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匠驿站微信公众号(ID:AN_stru_station)
最近在思考超高层结构高阶振型响应的一些问题。克拉夫在其《结构动力学》里提到,结构的楼层剪力受高阶振型的影响更为敏感,位移响应受到的影响则相对不显著,并通过一个三自由度的单榀框架小例子进行说明。这个观点应该也是个常规的认识,在超高层结构设计分析中,也经常要求增加计算的振型数量,以便更好的反映高阶振型的影响。那么,对于不同高度的超高层项目,高阶振型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用真实项目的数据说话。因此,将曾经参与的超高层项目进行梳理,选出有代表性的4个不同高度的案例,分别进行两次反应谱分析,一种根据规范要求选择足够的振型数量,使得质量参与系数满足90%以上;另外一种则仅计算一阶振型,对比仅考虑一阶振型时,对内力和位移结果的影响。以此来间接反映高阶振型的影响。主要结果见下面的图表。
下面每个项目的两张图中,左边图中的两条线分别为仅考虑一阶振型时,楼层剪力和楼层位移相对于振型数量满足规范要求时响应的比例,右边图中则给出楼层位移的对比曲线。
四个项目反映出的基本规律特征是非常一致的,具体可总结如下:
高阶振型对楼层剪力的影响较为明显,并且对上部楼层的影响更大。当仅取一阶振型时,在下部三分之一左右位置楼层剪力最接近于全振型结果。
尽管一阶振型的质量参与系数可能较低,但其底部总地震力的比例仍然可能较高。
位移响应受振型数量的影响不明显。当仅取一阶振型时,即可以得到基本接近全振型的结果,甚至二者楼层曲线几乎重合。
山西某工程(160m)
合肥某工程(250m)
深圳某工程(350m)
天津某工程(530m)
对以上三点规律特征,前两点感觉正常。但第三点是有些疑问的,尽管非常符合克拉夫所讲的规律,但一阶振型计算的结果几乎等于全振型的结果,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从四个项目的结果来看,全部如此,那么的一致。这究竟是一致的规律反映,还是一致性的计算错误呢?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响应是否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者说一阶以后的振型只贡献了内力没有贡献位移?
这些问题就暂且留给大家,喜欢思考的或者看出问题的,就请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