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谁为工业发展代言?

4年前浏览2014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月薪三千的人写文章,给月薪三万的人看。告诉他们:月薪三十万的人是如何生活的。现实中的段子则是:不懂工业的学者给工业人上课,告诉他们未来的工业是怎样的。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因为我国的科技界也存在着一种“幸存者偏差”:往往是学术界、理论界为工业界代言。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领导或媒体了解现代科技时,咨询对象往往不是工业界人士,而是学术地位很高的学者。然而,有话语权的专家未必真正理解工业、也不理解企业和工程师是如何工作的。

 

但是,学术界是如何获得工业领域的话语权的呢?

 

建国之初,我国从苏联引进了一台PID控制设备。那个时候,企业里的人从来没听说过PID控制器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怎么使用。这时,刚从美国归来的周教授得知后,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年的这件事,让周先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当然,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并在社会上传为美谈:看,知识就是力量!

 

现代工业的特点之一,是与科学知识深度结合。在建国之初,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严重缺乏懂得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国内有限的人才,往往来自留学生群体,并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强调向科技现代化进军、强调技术创新,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缺乏人才、知识和信息。这时,往往还是需要院校的科技人员为企业带来新的信息和知识。

 

这样,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发展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院校专家的手里。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过去相对合理的做法,逐渐变得不合理。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大概有三点。

 

首先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迅速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大大缓解了我国人才短缺的问题。90年代开始,高校连年扩招,甚至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这时,企业里面掌握科学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在有些企业,大学生只能从事工人的工作。这时,仅仅掌握通用科学理论知识的人才,难有竞争力了。

 

其次是先进技术的引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宝钢就是其中之一、是改革开放的代表作。宝钢的引进,将中国钢铁生产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了几十年。从技术水平上看,引进技术比我国院校自主开发的要高很多。只有在企业工作,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学习到这些技术。相比之下,院所科技人员对现代科技的理解反而显得肤浅了。而且,现代科技离不开现代管理。只有把科学知识和管理方法融合在一起,才能服务于现代化工业企业。如果科技成果无法与管理制度融合,技术就难以走向实用。而院所的科技人员,对现代化管理的理解普遍较浅。

 

第三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导致信息传播效率的极大提升。科技人员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阅读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文献,而不一定依赖于院所的图书馆。

 

最近几年,我国企业的科技发展令世界瞩目。除了航空、航天、高铁等国企,以华为、大疆等为代表的中国民营企业,也走在了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道路上。这说明,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发生着本质性的变化。话语权之争,也就开始凸显出来。

 

有些朋友或许会问:国外一流的高校,不也是掌握着科技的话语权吗?要回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另外一个问题: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差异。国外的高校,引领科学的发展、能产生新技术的萌芽;而实用的技术和工程,还是企业来牵引。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作者郭朝晖,来源蝈蝈创新随笔,本文已经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智慧+理论科普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1-01-07
最近编辑:4年前
仿真圈
技术圈粉 知识付费 学习强国
获赞 10368粉丝 21849文章 3632课程 223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