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中国仿真国产替代的可行路径

2年前浏览1957

作者:田锋
来源:踏雪当歌

不能替换舶来品,就别谈自主仿真! 


虽然刚需识别和工程验证是自主仿真研发的两项难题,但开发一款符合用户需求的仿真软件的难度还不是最高的,毕竟这些事情都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是可控的。真正难的是,即使我们开发一款比肩国际大鳄的软件,用户凭什么就要用你的软件替换已经运行在他那里的国外软件?有人说,我价格可以便宜,性价比高啊。其实,即使你的功能和性能可以比肩大鳄,如果对方决心与你一战的话,你价格也未必能占了优势。毕竟,软件的边际成本为零,对方想短时间内降价根本没有压力。 


那能替换么?答案是能,虽然有难度,但仍然存在机会。中国用户的仿真困局是国际大鳄们留给我们的最后机会。中国用户的仿真效益普遍不高,中国政府为企业在购买国外仿真软件上花去大量的钱,但并没有换回期望的能力企业没有把仿真技术变成生产力。 


对比国际先进企业和国内同类企业时,我们发现,仿真在国内企业的开发深度和使用效果远未达到预期。其实,国内企业和国际标杆企业的仿真条件差别并不大。但仿真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到底是为什么?在企业调研时,多家企业讲了同一个怪现象:中国企业多数都在做“假仿真”,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大拿迷局”。这其实是企业关于仿真的一系列误区造成的。这些误区导致中国企业每年花费大量经费采购的仿真软件没有成为真正的设计手段。但企业也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提升仿真应用效益。


这个曾经令人痛心疾首的问题,现在却很有意思地演变成了我们的机会谁能改变这个现状,谁将拥有中国仿真的下一代机会。买仿真不是买软件硬件,而是希望买到研发能力。只要能帮助用户提升他的研发生产力,他并不会在乎用的是什么软件。中国自主仿真若想成功,只能瞄准这一诉求:赋能企业仿真。通过解决中国企业仿真应用实效不高的问题,逐步实现自主软件的替换(图1)。 


图1.通过赋能企业仿真实现自主化替换


凭什么赋能企业?我们的法宝就是《企业仿真体系建设方**》,如图2所示。该方**体系是一套帮助企业建立仿真能力的体系,所以也可称为“仿真赋能体系”,是北京市综合仿真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篇幅所限,本方**暂不展开。 


图2.企业仿真能力体系建设方** 


我们把这套策略称为“赋能开道”。赋能开道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将用户以前软件采购经费的一部分转变为能力建设经费,用于企业的仿真体系建设。我们利用仿真体系建设方**,孵化一批中国咨询服务公司,持之以恒地帮助企业建立仿真能力体系。中国的仿真技术公司今后的发展目标不是销售国外的软件,而是发展一种咨询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仿真体系建设。 


能买得起仿真软件的中国企业多数是央企,即使不是央企也是大型国企。这些企业的能力建设和条件建设的经费是通过特定项目来向国家申报和审批的(我们称为“三报三批”)。虽然我们明知仿真软件采购后浪费多于实效,但这些申报和审批每年都在发生,采购从未间断。申报审批的模式和内容大同小异,主要 以类似软硬件的硬能力采购为主,对咨询服务类的软能力的建设很少关注。政府经费采购软硬件没问题,但采购咨询服务的申请很难得到支持,即使支持也是蜻蜓点水,杯水车薪。目前为止,由于还没有一款过硬的中国软件出现,所以每年的采购经费都通过购买国外软件的过程流向国外,但效果却没达到预期。软能力建设一直没有起来,硬条件当然就不可能发挥作用,而只有软能力才能让我们找到提升企业仿真效益的通道。 


当然,该方法的实施需要用户决策体系实施一项变革,那就是允许“赋能咨询”之类的服务纳入设备清单。中国央企的采购流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文件——设备清单。过去,这个清单中,你很难看到类似“咨询服务”的条目。如果没有经费来源,或者没有采购依据,企业很难获得这项咨询服务,毕竟“企业仿真能力体系建设”的高端咨询需要资深咨询师长时间参与,价格自然不会很低。 


显然,这需要国家政策、项目指南和经费批复模式的引导。所以,我们提给主管机构的具体建议是: 



     
01
在项目指南和经费批复方面向软能力建设倾斜,允许每年投资的软件采购经费转变成企业应用能力建设经费。
02 
国内选择几家有较强仿真体系建设和咨询服务能力的公司,由他们牵头建立中国仿真服务生态,组织孵化国内大量的仿真技术公司。
03 
支持这些被孵化公司利用仿真体系建设方**和自主仿真软件,解决中国企业仿真应用实效不高的问题,同时实现用户向自主可控软件的过渡。
04    
在软件采购上,国家应该引导企业做好真实需求分析,明确那些真正用得上的功能,不要拿那些用不上的奢侈功能来充面子、壮胆子。基础模块软件够用,就不要浪费金钱买奢侈品般的国外软件,把钱省下来建立真正仿真软实力。

总结来讲,过去,我们采购的国外所谓先进软件,其实大部分功能超越了企业需求,但采购价格并不会因此降低(中国区域的价格甚至更高)。现在使用国产软件,功能刚好满足刚需,但价格不用那么高。而且,仿真能力体系的建立,软件工具确实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满足应用刚需即可。如果把多出来的经费用在“仿真赋能”这类咨询服务上,将产生巨大的能力提升,同时实现对舶来品的替换,岂不是很好的举措? 


中国仿真,卡脖子将是新常态,替换舶来品,一切都还来得及!

拥有二十多年研发、技术、管理与咨询经历,为近百家企业提供研发体系规划、建设和研发信息化咨询,是中国航空三大主机所、船舶工业某研究院、中国中车等企业的精益研发、知识工程、仿真体系建设项目总设计师,著有工业与智能制造热门图书《精益研发2.0》、《知识工程2.0》、《制造业知识工程》和《苦旅寻真》

              

来源:安世亚太
科普航空船舶仿真体系知识工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07-10
最近编辑:2年前
安世亚太
精益研发助推中国智造
获赞 605粉丝 7258文章 437课程 83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