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活化,首先要想到之前讲到的两个知识点,一是活化能,二是活化极化(电化学极化),这两点分别在第一章和第三章有详细陈述。
但这里电堆的活化是指电堆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双鞋最舒服的时候一定不是新鞋阶段,需要穿几天,才能达到舒服的状态;一场足球比赛开始前,球员都是需要先热身的,这样身体才能在比赛时到达最佳状态。电堆的活化亦如此,就是为了让新电堆在使用前到达最佳性能状态。
一双鞋在放的时间长了之后,或者洗刷之后,还是需要重新适应,同样电堆在长时间放置或者维修之后,还是需要重新活化。
电堆活化的时候,需要不断调节加在电堆上的负载。我一开始不是很理解为啥负载还能不断地调节,负载不就是灯泡、显示器、各种消耗电的装置吗?这就是固有思维,因为我们平时用的电是就是固定的,就是220V。但燃料电池不同,它的输出电压是随着负载变化的,负载需要多少电压,电堆就提供多少。
就好比我们在跑步机上跑步,跑步机先设定速度,然后跑步的人去调节速度去匹配跑步机,不断调节跑步机速度,跑步的人就需要不断去适应跑步机,这里的跑步机就是负载,跑步的人就是电堆。
负载的调节一般由两种方式,一种是调节负载电流,一种是调节负载电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调节电流与调节电压是相反的,负载需要加大,电流就要加大,而电压就要减小。
在调节负载过程中,一般会有如下操作:加载、拉载、降载、卸载。这里主要要理解状态性动词和持续性动词的区别,加载和卸载是状态性动词,互为相反;拉载和降载是持续性动词,互为相反。
在了解电堆的反极之前,要重温一下电堆的一个小知识点,就是电堆的阳极对应的是负极,阴极对应的是正极,这是不符合正常思维逻辑的,这是因为阴阳极的定义是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来确定的,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是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是阴极。正负极是根据电流的流向来定义的,即正极流向负极。
那这里要思考一个小问题,什么情况下,阳极对应着正极,阴极对应着负极?在电解池中,是这种情况,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
所以从这点就可以理解到,电堆发生反极之后,原有的电池变成了电解池,从产生电能转变为消耗电能,在电堆里之所以会发生反极的一个条件是其他电池激励了反极的那个电池,如果是单电池,是不会发生反极的,顶多就是不发电了,因为没有外部电源激励它。
发生反极主要条件是氢气/空气供应不足、被阻塞、水淹、负载突然变化,这里的负载突然变化其实就是供应不足的另一种说法。所以阴阳极都可能发生反极,通常情况下,阳极的反极概率更高一些,主要是因为阴极对氧气浓度的变化没有阳极对氢气浓度变化那么敏感。
当阴极没有足够氧气时,就会发生如下反应,
2H3O + 2e- = H2 + 2H2O (9-6)
在标准状态下,阴极此时的电极电位是0V,但考虑到实际条件下,阴极的电位要偏负。同时,阳极的电极电位不变,也是0V,但是阳极要偏正,这就导致了阳极电位要高于阴极,就造成了反极。
当阳极没有足够氢气时,在外部电源的激励下,就会发生如下反应,
2H2O = O2 + 4H+ + 4e- (9-7)
C + 2H2O = CO2 + 4H+ + 4e- (9-8)
C +H2O = CO + 2H+ + 2e- (9-9)
碳腐蚀反应的电位比水电解反应电位低得多,在热力学上来说,碳腐蚀反应应该优先发生;但是从动力学上来说,水电解反应要快的多,所以水电解反应优先发生,但还是有少点碳腐蚀发生。
在标准状态下,水电解的电极电位是1.23V,与阴极相同,但是在实际条件下,阳极电极电位要更高,并伴随着少量的碳腐蚀。当水电解结束时,进入碳腐蚀阶段,此时电位进一步升高,当升高到2.8V时,就没有碳可以被腐蚀了,最终造成阳极的电位要远高于阴极,就导致了反极。
所以,这里可以理解到,反极发生的充分条件是氢气/空气供应不足、被阻塞、水淹、负载突然变化,反极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有外部电源(其它电池)激励发生反极那一节电池或几节电池。
前文说到单电池不会发生反极,其实这种说法有点片面。现在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2节电池会不会发生反极呢?那么3节电池会不会发生2节电池反极呢?
我的理解是都不会,因为发电电池的总电压小于激励电池反极所需要的总电压。所以反极发生的必要条件可以概括为未发生反极电池的总电压要高于反极电池的总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