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高速电机转子冲片的强度设计(二)—— 考虑转子轴与冲片过盈配合内应力的计算方法(上)

7月前浏览11345

、前言


在上节中,已借助ANSYS官方案例的原几何模型,建立了适合强度分析的薄片状简化的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并得出旋转离心力作用下冲片内应力的基本规律。


由于离心力是径向向外的,受力状态较为简单,且由于离心力随线速度的平方关系规律,将主要对冲片隔磁桥附近的局部应力,影响较为明显。一般为径向隔磁桥受拉伸,外圈的周向隔磁桥受弯曲。其强度设计的难度相对较低。


某些电机产品中,还需考虑冲片与轴过盈配合引起的内应力。其主要为从冲片内孔,向圆周的环向,存在拉伸应力,且影响范围较大,强度设计的难度更高。当其与离心力组合作用后,冲片内应力的分布规律,会变得更为复杂,以至于更不易控制。


过盈配合,即依靠轴与孔的过盈量,在装配后使零件表面间产生弹性压缩摩擦力,以实现紧固联接的一种连接设计形式。一般用于电机转子与冲片间的摩擦连接,以抵抗扭矩等外载。


过盈配合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对于手工计算而言,可借助《机械设计手册》或相关设计规范的算法,进行简化计算;


2、对于强度仿真而言,可采用带有初始缺陷及几何干涉的几何模型+摩擦接触+在接触中闭合间隙的方法;或完美几何+摩擦接触+接触偏置的方法等,实现过盈效果。


前者一般适用于密封条的压紧装配过程等,拥有较大初始过盈量的非线性大变形情况,或对过盈压装过程的模拟等。在电机转子冲片强度性能开发中,过盈量相对总体尺寸而言极小,且为探索内应力的极限范围,一般需反复多次调整过盈量进行计算,以及一般应保证过盈贴合面附近,处于小变形、线弹性、不超过材料屈服强度等要求的范围内。如采用后者的解决方案,只需建立一次几何模型,有利于提高综合计算效率;


3、对于制造而言,过盈效果的实现,有压装、热装、冷装、锥孔螺栓拉紧等四种常用方法。在新能源汽车电机上,常采用热装或压装的方式。而配过程与临界压装力的仿真计算方法,将在本文后续章节中进行专题介绍;


4、对于实验而言,一般采用准静态扭转或准静态的轴向推力逐渐加载的方式,验证临界失效力。


本小节的第一部分,将采用《机械设计手册》中的手算公式,概略计算转子冲片在扭矩作用下所需的过盈量范围;


第二部分,与上一节中,转子冲片与转子轴,采用绑定接触方式进行连接不同,通过完美几何模型+摩擦接触+接触偏置的方法,介绍并计算过盈配合内应力的基本规律与强度优化思路,为后续章节更详细的进行强度性能优化与减重设计,提供基础参考。


二、考虑转子轴与冲片过盈配合内应力的计算方法


本节主要技能点:


1、介绍过盈配合的特征特点,以及利用《机械设计手册》的算法,对冲片圆环形模型,进行简化的过盈量及热装温度等参数的手工计算操作;


2、介绍转子冲片过盈配合仿真策略与案例操作;


首先进行手工计算。过盈配合的特征特点:


(1)、圆柱面过盈连接结合面,沿着轴向的压力分布十分不均匀。其基本规律近似下图所示。


图-01 接触压力分布


本图上半部分为《机械设计手册》的示意图,其过盈配合面两端接触压力最大,呈现一定的应力集中,向中部呈较为平缓的曲线分布;下半部分为仿真分析得到的基本规律。其两端接触压力更大,并向中间接触压力衰减曲率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仿真结果与实际值略有差异。本图仅从思路上进行对比,不带表实际的分布规律差异;


(2)、当过盈引起的内应力,对转子内应力影响十分明显,以至于接近其屈服强度时,为了缓解过盈配合的应力集中效应,对于电机转子冲片与轴过盈配合而言,其受制于冲片不连续的多片薄片结构,无法通过对冲片开卸载槽等方式,释放内应力。如需改善端部应力集中的应力水平,提高疲劳强度,宜在轴的两端,适当增加应力释放槽;


(3)、过盈配合连接结构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连接件的摩擦力和强度。其性能计算的已知条件为传递的荷载、被连接件的材料属性、摩擦系数、几何尺寸、零件表面粗糙度等;


(4)、为避免冲片压装后与转轴发生黏着和擦伤等风险,转轴与冲片的材料硬度,应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转轴表面,会进行淬火等热处理操作,以提高硬度增加耐磨性和静载疲劳寿命,从而相对较软一侧的材料,为铁芯冲片。


对于分段冲片而言,叠压时应保证冲片的毛刺方向一致,且为逆着压装方向,以方便装配;


(5)、为方便装拆,转轴的端部,应加工出15度左右的倒角,且压装时应涂抹润滑油;


(6)、压装后,应保持几分钟的压装力。组装后也应放置数小时才可承载,借以充分将内应力释放,并实现内应力的再平衡;


(7)、压装和卸载过程应缓慢,当压装困难时,可适当增加压力,但不应明显增加;


(8)、如设计过盈量较大,至使压装力过大时,可对叠片适当加热再压入;


(9)、对转轴进行深冷处理,以利用低温将其尺寸缩小的方法,其工艺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比加热转子叠片法更好,但成本较高,一般较少应用。


在进行计算前,宜列举当前算法的各种假设,以方便了解其适应范围和优缺点。过盈配合连接设计时的假设;


(1)、零件的应变,在线弹性范围内。材料均匀、连续、各向同性、无初始内应力等(实际上,均或多或少的有所不同,如没有完美的线弹性材料,以及硅钢片冷轧后的正交各向异性模量,尤其是有硅钢片冲裁及叠片间互相焊接后等引起的内应力存在等);


(2)、被连接件,为两个等长度的厚壁圆桶,其接触压力均匀分布(实际硅钢片为多组薄片贴合,轴向刚度较低,以及为两端大中间小的接触压力分布);


(3)、连接件和被连接件之间,处于平面应力状态,即轴向应力为零(实际轴向应力存在,但相对较小);


(4)、材料的弹性模量为常数(实际为受到温度、热处理、材料成分等影响,弹性模量略有变化);


(5)、适用的强度理论,为第四强度理论(实际在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时,为单向拉伸过程,以拉伸应力状态为主,辅助少量剪切应力。但实际受力状态更为复杂)。


过盈配合设计流程如下(本文仅计算部分内容):


(1)、根据所需的传递荷载,确定最小结合压强Pmin以及相应的最小过盈量δmin;


(2)、根据被连接件的材料和尺寸,确定不产生屈服变形的最大结合压强Pmax以及相应的最大有效过盈量δmax;


(3)、根据最小过盈量δmin和最大有效过盈量δmax的计算结果,确定基本过盈量,并选择配合的最大过盈量和最小过盈量;


(4)、必要时,应做校核计算以及直径变化量的计算;


(5)、计算过盈配合的装拆参数;


(6)、确定被连接件的合理结构和装配方法。


假设各材料均为结构钢、不考虑温度效应、实心轴外径及冲片内径26mm、冲片外径32.5mm、传递扭矩500Nn·m、结合长度100mm、实心轴、包容件(硅钢片)屈服强度400Mpa、被包容件(转轴)屈服强度800Mpa。


由于电机转子主要受到扭矩作用,而轴向力、电磁力、外部震动及冲击力等相对可忽略,本次计算只考了扭矩作用下的过盈配合参数。

由于冲片结构复杂,且为多个单片叠装的形式,冲片外圈又开有磁钢槽,其刚度远小于实心材料。为简化计算,未代入75mm实际外径尺寸,而采用更接近磁钢槽底部尺寸的32.5mm外径。实际设计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与实验数据,验证等效的计算外径。


前期资料介绍完毕,下面进行公式计算。


计算项目:


(1)、传递荷载所需的最小结合压强Pmin;


传递扭矩 


式中T=传递的扭矩,本次取500000n·mm;df=结合直径=26mm;lf=结合长度=100mm(一般取0.9~1.6倍的结合长度,本次取1.0);μ=被连接件摩擦系数,见表1-1,本次取0.1及钢-结构钢无润滑条件下;


表1-1 材料间的摩擦系数


 带入以上公式,得=


(2)、直径比;包容件为26/32.5=0.8;被包容件=0


(3)、传递荷载所需的最小直径变化量;


对于包容件e min=


式中Pmin=最小结合压强=47.1Mpa;dr=轴径=26mm;C1需查阅表1-2,本次取4.255及0.75; Ei为被连接件(转轴)弹性模量=200Gpa,Ea为连接件(硅钢片)弹性模量160Gpa。


表1-2 C1值



带入以上公式,得包容件Ca=47.1x26x4.255/160000=0.0326mm=32.6μm


以及被包容件C1=47.1x26x0.75/200000=0.0046mm=4.6μm


(4)、传递荷载所需的最小有效过盈量δmin=32.6+4.6=37.2μm(双边过盈量)


(5)、不产生塑性变形所允许的最大有效过过盈量


①、不产生塑性变形所允许的最大结合压强(接触压力)包容件 


式中σa=包容件屈服强度=400Mpa、


其中qa=直径比=0.8,带入以上公式,得Pmax=0.1887x400=75.5Mpa


②、被包容件

式中σa=包容件屈服强度=800Mpa、、其中实心轴p=0.5


带入以上公式,得Pmax=0.375x800=300Mpa


取75.5Mpa与300Mpa的较小值,得不产生塑性变形所允许的最大结合压强为75.5Mpa。


(6)、不产生塑性变形所允许的最大直径变化量


①、包容件


式中,Pmax=75.5Mpa、Ca=查阅下表=4.855、Ci查阅下表=4.255、Ea=160Gpa


表1-3 Ca与Ci值



带入以上公式,得emaxa=75.5x4.855/160000=0.00229mm


②、被包容件


式中Ci=4.255带入以上公式,得emaxi=75.5x26x4.255/200000=0.0418mm


 (7)、被连接件不产生塑性变形所允许的最大有效过盈量


δmax=emaxa+emaxi=0.00229+0.0418=0.00647mm=64.7μm。


显然相对于500N·M的扭矩而言,这是一个极小的数值。


 (8)、配合选择

初选基本过盈量


式中,δmin=37.2μm,δmax=64.7μm


带入以上公式,得50.95μm


(9)、确定基本偏差代号根据δ及dr查阅下图计算



图-02 基本偏差代号


查图得,偏差代号为u


(10)、选定配合。根据偏差代号u、δmin=37.2μm,δmax=64.7μm,并查阅G/T1801规范选用配合。见图-03。



图-03 常用配合


查图得配合为U7/h6。再据此查阅下表选择过盈量。


图-04 选用过盈量


查图表得,过盈量优选范围是35μm~76μm。


(11)、装拆参数。


需要的压入力


带入已有参数得F=75.5x3.1415x26x100x0.1/1000=61.7Kn≈6吨力


经计算,在等效转子外径32.5mm,内径26mm,在承担500N·M扭矩时,过盈量范围是35μm~76μm(双边)。


由于本电机尺寸较小,不可能出现500N`M的扭矩工况,而此工况下对应的过盈量范围,仅数十个微米量级,说明当前情况下,保证扭矩不松脱的过盈量,不需要太大。


在常见的新能源乘用汽车电驱动系统中,由于主流的电机转速度,在一万转左右甚至更高。等效数百倍重力加速度的强大离心力,会明显的降低过盈后形成的接触压力,从而有丧失承载扭矩动力的风险。这就需要采用相对较大的最小过盈量进行抵抗;


相反的,为降低加工精度、成本、进度等方面的要求,最大过盈量(加工公差)应越大越好。但过大的最大过盈量,将显著增加转子冲片的内应力,以至于最大应力,可能很容易接近或超过材料屈服强度,甚至远远超过。这就需要尽量降低最大过盈量。


另外,如果最大过盈量与最小过盈量的范围太过接近,将对机械加工精度及成本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宜尽量将两者远离。


这是一个反复调整权衡利弊过程,一般通过仿真分析方法进行初步验证,而后进行样机高速强度实验,以考察设计合理性。


以上仅从机械强度角度进行考虑。深入设计时,还应考虑电磁性能及温度应力的影响等,以综合选取最佳的强度设计方案。


至此,手工计算部分完成,下面进行仿真分析案例部分。


对仿真而言,理论知识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其包含了告诉用户诸如,可以采用什么方案、什么是对的、一般是什么规律、应该是什么趋势、什么是错的、如何做是对的、出错后,原因在哪、如何排查修正等问题的各种知识,如材料力学、有限元方法、计算方法、计算机原理、材料的力学性能等。


一般而言,一个合格的仿真分析岗,或者说性能开发人员的知识架构中,宜50%左右的比例,用于积累各种仿真软件背后的理论知识、40%为了解自己及友商产品的结构与性能,现有及通行的设计加工制造方法与能力及知识、各种设计实验检测规范和技术规格书、实验及检测方式方法知识、仿真与实验对照方法等的工程经验方面的知识、而最后的约10%比例,为仿真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即以理论知识为指路明灯,以工程经验为落地选择,通过软件操作验证性能,并使用经过试验验证及对标校准后的仿真结果,指导产品改进优化的,所谓5-4-1定律。


在进行过盈配合的仿真分析时,需提前了解两个关键的理论知识:迭代计算方法及接触算法。本节的前面部分,主要介绍其原理和基本规律,后续进行软件案例演示。


在有限元分析计算中,应力等计算过程,一般需构建总体的刚度矩阵,并求解它。这个矩阵的结果,在考虑非线性计算时,如材料、几何、接触等引起的各种非线性行为。一般是无法预知最终受力平衡时,外载与支撑处反作用力关系的。一般借助迭代计算的方法,一点点的尝试,并试图逼近一个合理精度的结果。这需要依靠让无数人疯狂,也让无数人痛苦的牛顿先生,发明的微积分计算方法——牛顿迭代法。


没错,就是中学物理课本上,那个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总结出三大牛顿定律等的旷世奇才艾萨克·牛顿。


某度百科有云:“牛顿迭代法(Newton's method)又称为牛顿-拉夫逊(拉弗森)方法(Newton-Raphsonmethod),它是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一种在实数域和复数域上近似求解方程的方法。”;


“牛顿迭代法解非线性方程,是把非线性方程线性化的一种近似方法(冯康院士总结的有限元核心思想之一,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以及“多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因此求精确根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从而寻找方程的近似根就显得特别重要。方法使用函数的泰勒级数的前面几项来寻找方程的根。牛顿迭代法是求方程根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最大优点是在方程的单根附近具有平方收敛,而且该法还可以用来求方程的重根、复根,此时线性收敛,但是可通过一些方法变成超线性收敛。另外该方法广泛用于计算机编程中。”


在完全的牛顿迭代法中,一般假设一个初始值,其在有限元中,对应了结构初始的刚度,并进行更新。类似的在瞬态CFD计算中,也需要合理设置一个这种初始值。而后让外力逐渐加载,从0%比例的外载,逐步增加到100%,并计算在各切线刚度及外载下,对应的结构受力等,并将其与支座处的反作用力进行比较(至少需要一个固定约束,或者合理的与大地的约束条件,即引入边界条件,以消除矩阵奇异)。


在静力学分析中,应随时维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基本规律。这会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还是初中物理课的二力平衡后,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对于静力学分析,就是保持静止或等效为静止)。从而可以基于此状态,在逐渐的加载后,一点点的计算出,外载作用下,对应的应力等结果。否则不平衡状态,将使模型发生刚**移(初中物理课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而像在宇航员在太空漫步一样,无限飞行下去,以至于无法得到一个确定的位置解答一样,计算将失败。结果为零,计算进度为零。


在仿真软件中,一般可提前在分析设置中,开启弱弹簧功能(在Solid works软件中,被翻译成软弹簧),以辅助控制刚**移的发生。并应逐步排查,引起刚**移的各种原因。但这个操作,会稍微增加计算量及降低计算精度。


如果两次迭代计算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差异较大,软件将在下一次试算中,适当调整切线刚度矩阵,并继续计算。如差异较小,则在这个基础上,微调切线刚度矩阵继续计算。如果随着计算的进行,多次尝试刚度后的结果,越来越接近理论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同的趋势,则意味着计算进程有效,为逐渐收敛的解,否则将是发散解。


计算时,需一点点的加载,并且每次加载后,反复比较与反力的偏差,其在仿真软件中,一般对应了力的收敛值。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任何一个计算不会是精确的无误差。其实,只要反力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如差异小于1%,即可得到足够收敛的结果。在仿真软件的求解设置中,可以自动或手动设置,该误差的比例或限制值。


这种逐渐加载的过程,也从原理层面引发了一个问题,就是合理选择加载比例的问题。假设最终需要计算100N的外力对应的结果。最开始分为20次逐渐加载,分别计算每一个过程(20个荷载步),则每次加载为5%比例,即5N。这个比例,一般而言可以认为是较大的。这需要20次小的计算才可以完成,总体计算量为一次时的20倍。


每次加载比例较大的优点,是宏观计算量较小。缺点是,容易引发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平衡,不利于实现收敛(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定律)。那就要多次试算,从而变相的增加了计算量。


如果试算不成功,软件一般会自动的将加载比例减半(即自动二分过程)。如从每次增量5%,变成2.5%一次,继续计算。如果几次试探后,成功收敛,则后续将恢复5%;如果不成功,会以2.5%增量继续计算直到收敛。如依旧不成功,会再次二分为1.25%。如果依然不收敛,软件一般会停止挣扎,终止计算。


这时应仔细检查出现不收敛的原因。如果找到,可以继续计算;如果没找到,计算停止。则总的计算进度,停留在最近一次收敛点处。如果一切成功,则又恢复5%加载比例继续计算。这种反复调整过程,也将时刻牵动着用户幼小的心灵。好消息是,该过程可以随时暂停,随时查看中间结果以及判断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可继续进行计算。


在仿真软件中出现二分,一般也意味着当前加载比例过快,在收敛图中以红色表示。依然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定律,适当的二分,不会明显影响结果和计算量,可以容忍。以上规律也显示了,大量的二分,说明初始的加载比例过大,以至于很难收敛(单纯从加载增量的比例角度考虑)。


而如果增加加载的步数(在仿真软件中,一般称为子步数),如从20变成100。则每次加载的增量减少为1%,其将以更平缓顺滑的方式加载(如某些巧克力或洗发水广告词中的纵享丝滑),那么每次加载后的力变化,就比较小,相对更容易形成二力平衡,从而有利于收敛。不至于出现,因为干干巴巴的,麻麻咧咧的,一点也不圆润,需要盘它的情况。但因为总体上,变成了100次的逐渐加载,总的计算量,在加载子步数量的层面,相对之前的20次,增加了5倍,也会增加计算量,从而大大增加计算时间。其对电脑CPU的浮点性能和整机稳定性的考验极高。这需要权衡利弊。


加载比例的调节,在仿真软件中,一般在求解设置的子步菜单,进行调整。一般需要设置初始子步、最大子步数、最小等。应从较少的子步数(每次加载比例较大)开始试探,如二分过多,可适当增加。也可也软件自动(默认)。


如此繁琐的过程和各种不完美的情况,也许也是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或者完美主义者,不适合做仿真岗位的原因之一。另外有一些特质的人,也明显不适合做此类岗位,如密集恐惧症。其看到满屏幕细小密集的网格,会很崩溃;以及色盲或色弱人群,其将无法清晰的通过结果云图的颜色,定位和判断数据的量级与具体数值。还有,缺乏耐心及脾气暴躁者,也明显不适合,比如在多次计算不收敛,或者需要沉下心学习软件背后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容易人神共奋。


在基于仿真技术的性能开发中,真正的难度,在需于对理论知识充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产品的充分熟悉。这需要大量的积累,门槛极高。否则,什么精度、效率、指导设计、优化提升等就无从谈起。并且仿真计算的策略、方法、路线、解决方案等,没有标准答案,也几乎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标准模板等。那么不确定因素很多,可以使用的方法,也就有很多。这需要用户了解各种可能性,各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使用范围、效果趋势与结果规律、各种改进方案性能规律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在多方案多条件限制下,综合利弊权衡优劣,并在合理的精度、难度、进度、计算量等条件下,从而选取最简单、方便、快速、低成本、适合自己当前状态的解决方案。


为了保证总体进度,建议先从最简化最基本的方案,开始尝试用最低的成本,满足一个基本堪用的计算。如果成功并且还有足够的时间,再逐步尝试更加完善和高精度的一些方案。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的,也许是对大部分,经历过应试教育后的用户,提出的一个巨大转变与挑战。


在完全的牛顿迭代法过程中,结构的切线刚度矩阵,将随时更新,这个过程的计算量一般较大。好处是,一旦计算过程出现了收敛趋势,其收敛速度将呈平方关系加快,有利于更快速找到合理结果,且适合计算刚度变化较大的情况。同时,进行非线性迭代计算过程的计算量,将明显的大于普通的线性计算,因为后者中,只需要计算一次刚度矩阵即可。由于每次需要更新切线刚度矩阵,计算量将大大增加。


有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可在合理精度下适当加快计算,那就是改进的牛顿迭代法。其只在第一次计算中,生成初始的切线刚度矩阵,但在后续试算中,均基于这一个刚度矩阵,就大大节省了计算量。只不过需要用户自行判断,结构受力前后的刚度,是否明显变化。如变化较小,以至于前后可以用一个看似不变的刚度矩阵进行等效,那么采用改进的牛顿拉普森方法,将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计算时间。这个算法,也是在软件的求解设置中,可以手动调整的,默认一般为完全法。


同时,由于非线性计算,会有较大的概率出现不收敛,将明显的增加计算调试过程的次数,甚至在不合理的模型、材料、接触等情况下,不会得到收敛结果的情况,从而使得总体的计算量大大增加。一般会增加十倍甚至百倍。


在极端情况下,无法收敛的结果,将不能用于后续计算。意味着总体计算进度,为前面的局部;类似的,对于CFD计算,由于也是迭代过程,并且无论是否收敛,都可以随时暂停,随时查看中间过程,以至于如果进度不允许的话,完全可以用一个计算一半的结果拿去使用。这与线性计算相反。


在线性计算中,由于不会遇到不收敛无法得到结果的问题。那么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结果,无论好坏对错。但在非线性迭代的计算中,不收敛的结果一定是错的;而收敛的结果,却是正确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并且带来了调试次数的不确定性,完成收敛时间的不确定性等。那么意味着,总的计算进度无法保证,结果的质量也无法保证,这种或生或死的薛定谔的仿真结果,将十分挑战使用者的理论知识和抗压能力。


很明显,牛顿迭代法是一个“瞎蒙”的算法。在不能预先知道结果在那里的时候,通过合理的“蒙”,确实也可以帮助找到一个相对适合的结果。仿真计算过程中,用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漫无边界的瞎蒙,却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蒙对的概率如此之低,以至于绝大多数时候,没有理论依据和没有事实参考的瞎蒙,基本意味着白费努力,浪费时间。


所以推荐的解决方案是,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拒绝瞎蒙,用知识中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告诉自己,如何做,怎么做是对的,什么才是合理的。


以上为对迭代法的一般认识,下面介绍接触计算。


接触算法,一般而言是典型的非线性计算,其属于多零件模型中,考虑状态非线性的一种计算技术。其可用于考虑各种带有变化过程的计算,比如零件互相的碰撞触碰、分离与张开、胶水的撕裂、各种带有摩擦力的场合、摩擦生热、各种连接或联动的运动过程、磨损、螺纹连接的螺纹牙受力(简化算法)、过盈配合(在Solid works软件的有限元模块中,其被翻译成冷缩配合)等各种各样的情况。由于可以考虑的情况有很多,各种困难也较多,这也是为什么属于结构仿真中,难度相对较高的一种技术的原因。


另外两个典型的非线性问题,为材料非线性(如塑形变形等)和几何非线性(如屈曲等)。


除了ANSYS中的绑定接触(在Solid Works软件的仿真模块中,被翻译为结合;在ABAQUS软件中,类似的功能为tie)或不分离接触,为简化的线性计算。其他的如摩擦、无摩擦、粗糙等,均为典型的非线性接触。需要依赖上文介绍的迭代计算方法,以及各种接触算法进行计算。(正如初中生物课的马卡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是将原本看似毫无关联的知识与信息,连接起来。)这将进一步带来理论知识的复杂度、调试难度、计算量、计算成功率的各种各样的,或收敛或不收敛的薛定谔的接触等问题。进一步考验了使用者的理论知识和抗压能力。


在电机转子总成过盈配合计算中,由于过盈量相对总体尺寸较小,且一般需要反复调整过盈量级,可使用摩擦接触的接触调整算法,进行表达。


流程是:首先建立完美尺寸的模型,并适当划分网格,而后在摩擦接触中,开启接触调整功能,并输入过盈值。软件将首先计算两个零件接触面(一般为转子一侧)和目标面(一般为硅钢片一侧)节点的位置。然后根据输入的过盈值,在有限元模型层面,硬生生的把目标面一侧的节点,等间距的向外推出,过盈值对应的距离。从而产生了,因为尺寸过盈而形成的膨胀效果。


这个膨胀效果,将在目标面对应的硅钢片零件内部,产生以环向拉伸膨胀为主的内应力。由于材料的弹性,也会对目标面,形成一个反作用力,其表现为接触压力。对于过盈配合而言,实现零件间可靠抱紧,而用于抵抗电磁力扭矩、温度、离心力等外载的能力,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个接触压力。如果追求极限减重,有各种减重孔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接触压力。


一般而言,需要考虑最小过盈下的接触压力,加大到一定程度,以防止滑动。由于转子总成的机械加工和装配等而言,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公差范围。在合理的制造效率和成本等限制下,这个公差范围宜越大越好。


在最小过盈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过大的公差范围,将带来过大的最大过盈量,以至于最大过盈引起的内应力,将达到甚至超过硅钢片可以承受的应力。那么就需要性能开发人员,通过合理的设计冲片的细节结构形式,在极限减重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最大内应力,并且开孔和开槽形状方便冲压。


并且各种开孔和开槽等,均会对电磁性能,产生各种以有害为主,有时有利的影响。在冲片强度设计中,还应与电磁性能开发设计人员,充分进行沟通交流,权衡利弊。


总结一下就是,保证可靠贴合的接触压力和加工限制,决定了最小过盈量;而冲片最大允许内应力,决定了最大过盈量。这是一个在设计、仿真、制造、成本间,互相协调权衡利弊的过程。


对于仿真软件而言,通过提取接触面的接触压力,可用于精确判断,实际接触压力的量级和范围;通过提取应力结果,可判断硅钢片的受力分布与安全系数。


冲片中的应力分布规律,与上文离心力计算后得出的,离心力主要在径向隔磁桥,出现拉伸为主,外圈隔磁桥,出现弯曲为主的局部内应力规律不同。过盈配合,将对硅钢片总体内部,形成大范围的环形方向为主的拉伸内应力。其受力范围和应力传播方向与离心力,不可同日而语。在二者组合下,对转子冲片应力设计及优化的难度,将大大增加。这也对强度性能开发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至此,迭代算法与接触算法的基本知识介绍完毕。


作者:刘笑天,仿真秀科普作者。


声明:原创文章,首发西莫电机论坛公 众号,本文已授权,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欢迎分享,禁止私自转载,转载请联系我们。


通用其他软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19-03-25
最近编辑:7月前
刘笑天
本科 | 电驱动系统强... 笑看天云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获赞 149粉丝 2023文章 33课程 12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2条评论
何贻海
有志者,事竟成!
3年前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何贻海
有志者,事竟成!
3年前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