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轻的同志对现代工业技术的本质需求没有把握好。
用在工业现场的技术,安全、稳定、可靠是第一位的。导致安全、稳定、可靠性的因素往往是各种干扰。所以,提升安全稳定可靠性的本质,就是处理干扰。如果成本相差不大,应对干扰的上策是消除干扰;中策是阻断或弱化干扰;应对干扰往往是下策。如果技术要求特别高,则往往是上中下三种方法要同时采用。
例如,图像识别技术在工业现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光线变化就是常见的干扰。现实中,应对光线干扰的最好办法往往是“中策”:做个盒子把相关工序包起来、阻断外来光线的干扰。同时,用固定的光线来提高光线的稳定性。与之相比,靠算法把干扰滤除往往是“下策”——因为很难把干扰彻底滤除。
对待灰尘也是一样的。如果能避免、隔断、弱化最好。如果这类做法仍然达不到要求,往往就需要人工维护、应对干扰了。这在工业现场也是难免的。如果确定要人工维护,又需要考虑怎样的设计和管理,便于维护。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方式。
“自学习”也是目前时髦的做法。但是,有些“学习过程”是影响生产的:在学习期间,既耽误时间又会有次品产生。对工业人来说:最好的做法是减少那些可能影响生产的学习、最理想的情况是“不学习”:直接算出来。模型、仿真、大数据等技术,恰恰就能帮助我们“少学习”甚至“不学习”。但是,“自学习”似乎更加时髦,人们就不太想到避免“学习”。
我讲这些道理的时候,总有人提到成本问题。在我看来,当与安全、稳定、可靠产生矛盾时,过度关注成本是不合适的、尤其是针对现代工业。我们国家现在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为小钱而牺牲质量和稳定性,是没有前途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意思是说:搞好技术创新,一定要学会用聪明人不喜欢用的“笨办法”。善于用“笨办法”才是真正的智慧。
---------------------------------------------------------------------------------------------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作者郭朝晖,来源蝈蝈创新随笔,本文已经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