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市场

3年前浏览1913

过去的书上说:人类是唯一会制造工具的动物。后来发现,有些动物也会制造工具。比如,猩猩会找来小的树枝、撸掉叶子后钓白蚁吃。

 

但是,动物造工具几乎都是很快做完、马上就用、用完就丢,属于一次性工具。但人类的祖先,未必是用的时候才造,也不是用过之后就丢掉,而是反复去用。反复多次使用,就值得把工作做得尽量好。比如,打磨的石器工具,需要花很长时间、成本很高。但因为工具会反复使用,从工具使用的生命周期来看,却是有经济性的。反之,如果用完就丢,就没有经济性了。

 

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制造或者优化工具是需要花成本的,但却能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赚回来。这是工具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不久前听说了一个故事:若干年前,有位主管领导去国外,发现国外企业把数字化设计贯通了,大为吃惊。其实,类似的时期在我国发生了很多次。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总是吃惊呢?

 

其实,我也经常注意到:很多技术我们过去其实也想过,但没有深想、更没有花大力气去做。别人让我们吃惊的先进技术,往往是“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现在,我们也要搞创新。需要把“预料之外”变成“预料之中”。

 

过去为什么没有做到呢?我想,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客观原因是国外对技术(工具)的需求比我们强烈。比如,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研发设计的业务部门重要性高、工作量大。所以,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应用次数就会多,这会导致技术的经济性强。我国的研发设计少,经济性就差、重视程度就不高。

 

第二个客观原因是技术市场。技术本身可以作为产品,在市场里推广。这样,就可以使得技术的价值进一步倍增。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价值的倍增能力会更强。价值倍增以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投入,技术才能不断进步。直到有一天,让我们的领导吃惊了。

 

主观方面的原因则是我们的目光往往比较短:我们在研制一个技术的时候,往往只相当对当前、手头工作的影响,而不去考虑技术的未来的影响以及潜在的价值。这样,就意识不到“价值倍增”的意义。

 

许多企业考核技术人员和科技项目的时候,往往只针对现实价值,对间接和潜在价值的考虑很少。事实上,中国人往往只是认为一个项目没有现实价值的时候,才会强调其存在“潜在价值”。强调“潜在价值”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做项目的人面子上好看。

 

 总之,要促进我国工具性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技术未来的“倍增效应”,并认真考虑。

 

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体制上,对“倍增效应”是有制约的。这种制约表现在:市场被严重分割。

 

在最近的一个工业互联网活动中,我看到很多类似的技术。开发者都想把自己的成果推广到其他行业。比如,A行业想推广到B行业;但现实却是:B行业还想把自己的技术推广到A行业。进一步,A行业中有若干个公司,公司之间还想互相推广;某集团公司下面有若干子公司,子公司各自都在开发类似的技术。这样,现实中就很难推广,各个单位只能守着自己的地盘,各自开发类似的东西。

 

这样的结果就是:科技成果“低水平重复开发”。我常说,中国发展数字化经济的优势是市场大。但市场被碎片化分割了,也就没有优势了。

 

为什么国外的技术容易实现市场化,国内就难以实现呢?我前面讲的问题其实有个前提:大型国企。现在,每个国企都有创新的任务、养人的任务。这些任务要求,其实不利于市场化。其中的道理,明白人自然明白。

 

高端技术往往要高端用户来带动。在我国,高端的企业用户往往就是大国企。所以,如果国企的市场开放度不够,对我国的创新事业是不利的。这一点,必须也要有系统性的改革才能推动。

---------------------------------------------------------------------------------------------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作者郭朝晖,来源蝈蝈创新随笔,本文已经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工厂数字孪生理论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0-12-16
最近编辑:3年前
仿真圈
技术圈粉 知识付费 学习强国
获赞 10047粉丝 21515文章 3524课程 218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