的展示了结果趋势根本就是很差劲,这个方案就是走不通,那么后续的计算就彻底换思路换方案了。没必要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技术路线上继续浪费时间,这是我关注的战略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方式方法。

更微观一点呢?遇到任何问题,先用一分钟时间思考一下,类似的情况大概的结果规律是什么?大概的解决方案都有啥?给自己一个总体上的判断 ,某方案是否能从大概方向上说 it work ,然后,用最简单的公式最一般的经验计算一下某些路线基本上是什么性能?什么上下限?


比如计算管子里热水的对流传热系数。如果大概估计一下热流、温差和换热面积,推断出大概需要3000瓦每米度的传热系数,那么还凑合,一般一米流速十个mm管子够用了,但是如果现有条件下换热量需求里面算出来需要10000的传热系数,那么根本没必要仿真,没必要实验,没必要做验证了,基本上不可能。

要不尺寸结构太小了,要不换热需求太大了,总之方向上就不行。战略上决定了现有方案不可行,如果再细致一点,可能拿出一两个星期时间再稍微细致建模计算一下 ,尽量忽略难度大的计算量大的部分,大致算一个结果,基本符合一般工程精度的结果 。

如果还有时间,还有更高的精度需求,就做更极致的建模计算,尽量稍微增加一点有挑战性,但是有利于更好揭示本质的计算设置 ,并且做实验验证。那么大部分来说这种路线下的计算结果够用了。

如果还有机会,就拼命的用最好的模型,最佳的设置,最细致的实验做一个尽量完美的计算,用这样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无论别人给你什么需求,无论让你解决什么问题,无论要什么样的结果,你都有信心说:“yes i can ”,并且能逐步捧起圣杯。

此外,你还需要了解各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计算难度、成本和进度,然后做充分的权衡利弊。因为对仿真来说,没有所谓的唯一正确答案,而是逐步形成战斗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在权衡利弊、选取抉择中逐步前行的。

最后,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积累是最核心最本质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理论计算和理论规律告诉你了什么是对的,大概应该是什么趋势?可以有多少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一个合格的caer,应该有40%的精力分配到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充分掌握上,另外拿出30%左右的精力充分的了解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装配使用的全套过程和限制条件,这样在合理可用的范围里,提出符合产品实际能设计出来,能造出来且低成本,方便容易做出来的方案 。

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提出各种方案并手算用经验用仿真用小样实验验证性能,找到最适合的方案和结构,另外拿出20%的精力了解实验设备的能力,并且用自己设计的实验一点点的去校准仿真设置,因为不经过充分实验验证的仿真都是大猪蹄子。而怎么调试实验怎么校准仿真,是让自己的计算真正产生价值的东西 ,否则精度都没有,用方向走错的计算结果指引设计指引实验只能越走越偏。

最后,你可以用10%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1-2个仿真软件。毕竟大部分人需要要用软件展自己的工作内容。从根本上来说,纯粹的操作软件不影响计算方案选择, 计算路线确定,计算精度结果好坏。所以这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千万不要拿太多时间关注软件学习。而应该关注理论知识、关注产品本身、关注实验和关注跳岛策略的战略方向。

第二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现如今,知识产权保的护越发的严苛,习惯了免费学习他人知识的人来说可能有些麻烦。但是总体上来说,网上能找到的资料还是比以前更多的,学习起来更容易了一点,例如仿真秀就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学习仿真知识平台。 这样我们还要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如何高效率的学习。

一个简单的思路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你可以用最低成本把自己提高到一定的水准。这里面分为软件层面、人的层面、硬件层面和资料选择四个细分方向。

1、软件层面-推荐使用新版本软件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工具的能力体现了你能力的下限,而人的能力体现了总体能力的上限”。那么让自己站在巨人肩膀上,最简单最容易的做法就是推荐使用新版软件。

因为软件公司都在互相竞争的,你不研发不做好自己,没几年就会损失客户,影响营收,况且很多都是上市公司,收益最关键。那么,软件公司为了赚钱就要拼命的提升自己软件性能和易用性。这样的话,技术一直在发现,一直在提升的总体环境下,换个新版软件,可以尽量让自己用到比较顶级的软件功能。

因为随着版本的革新,可能某一个功能革新后是五年前十年前同一个软件一两倍的功能扩展,速度提升精度改善。假如你自己可能不太厉害,但是正在使用新版软件的好技术,就能帮助你尽量拉近跟别人的距离,这是软件层面。

2、人的层面-发现大佬,抱紧大腿

简单的说就是发现大佬,抱紧大腿。这个不光是技术问题,更关键的是情商问题了。多了不说,就说一个最核心最关键最本质的事情,你让大佬(老师)舒服了,大佬(老师)才会告诉你更多你想知道,但不知道的事情,否则大佬(老师)凭什么要理你?那么本质上不就让自己赚到了吗?想明白这个问题,很多事情都能解决了!

3、硬件层面—需要一位HPC系统咨询专家

不要用太旧的电脑,最少来说保证内存8g以上,硬盘容量100g以上,cpu四个核心以上,新的太贵可以买二手,好的型号太贵买一般的,并且搭配个固态硬盘效果很棒的。但是显卡要求不高,随便一个一两百块钱的显卡应付常规计算和一般模型毫无问题。为了让电脑性能充分发挥,那么软件里面多看看设置部分。尽量把各种多核心并行打开一下(如果仍然一脸懵逼,大家可以关注仿真秀平台HPC专家张晓荣老师之前一期直播,后面还会推出系列课哦)。 


一台符合仿真性能需要的电脑配置,能让你计算进度提升很多,这里面有一个逻辑,就是先估算一下需要的最大计算规模有多少?然后根据这个估算内存需求这个是mometry 内存条,而不是硬盘光盘u盘等。这三个在电脑里叫做外存,内存是直接跟cpu联系的。在保证内存使用率不大于80%的原则下,合理安排计算量,然后用cpu进行计算。一般来说选择同价位运行频率中等核心数量中等的型号,这个体现的是速度问题。

而内存体现的是能不能计算,最大能算多少?然后是固态硬盘,也是估算容量再留一点容量,并且尽量把计算有关的一切都放进固态硬盘让他充分跑起来。

4、资料选择

既然你选择站在巨人的肩上,肯定要说一下什么样的资料算巨人?

对于初学来说, 数量最关键,质量反而不重要。那刚开始阶段,巨人资料就是越多越好(哈哈哈,注册仿真秀APP,在个人中心免费领取1000G学习资料,具体方法见文尾图片)。 管他啥方向啥模型啥功能,啥版本甚至软件是啥都不重要,有多少来多少,先堆数量。 

一天一本书一天三本书的速度快速阅览,快速的看框架,不要看细节,从战略上先了解到整个的流程、方法、思路和规律,然后一点点的去看,并且不要寄希望于有人会告诉你细节,别人只能说思路,细节要自己把东西学起来才能做好。 有一定基础以后,这个时候巨人级别的系列就很少了,因为大部分资料都是一般内容,看过了也就没啥收获了。

下一步就看比较好的出版社,比较好的作者写的东西—那种自己经验总结的内容。但是遗憾的是,顶级工作都有保密协议,不要希望有人在公开场合把核心技术倾囊相授。但是要努力找努力看,多少还是有收获的。况且前文不是不说了吗,情商问题 !这样,四个层面的拒绝996第二部分介绍完成了。

第三条:经验总结 

有方向、有思路、有努力、有成果、有资料。学习以后留下了的是什么?不就是经验吗?这个时候就要定期的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和总结经验。把做的好的写下来 ,做得不好的也写下来,可以做的写下来 ,未来准备做的写下来,慢慢的把纷繁复杂的各种事情,一点点的梳理一下(推荐大家把自己学习心得,工作经验发布仿真秀官网/app的个人专栏)。把大量信息压缩成极少数有效有用的短信息。节约了脑子的存储容量,那么以后只思考,只记忆小部分经验规律趋势教训,就足够了。

最后,我们回到前文提出的一个思考:“他真的很努力” 是一句好话吗?

直接先说结论,我认为不是。BOSS不是慈善家,没有人听你哭诉说,我努力的那多次那么久那么难。重要吗?

对于人的价值就是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把事干到什么样,至于你是拼命996,还是每天正常八小时这不重要。

这里强调一下,不考虑无意义加班,不考虑办公室政治,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每天说自己努力的人, 我认为大多数情况是求可怜,没有值得炫耀的资本了。而强者思维是暗地里拼命努力,拼命的用最佳工作方式和效率,定期定量的给领导分期付款,并且达成工作deadline最终实现无问题的sop。 

这里我推荐大家的思路就是以上三点。

1、战略上重视 战术上藐视;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定期总结经验。

节约存储量,避免简单重复犯错。这是我第一次撰文关注热点话题。无论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多思考一下工作效率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大幅度改变生命的长度。

利用好的思路和方法,让自己生命的宽度变得与众不同,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和对自己未来成长空间最大的投资。希望大家随时思考人生,紧跟时代脉搏,不要停止奋斗,不是因为你不需要奋斗,而是无数的后来人也都在奋斗。

当下,996或许成为社会的新常态,你今天努力的慢了,明天你的饭碗就会被别人抢走,996不是目的,加班不是手段,闯出不一样的人生,才是我们的追求。因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奋斗者点赞,请与奋斗者共勉!

作者:刘笑天,仿真秀专栏作者

声明:原创文章,首发仿真秀,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欢迎分享,禁止私自转载,转载请联系我们。

静力学瞬态动力学通用SIEMENS 其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19-04-17
最近编辑:5年前
刘笑天
本科 | 电驱动系统强... 笑看天云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获赞 149粉丝 2024文章 33课程 12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