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工业软件研发中处理超大模型

2年前浏览1047

本文探讨一下超大模型前处理性能优化方面的问题。


如何定义超大模型?

超大模型主要从两个方面定义,一个是几何单元的数量,一个是网格的数量,分别对应几何复杂度仿真复杂度

继续细分的话,考量几何单元数量的同时还需统计每个单元具体的面,边,点等数据以及曲面,曲线的数量。相同的面,参数平面和曲面的数据量可以相差数量级。

分析单元网格数量也要考虑求解模型类型,比如边界元,矩量法满秩矩阵数量会比稀疏矩阵多出几个数量级。相同网格数量,高阶网格自由度会随着会成倍增加。使用显式方法无需求解方程组,非常适用分布式计算且没有误差。

有些复杂的三维几何在结构计算中通过分析,可能将整体简化成计算的二维或者一维单元,在局部使用三维单元,分步分析,简化模型减少计算量。



假设现有一个几何单元数目在10万六面体网格自由度在1亿左右的模型。

关于数量级的分析,参见“一亿”是“一千万”的十倍吗?

在操作这种模型的时候,不管是GUI操作,视图显示,模型编辑,都非常容易卡顿,或者程序容易死机。工程师对操作这种规模的模型应该是有概念的。


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 UI层面:将10万个单元挂在UI树形节点上,如果只是单纯的添加,性能应该没问题,如果涉及到快速反复插入,删除,更新,遍历等操作时,UI会出现明显卡顿。

  2.  渲染层面:10万个几何需要单独处理的话,需要10万个实体几何对象,离散成面片,根据实际情况,面片数普遍在千万级别,如果不使用任何加速方法,显示会非常卡顿。刚推出的UE5使用NANITE已经能支持十亿面片的渲染。

对于工业仿真软件的渲染显示,考虑性价比,其加速在已有框架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在偏业务层实现。

image.png

3. 模型编辑

模型编辑设计到模型的创建,删除,修改,赋属性等操作。

以最常用的创建模型的捕捉操作为例。捕捉操作是为了在模型创建时保证精准性。

比如为了做接触分析,需要创建两个相互接触的对象,第一个对象创建好后,创建第二个对象时需要捕捉到第一个对象的几何。在捕捉第一个对象时,需要遍历第一个对象的几何数据。如果有10万个对象,那就需要遍历10万个对象,因为捕捉操作是实时计算,所以必需要做过滤优化处理。类似操作还有拾取,框选,高亮等操作。

超大模型的几何编辑一定要通过优化过滤等操作控制在局部范围。

4. 模型检查遍历

公差中常见的几何干涉分析,需要遍历计算整个模型中的几何数据。针对10万个三维对象每两个做干涉计算,程序直接拉胯。同理还有分析整体模型中的自由实体,最短边,最短距离,最短形心距,最短质心距。这些计算操作都涉及到整体模型的遍历检查,有些可能是实时操作。

5. 常见I/O操作

虽然现在硬盘读写速度已经达到500M/秒,但超大模型的读写,传输仍然存在瓶颈,尤其是文本文件的读写,优化的空间还很大。

6. 1亿自由度的仿真计算方法后续介绍



如何处理超大模型

  1. 提高模型处理的并发性

目前,分布式,并发等技术和工具已经非常成熟。熟悉相应的工具即可应用在程序中。对于研发来讲,其核心仍然是如何将模型分解分治,方便软硬件的并发处理。

2. 开发调试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超大模型需要开发出相应的调试工具,不能依赖于原始的简单调试方法。

比如在千万级别的网格中,如何快速定位最小网格的材料信息,简单的单步调试不仅需要修改代码,而且性能也无法接受,可能半天时间只够跑几次。

通常软件产品中的性能问题和业务紧密相关,但这些业务相关的内容很难重现,或者重现成本太高。我们可以在调试工具中对业务进行模拟,降低调试开销。

所以,“调试工具”的开发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工作,虽然并不能直接体现在软件产品上,但却是提升超大模型开发效率的必备工具

3. 根据数据特征,选择合理的数据结构和操作算法

这个涉及到软件研发中各种数据模型,一方面要精通软件研发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另一方面对业务数据和逻辑也要比较熟悉。是一个最能体现研发人员研发功底的地方。细节问题后续再讨论。

4.轻量化底层组件

在工业仿真软件中,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库或者组件。这些第三方工具往往通用性较强,但并不适合专业的业务。所以可以考虑开发业务相关的底层模块,这样可以将业务做针对性的优化。

5.解耦性能瓶颈功能

利用各种性能查看工具,找到性能所在点。将各种造成性能瓶颈的问题抽象提炼出来,做成专用模块在外部处理。比如海量数据查询检索等,可以交给专业数据库。

6.模型提取和二次优化

通常超大的原始模型中,可能我们只对部分数据感兴趣。可以根据需求提取模型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再加工,简化和重组,有点类似模型降阶技术,方便在定性分析充分之后再做定量分析。



超大模型处理的性能问题符合典型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理论”也可称为“短板效应”。软硬件中任何一个短板或者bug都可能影响整体,针对超大模型,一般模型不起眼的问题也可能成为大的瓶颈。

需要说明的是,超大模型的处理也是考验软件架构设计的一个指标,好的软件架构能帮助定位发现问题,也方便功能扩展改进,在软件设计之初需要考虑到。

科普其他软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2-06-05
最近编辑:2年前
多物理场仿真技术
www.cae-sim.com
获赞 126粉丝 323文章 220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