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
原文标题:“An achromatic metasurface waveguide for augmented reality displays”
第一作者:Zhongtao Tian
通讯作者:Xiao Wei Sun
在增强现实(AR)领域,物理载体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其中,衍射光波导凭借与眼镜极为相似的外形和轻盈的重量,成为热门之选。其工作机制为,先将图像信息巧妙地耦入波导,随后利用全反射原理在波导中传播,最后精准地耦出至人眼,从而实现信息的清晰显示。
然而,色散现象犹如一只拦路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诸如红、绿、蓝,其波长各异,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偏转角度,进而引发恼人的颜色错位问题,常见的如红蓝图像分离。
即便采用了特殊设计和工程优化手段,实际显示的颜色均匀性仍不理想,视场角也受到较大限制。当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三个波导分别处理红(R)、绿(G)、蓝(B)三色信号,这无疑使得系统复杂度大幅提升,原本引以为傲的重量优势也逐渐消失殆尽。此前有文章探讨过超表面在增强现实中的应用,主要依靠构建多层结构来增强设计的灵活性,以达成所需的色散控制目标。但这种复杂的结构不仅对制造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还会对其他性能指标产生不利影响。
图1 消色差超表面耦合器及AR系统(来自原文)
那么,有没有能够突破困境的良策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超表面波导的 AR 系统(系统架构可参考图 1)。此系统的关键构成部分包括输入超表面耦合器、输出超表面耦合器以及一个平面波导。传统超表面因采用一阶衍射方式,会产生与波长紧密相关的偏转角,这是导致色差产生的根源。但作者团队另辟蹊径,如果巧妙利用不同波长光的不同偏转角特性,将各色光束巧妙地偏转到相同角度,就能成功攻克色差难题。
需注意的是,色差对视场角大小有着显著影响。传统波导的视场角受限于 RGB 波长差异,导致色差问题频发,同时视野范围也随之缩小。而作者提出的消色差超表面波导则巧妙地通过选择特定的衍射级次(例如,让红光取 4 级、绿光取 5 级、蓝光取 6 级),使得视场角仅由波导折射率决定,不再受波长因素干扰,最终成功实现了高达 45° 的大视场角。
图2 色差产生分析及改善(来自原文)
不过,作者也坦言,尽管光栅方程能够明确衍射方向,却无法有效指定所需和不需要的阶次之间的功率分配。在波导 AR 显示中,耦合效率均匀性差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挑战,在视场角边缘约 40° 的位置附近,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图3 消色差效果及效率(来自原文)
关于超表面的几何形貌,作者团队是通过 RCWA 计算获取的。他们将目标衍射效率与计算得出的衍射效率之间的差距,作为优化过程中的评价函数,借助逆向设计方法成功得到了超表面结构。从实验数据来看,入射耦合器的平均效率约为 5%,出射耦合器的 0 级平均效率达到 80%,高阶衍射的平均效率则为 2%。
最后,相信大家都对 AR 的显示效果充满好奇,让我们一起欣赏其精彩呈现吧!
图4 AR显示效果(来自原文)
OAS 光学分析软件的超表面设计功能非常便捷,该功能将构建更为高效、精准的超表面设计流程,进一步推动光学领域的发展。OAS 光学分析软件已在超表面设计中展现卓越效能,为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