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超材料 | 增材制造创新设计的明日之星

3年前浏览3888

超材料(Metamaterials)是一种人工设计的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具有很多自然材料不具备的超常物性,如负磁导率、负折射率、逆多普勒效应、逆Cerenkov辐射、负泊松比、负热膨胀等。

超材料的基本物性突破了构成材质的限制,其基本物性取决于自身精细的几何结构——微结构单元的特性以及微结构单元的空间分布。

超材料的概念源头可以追溯到1967年由前苏联科学家Veselago提出的“左手材料”。普通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都为正值,电磁波在其中的传播满足“右手定则”,称为“右手材料”。

Veselago从理论上研究了介电常数和负磁导率,同时为负值时材料的电磁学性质,表明电磁波在其中传播满足“左手定则”,称为“左手材料”,只是由于没有实验验证,加之当时处于功能材料发展初期,人们对Veselago的发现并未予以足够重视。

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Smith等物理学家根据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John Pendry教授提出的构造左手材料的巧妙设计方法,利用以铜为主的复合材料首次制造出在微波波段具有负介电常数、负磁导率的物质,从而证明了左手材料的存在。

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孔金瓯教授从理论上证明了左手材料存在的合理性,并称这种人工介质可能用于电磁波隐身等。

超材料的发现为材料设计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其重大科学意义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超材料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热门且应用范围极广的前沿技术,应用领域包括光纤、医疗设备、航空航天、传感器、基础设施监控、智能太阳能管理、雷达罩、雷达天线、声学隐身技术、废热利用、太赫兹、微电子、吸波材料、全息技术等。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将超材料列为21世纪前10年自然科学领域的10项重大突破之一。

近年来,增材制造或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数字化、直接化的制造技术,从形状上来说可以实现“所想即所得”,从材料来说可以实现材料的数字化复合或组合,从尺度上来说可实现从纳米级到米级结构的制造,从而为超材料的加工实现提供了一种快速通道。


热力学超材料

普通材料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热力学超材料是指零膨胀、近零膨胀和负膨胀材料。

固体材料通常会随温度变化产生膨胀或收缩行为,然而材料的热胀冷缩会降低精密部件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甚至破坏材料的功能特性。在光学仪器、微电子器件、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迫切需要形状和尺寸不随温度变化的结构,以保证其构件具有高的尺寸稳定性、精密性和长的使用寿命。

材料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研究表明,材料的热膨胀性能由正常的晶格振动决定,但同时还受其他物理效应的影响。当其他因素使单胞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缩小,并且作用大于正常原子非简谐振动的效果时,材料表现出负热膨胀性能。

美国劳伦斯利物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合作,首次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受热收缩的超材料结构,如图1所示。

图片

图1负膨胀系数超材料

这个新型结构在降温后还可恢复之前体积,能反复使用,适用于制作温度变化较大环境中所需要的精密操作部件,如微芯片和高精光学仪器等。

该负膨胀系数超材料的微结构如图2所示,微晶结构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具有八面体原子结构耦合运动机制的负膨胀系数材料。该立体星型包含横梁和框架两个部分,横梁的材质是掺铜纳米颗粒的树脂,框架的材质是树脂,受热时柔软的树脂先伸长,直到加固的横梁也被拉动,使得连接点处向内拉伸,带动整个晶格结构向内拉伸,从而表现出独有的热收缩特性。

图片

图2 负膨胀系数超材料的微晶结构

该研究成果无疑为通过设计精巧结构和选择匹配材料组分而创造出负膨胀系数材料开辟了一个崭新道路。

在制造所设计的负膨胀超材料结构时,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采用了投影式微立体光刻(Projection Micro-StereoLithography,PμSL)3D打印技术,其原理如图3所示。

图片

图3 投影式微立体光刻3D打印原理

工作时,先将不同材料的液滴喷在一个透明窗口上,再通过数字投影机把图案分别投射在需要固化的液滴背面,被光照过的区域就形成固体片状结构,附着在一个样品支架上,窗口上没有曝光的液滴则被清除,如此反复,可以得到所需的复合材料。


弹性力学超材料

弹性力学超材料是指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材料或结构,即受拉伸时,材料在弹性范围内横向发生膨胀,而受压缩时,材料的横向反而发生收缩。

负泊松比材料由于具有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独特性质,在很多方面具备了其他材料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首先负泊松比效应可以使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增强,包括剪切模量、断裂韧性、热冲击强度、压痕阻力等。

其次,由于材料的泊松比影响到应力波的传输和反射,应力的消除和在裂纹附近的应力分布,所以负泊松比材料适合制造紧固件或安全带,在受外力时材料的横向膨胀可以抵消外力的作用,从而提高这些部件的抗负荷能力。

如果将负泊松比材料用于医学领域,比如负泊松比人造血管、负泊松比脉动扩张器,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由于动脉硬化、血栓等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危险。

负泊松比泡沫还具有特殊的弹性和对声音的吸收能力, 可以用于制造隔音材料。

目前负泊松比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对正泊松比材料的变形以及合理铺设方式获得负泊松比效应;二是通过创新材料的构筑方法和技术直接制备负泊松比材料。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Wang K等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拉胀超材料,如图4所示,梁臂部分选用刚性材料,梁臂铰接处选用弹性材料,在Objet Connex350 3D打印机上制作出实物。

图片

图4 (a)双材料拉胀模型;(b)3D打印出的实物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Mark等研究人员利用正泊松比材料和负泊松比超材料在受拉情况下的相反的收缩和膨胀特性,设计了一个概念型管道机器人,并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如图5所示。

图片

图5基于负泊松比超材料特性的概念机器人

在中部气动装置的伸缩驱动下,上部的负泊松比超材料部分和下部的正泊松比材料部分交替运动或锁定,从而实现机器人的前进运动。


电磁学超材料

电磁超材料是一种介电常数与磁导率可为正、零或负数的,具有负折射、逆多普勒、逆Cerenkov辐射和消逝波放大等效应的人工复合材料。

正是由于电磁超材料具有传统的天然材料不同的电磁介质,许多现实应用就此产生,例如,负折射率材料、人造磁性、完美透镜、隐身衣等。电磁超材料通常由基本谐振单元(如电谐振器、磁谐振器)构成,通过对单元谐振特性的设计可以在特定频段对超材料的等效电磁参数进行有效控制。

图片
图6 超材料隐身衣


图片

图7 负折射效应的超材料

西安交通大学田小永等采用基于渐变折射率超材料结构设计了“地毯式隐形罩”、“电磁黑洞”等器件,以光固化3D打印技术为制造手段,光敏树脂为基体材料,制作出了这些复杂结构的3D电磁器件。

图片

图8 3D打印制造的电磁波“地毯式隐身罩”

如图8所示,“地毯式隐身罩”的电磁波传输作用是改变因中间凸起部分对入射电磁波产生的散射现象,从而隐藏电磁波对突起内部物体的探测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单元结构特征参数,实现单胞等效介电常数和折射率的可控设计,可完成电磁波的可控传播,实现电磁隐形。

超材料从设计材料学的角度极大地解除了“自然物质特性”对人类创造活动的束缚,3D打印技术从设计制造学的角度解除了“传统制造手段”对人类创造活动的约束,两者的交叉融合应用必将彰显出巨大的价值威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月,哈佛大学Katia Bertoldi及其合作者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文章,他们尝试通过建立一个超材料开发设计基础框架,构建从米级到纳米尺度的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可重构薄壁结构,帮助工程师创建可以改变形状和功能的超材料。基于计算模型,他们现在快速循环几百万种不同的图案,一旦一个设计被选中,科学家们能够使用多材料3D打印机等技术来创造超材料的原型。


深度阅读
力学超材料的设计方法与力学性能
一、设计方法

力学超材料的典型代表是由具有周期性分布的圆环状(节点环)和弹性韧带切向连接形成的蜂窝型拓扑结构,可能是平面结构也可能是三维空间结构(如图9所示)。

图片

图9 韧带型力学超材料平面及空间三维结构

这类超材料因其拓扑结构可变、轻质及高比刚度,与普通多孔拓扑材料相比,该类材料具有更好的抗冲击能力、抗凹能力、能量吸收能力和减振隔噪的能力。

特别地,在抗冲击的力学性能研究方面,通过对这种具有手性蜂窝结构的力学超材料进行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手段,可以观察冲击载荷对不同的手性蜂窝结构力学超材料的冲击形变特点,为优化此类材料的抗冲击性能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图片

图10 六韧带胞元负泊松比形成的变形图

二、抗冲击性能

一般工业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对轻质、隔振、抗冲击等防护材料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手性蜂窝结构力学超材料,其抗冲击性能的研究的关键是确定外力和材料内部韧带及节点环上的作用力的大小。

卢子兴等对手性蜂窝结构力学超材料进行了面内冲击性能仿真实验,结果发现:各种不同类型手性系蜂窝结构力学超材料的变形模式较为一致。在低速冲击下,手性蜂窝的变形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联接韧带的弯曲卷绕和节点圆环的转动;第二阶段为,圆形环孔壁的坍塌。在高速冲击下,变形表现为圆形节点环和联接韧带的交替坍塌,胞元逐层压溃;而在中速冲击下,则表现为兼有低速和高速模式部分特征的过渡V 模式(如图11所示)。

图片

图11 不同冲击速度下四边反手性蜂窝材料变形模式

Spadoni 等将六韧带手性蜂窝结构力学超材料填充到大展弦机翼上(如图12所示),并进行了内部结构的设计、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手性蜂窝结构填充材料可以承受大绕度的变形,其性能与内部微结构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

图片

图片

图12 六韧带填充机翼及实验装置

本文材料来源: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材料工程、PConline网站


理论科普DfAM材料结构基础其他软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1-10-29
最近编辑:3年前
增材制造创新设计
博士后 | 高级工程师 更轻更强更优,创新无止境
获赞 56粉丝 125文章 89课程 1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