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CAE杂谈(二)——仿真同样需要积累

3年前浏览2024

前段时间母校上海校友会CAE小组组织了一次活动,活动的主题是一场辩论:仿真究竟有没有用?有校友直言,时至今日讨论仿真有没有用已经毫无意义了,毕竟世界范围内,仿真已经被大面积的应用在企业实际的研发过程中了。事不辨不明,无论正方反方,大家都知道,仿真是有用的,其实大家更关心的是:在现有的企业研发过程中,如何发挥仿真的巨大作用。

多年和制造业打交道,企业对于仿真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 应用于产品的正向设计,由于加入了大量的仿真工作,可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进行更多的设计迭代;

  • 用于未知领域的技术探索,尝试预测下一代产品的应用技术和性能参数;

  • 用于逆向设计,通过仿真找到自己产品和领先者的差距,尝试仿制和超越;

  • 仿真只是迫于供应链的压力,需要一张彩色的图片,和实际的研发关系不大;

  • 仿真是什么?

 

比较让我们这些卖软件的人沮丧的(兴奋的)是这种分布的形状大概是一个近似扁平金字塔形,层级间的企业数目几乎是几何级数的锐减。真正能把仿真用于正向设计的企业,竟然是凤毛麟角。

有一个指标很有意思,就是仿真和实验工作量的比例,大概体现了企业仿真的水平。

图片

图一仿真工作量

 

正向设计的企业不多,大部分集中在外企在中国的研发机构,他们通常会考核实验的一次性通过率,某家外企实验一次性通过率95%以上才合格,这说明他们的仿真水平已经做得非常高了,更有一些产品跨度不大的公司,这个指标居然是100%。

相当国内的一些企业,他们大部分仿真工作只能做趋势仿真,知道某个参数的变化对整体性能的改变方向,而无法从仿真预测到准确结果,最后还是要依靠实验来完成验证,研发会在设计-仿真-实验之间做多次的循环迭代。甚至由于时间关系直接在设计-实验之间做迭代,仿真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等等,上次不是说仿真可以缩短研发周期吗?为什么事实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大家都做仿真,差距会如此之大?

仿真工作的大致流程都差不多,都是导入几何——前处理——求解——后处理,第一次做仿真(假定都可以收敛)就能把结果做准确其实是很难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做误差分析,从物理角度出发,找到最合理的近似简化流程,再通过调整边界条件的输入,来控制仿真误差。如果用这些参数和仿真流程在类似的工况中还能保证相应的精度,就说明现有的流程已经合理可信,可以用该流程对设计工作做多次的反复的迭代。

 

另外一个参数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时间,理想的仿真计算时间是1-3小时(越短越好),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理想场景,早上上班工程师花1-2小时处理几何模型和前处理,开始试算,然后再花1-2小时确定合理的计算目标和流程,下午再算一次,验证一下,然后固化流程,下班前设置一些参数做批处理,让机器自己算上3到4个计算,完美。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情况是,可能前处理一天的时间都做不完,一来二去,觉得仿真太麻烦了,还没有直接实验来得痛快。

 

大部分外企,他们在全球都有特殊的仿真机构,专门对仿真流程做标准化和流程化并且固化,通过误差分析,找到合理的流程和参数,并通过数据库来管理仿真需要的边界条件,而且会定期更新这个数据库。多年积累并且持续更新的数据库指导全球的各个分部的仿真工作,从而工程师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做高质量的仿真。

 

丰田的子公司,汽车T1 Denso,他们花了六年的时间,使得仿真工作占比从20%提高到90%,其中的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到结果,更要看到企业对研发战略的坚持,积极投入基础研究,不计成本。

图片


图二Denso的仿真建设之路

而仿真数据也是不断迭代,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分类,标准化,流转,二次运用,从而建立企业自身的仿真体系。

图片

图三仿真数据分享

 

确实如此,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轻易做到,如果有,经济价值就不会太大。仿真工作和传统的材料,工艺,研发等工作一样,需要大量的,多年的积累。回到问题的开始,我想问一下企业家们,你们愿意做这些一开始价值不大,但是又是起决定作用的原始积累和基础研究吗?

 

未完待续



仿真体系理论科普其他软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1-07-05
最近编辑:3年前
今昔CAE随笔
本科 | 销售总监 allenchousf
获赞 93粉丝 157文章 62课程 1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