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地球上的水形成于什么时候?月亮告诉你答案。

3年前浏览1559

以下文章来源于果壳科学人 ,作者haibaraemily

 

地球上的水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这是科学家们至今还在争执不休的课题。不过,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起码在地球诞生(约46亿年前)最初的几亿年里,应该不太可能有水存在,因为那时候内太阳系的几个岩质大天体都在经历着剧烈的小天体撞击,完全是一个个熔融炙热的冶炼炉。那么很自然地,人们认为地球上的水应当形成于晚些时候,怎么也不能比45亿年前更早了吧

然而近日,英国开放大学的Greenwood及其同事们通过测量地球和月球的岩石样本,发现地球上的大部分水可能在45亿年前就存在了,这一结果发表于2018年3月28日的Science Advance[1]。


咦?为什么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月球的岩石找到地球上水含量变化的线索呢?这是因为月球和地球有着不可分割的“近亲”关系。这一切还得从月球的起源说起,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



飞来横祸的一天


45亿年前的一天,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从天而降,倾斜撞向了尚未完全长成的“雏形”地球。剧烈的撞击迅速粉碎和融化了这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也把地球的一部分物质撞了出来。这些碎屑物质散落在地球四周,又通过引力和碰撞重新聚集起来,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月球。

图片

大撞击假说的假想图。来源:museumvictoria.com.au


这就是著名的大撞击假说(Giant Impact Hypothesis)为我们构建的月球起源图景[2, 3]。科学家们还给这颗假想中的撞上地球的天体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忒亚(Theia),她是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女神,也是月神塞勒涅(Selene)之母。




修修补补的几十年——行星科学家:宝宝心里苦!


虽然人们对月球的起源一直有诸多猜想,但大撞击假说是近几十年来最受青睐的一个,因为它能较好地解释如今地球的自转倾角、地月系统的密度差异和轨道动力学关系。


但物理上的大厦盖起来了,化学上的窟窿怎么办?行星科学家们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起初,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撞击产生的碎屑一定是大部分来自忒亚,小部分来自地球,那么最终形成的月球在化学成分上(比如某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比例)应该更接近忒亚而非地球对吧。


可是阿波罗任务带回来的月球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量显示,地月岩石以氧为首的一些同位素的比例像得不得了,几乎没有差异啊[4]。


图片

月球岩石的δ17O和δ18O的比例和地球岩石的非常一致,几乎不可区分,而他们和火星岩石就非常不同。来源:参考文献[5]


坏了,那怎么办?简单,让忒亚和地球的化学成分相同不就行了么,反正45亿年前的忒亚是啥样还不是靠推(瞎)理(猜)么!


可是显然忒亚和地球的化学成分不同才是更有可能的情况,毕竟两个素未谋面的天体化学成分上一毛一样,这概率实在有点小。为了让大撞击假说更有说服力,行星地球化学家们又提出了“同位素均一理论(isotopic equilibration)”,认为在当时大撞击之后,地球外层物质和忒亚的碎屑在一个高温熔融气化的环境中充分混合了,所以两者的成分表现出了高度相似性[5]。


问题又来了,氧这样的易挥发元素好说,但地月的钛和钨这样的难熔元素的同位素含量也非常相似[6, 7],这就解释不通了,因为这些元素非常耐高温,不太可能熔融气化参与这种充分混合啊。


好说,咱们把原本的动力学模型再改改。


比如,如果最初的撞击更剧烈,撞出更多更深的地球物质,让最终生成的月球主要由地球的幔层物质组成而非忒亚不就结了。但更剧烈的撞击会让之后的地月系统角动量比现在大不少啊,这对不上。怎么办?让多出来的角动量在地月系统和太阳的轨道共振中消耗掉呗——这就是“高能撞击模型”[8, 9]。


或者干脆不要撞一次了,如果是小一点的忒亚(们),多次撞击了雏形地球,这些撞击产生的碎屑更容易充分混合和自由迁移,也可能产生目前的地月化学成分——这就是“多次撞击假说”[10]。


可还是不对,就算大撞击结束之后的地月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达到一致,可那毕竟是45亿年前啊!在那之后的漫长年月里,地球和月球依然经历了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这些撞击必然为地月系统带来了新的物质——这被称为“后增薄层(late veneer)”[11]。新旧物质的混合会进一步改变地球和月球的化学成分,也就是说,即使45亿年前的地月化学成分是一样的,到现在也不应该一样了……


这还没完,虽然诸多研究者们已经翻来覆去测过n多次了,但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样品测的结果还不一样……有研究就表明:我们测的地球和月球的氧同位素含量明明差别很大啊月球和地球的氧同位素含量明明有高达12 ppm的差别[12](1ppm=百万分之一,支持“几乎没有差别”的研究认为只有不到1ppm的差别)!所以说你们这些补丁都不用打,压根就没有窟窿,我这儿和大撞击理论符合得好着呢,你们洗洗睡吧!当然,之前之后的众多行星地球化学家们都强烈反对这个实验结果[13]……

 

其实,以上这些不过是近二三十年来月球起源假说各种争论的冰山一角……在大撞击假说这栋大厦里,行星科学家们就这样补完一楼补二楼,补完二楼补三楼,补完三楼……什么?一楼又破了?!


行星科学家们:宝宝心里苦,难过到嗦不出话……

图片


不过,聪明的大家一定发现了,说来说去,有一个基本的争议点决定了后面所有假(脑)说(洞)的走向:


地球和月球的氧同位素含量到底是不是差不多啊?!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关键了。

图片



重测氧同位素含量,重现地球的含水量变化


近日,英国开放大学的Greenwood及其同事们又㕛叒叕测了一把地球和月球的氧同位素含量。他们的实验中使用了最高精度的同位素测量方法,囊括了目前为止最全面的月球和地球岩石样本。结果显示:月球岩石和地球玄武岩的氧同位素含量存在3-4 ppm(也就是百万分之三到四)的差别——比12 ppm小得多,但也不止1 ppm那么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之前关于大撞击假说的那些补丁依然有必要打,而且,还不够。


不够的地方在于,仅仅是撞击之后的混合,似乎并不足以导致4 ppm的差别……


Greenwood及其同事们以一种叫做顽火无球粒陨石(aubrites)的陨石代表忒亚的化学成分,模拟了撞击之后氧同位素的混合和含量。顽火无球粒陨石富镁、贫铁,且的氧同位素含量和月球岩石相近,因而被认为化学成分很接近当年的撞击物。模拟结果显示,撞击和混合之后月球和地球岩石的氧同位素含量差异应当只有2 ppm也就是说,地月岩石的氧同位素差异只有一半是原本的大撞击和混合造成的



而另一半是怎么来的呢?那就应该是之后45亿年间,小行星和彗星不断地撞击引起的,于是“后增薄层”不仅不是窟窿,还成了新的补丁。

图片

后增薄层对地球化学成分的后期改造示意图。改编自:Nature News [14]


这一结果还产生了一个“副产品”——从侧面限定了地球上水的起源时间。在大撞击之后的45亿年里,无数小行星和彗星来到了地球,过去的研究认为,正是这些小行星和彗星,给地球带来了大部分水和挥发物,而这些新加入的氧元素,也改变了地球岩石的氧同位素比例。然而,Greenwood及其同事们通过这次的地月岩石氧同位素含量的测量值进行推算,却发现地球全球水量中只有5-30%是大撞击之后地球上新增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水可能在45亿年前的那次大撞击之前,就已经静静地存在于雏形地球上了


不过这个结论也不是首次提出了,德国明斯特大学的两位行星科学家在2017年也通过对比地球和石陨石中钌同位素异常,提出后增薄层并不是地球上水和挥发物的主要来源[15],也就是说两者虽然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那么这些水是如何在还未长成的地球上诞生,又是如何在大撞击和频繁的小型撞击之下幸存的?这些都还有待行星科学家们继续探索。另一方面,如果在行星形成早期就能有大量的水存在,那么经历过相似阶段的系外行星上,有液态水和生命的希望似乎也大了不少。



至于大撞击假说这栋大厦将来会怎么样嘛……或许有一天,行星科学家们能把所有的补丁都给完美补上,也或许有一天,补丁打太多大厦直接就塌了……谁知道呢?

 


致谢本文感谢好友Yanhao Lin, Shaofan Che, Le Qiao, Boyang Liu的审稿和对本文内容提升所提供的帮助,也感谢果壳编辑明天和Yuki小柒




关于作者:灰原哀博士(haibaraemily),从事行星科学研究。


声明

本文授权首发于「果壳科学人」(scientific_guokr),最详细版以及今后的实时更新版发布于知乎


参考文献



[1] Greenwood, R. C., Barrat, J. A., Miller, M. F.,Anand, M., Dauphas, N., Franchi, I. A., ... & Starkey, N. A. (2018). Oxygenisotopic evidence for accretion of Earth’s water before a high-energy Moon-forming giant impact. Science advances, 4(3), eaao5928.

[2] Hartmann, W. K., & Davis, D. R. (1975).Satellite-sized planetesimals and lunar origin. Icarus, 24(4), 504-515.

[3] Canup, R. M., & Asphaug, E. (2001). Originof the Moon in a giant impact near the end of the Earth's formation. Nature,412(6848), 708.

[4] Wiechert, U., Halliday, A. N., Lee, D. C.,Snyder, G. A., Taylor, L. A., & Rumble, D. (2001). Oxygen isotopes and theMoon-forming giant impact. Science, 294(5541), 345-348.

[5] Pahlevan, K., & Stevenson, D. J.(2007). Equilibration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lunar-forming giant impact. Earth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62(3-4), 438-449.

[6] Zhang, J., Dauphas, N., Davis, A. M., Leya,I., & Fedkin, A. (2012). The proto-Earth 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lunarmaterial. Nature Geoscience, 5(4), 251.

[7] Dauphas, N., Burkhardt, C., Warren, P. H.,& Fang-Zhen, T. (2014). Geochemical arguments for an Earth-likeMoon-forming impactor. Phil. Trans. R. Soc. A, 372(2024),20130244.

[8] Ćuk, M., & Stewart, S. T. (2012).Making the Moon from a fast-spinning Earth: a giant impact followed by resonantdespinning. science, 338(6110), 1047-1052.

[9] Canup, R. M. (2012). Forming a Moon with anEarth-like composition via a giant impact. Science, 1226073.

[10] Rufu, R., Aharonson, O., & Perets, H.B. (2017). A multiple-impact origin for the Moon. Nature Geoscience, 10(2),89.

[11] Walker, R. J., Bermingham, K., Liu, J.,Puchtel, I. S., Touboul, M., & Worsham, E. A. (2015). In search oflate-stage planetary building blocks. Chemical Geology, 411,125-142.

[12] Herwartz, D., Pack, A., Friedrichs, B.,& Bischoff, A. (2014). Identification of the giant impactor Theia in lunarrocks. Science, 344(6188), 1146-1150.

[13] Young, E. D., Kohl, I. E., Warren, P. H.,Rubie, D. C., Jacobson, S. A., & Morbidelli, A. (2016). Oxygen isotopicevidence for vigorous mixing during the Moon-forming giant impact. Science, 351(6272),493-496.

[14] Kleine, T. (2011). Geoscience: Earth's patchy late veneer. Nature477(7363), 168.

[15] Fischer-Gödde, M., & Kleine, T.(2017). Ruthenium isotopic evidence for an inner Solar System origin of thelate veneer. Nature, 541(7638), 525.

封面来自pexels (https://www.pexels.com/photo/close-up-of-water-326108/)




理论科普航天航空其他软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1-07-27
最近编辑:3年前
行星事务所
天文航天科普博主
获赞 133粉丝 18文章 158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