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创新者要比别人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

3年前浏览1632

在笔者看来,创新思维往往更多体现在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合理地提出需求,往往是创新活动中最具智慧的活动。

 

古代有个人,正在急速地奔跑。他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需求:如果能生出一双翅膀该多好啊。即便是来到今天,这个需求也是没办法满足了。但是,他真正的需求可能只是想跑得更快一点。所以,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今天,他的愿望可能是尽快找到一辆出租车。但为什么要跑呢?或许他只是为了传递一个信息。所以,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了。

 

在创新过程中,“需求”本质上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但是,人们在描述“需求”时,往往附带对“方法”的描述。这样,当人的思维能力和见识有限时,本质需求就可能被狭隘地定义了。所以,用带有“方法”的方式描述需求未必是最佳的,甚至未必是合理的。

 

正确地理解需求是个重要的事情。但是,习惯于模仿和跟随的技术人员往往是体会不到的。这是因为:在跟随、模仿阶段,需求往往相当明确,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技术方法。所以,我国的很多科技工作者,往往体会不到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和难度。

 

国外的统计表明,创新工作失败的概率很高。但我们也注意到:一线工人创新的成功率往往较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线工人的创新往往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是自己的需求,对需求的理解没有偏差。而专业的技术创新团队往往远离需求产生的场景,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对专业创新团队来说,需求不明是一种常态,明确需求不仅是创新的起点,也是最关键的步骤。许多创新工作的失败,源于对需求认识的模糊。需求分析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事情。

 

一般来说,某种需求越是普遍、越明显、越强烈,创新的机会往往就越少。比如,人们希望治愈癌症、希望长生不老,但这些领域的创新就比较难。这种现象自然也容易用“人择难题”来解释:需求越普遍、越明显、越强烈,关注这种技术的人就越多。如果没有成功,则说明这个技术一定很难。

 

所以,我们会发现另外一种现象:创新往往起源于个性化的需求、起源于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

 

设备出现故障后,工人到现场检查,发现某根铆钉断了。于是,工人更换了铆钉。后来,这位工人发现:这个铆钉经常发生断裂。于是,工人更换了更粗的铆钉。然而,即便铆钉换成粗的,断裂仍然难以避免。于是,工人对设备进行一点改动,减少震动。此后铆钉再也没有断过。最后,工人把成功的做法告诉了设备生产厂,设备厂商按他的做法生产设备。

 

在这个故事中,更换铆钉是普通的维护工作;更换更粗的铆钉则有了创新的味道;改变设备的设计,则是标准的“持续改进”型创新了。事实上,创新往往来源于个性化的事件和需求,经过提炼、总结,直至变成可推广、可复 制的技术,就成了典型的创新。许多伟大的创新往往来自高端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然后逐渐地推广到中低端企业。

 

一般来说,接触到个性化需求的人比较少。了解问题的人少,竞争对手自然也少,“人择难题”的难度低,故而创新的机会比较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往往是个性化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必须高度重视需求分析。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作者郭朝晖,来源蝈蝈创新随笔,本文已经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创新方法数字孪生科普理论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1-10-12
最近编辑:3年前
仿真圈
技术圈粉 知识付费 学习强国
获赞 10098粉丝 21561文章 3539课程 219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1条评论
郭思总
签名征集中
3年前
实践出真知
创新来自实践和合理的天马行空,作者抓住了问题的本源,值得人们思考,让事情回归本源。
回复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