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讨论了仿真与实验在科研中的关系,指出二者并非追求一致,而是相互支撑。对于高难度的创新研究,仿真与实验真实一致几乎不可能,成熟科研中二者一致可作为流水线环节,但创新中应允许不一致。作者强调,面对不一致时,重要的是理解数据的意义,用想象和构思拼接信息,而非追求绝对正确的方法或流程。文章呼吁远离“运气不好的人”,即那些不问为什么、不懂为什么、只按前人脚步走的人。
仿真与实验是从虚实两个方向夹击同一个目标,从两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二者不是要一致,而是要互相支撑。
科研难题就是仿真与实验都遇到了重大的困难,需要在你大脑中,用不可靠的仿真和不准确的实验搭建三维构图。
仿真与实验一致,只是验证仿真方法是否可靠,最终目的是推广到应用中。比如在缩小的模型上、在简化的流动中,仿真与实验一致,我们对仿真放心了,然后将放心的仿真直接用于工程应用的场景,去模拟实验室无法做到的更大、更高、更快、更热、更复杂的场景。
实验+仿真-->仿真与实验一致-->仿真用于工程
这个流程清晰地划定步步走向成功的方向,让我们坚定地相信只要沿着这条道路,就会最终取得成功。
蹊跷的是,这个众所皆知的流程,并没有把大家带向成功,绝大多数完成实验与仿真后,仿真与实验死活无法一致,只好不了了之。
失败的人多了,形成一个众所皆知的遮羞布:“我们终于认识到难题真的很难”,也推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论:“必须加大投入”, 实现从失败到成功的转身。
我觉得这里必然出了什么问题。因为,难题之所以成为难题,就是无论仿真还是实验都不能取得可靠的结果。
只有达到成熟的研究,仿真与实验一致才不是难题,可以作为流水线科研中的环节。例如常规的风洞测力与受力的仿真,无论实验还是仿真都达到了保真保准的水平,实验与仿真的曲线,像蜜月里小两口紧紧贴在一起。达到这水准了,还要实验做什么,可以直接用仿真取代实验。所以过去必须做的大量常规实验,如今已被仿真取代。
对于高难度的创新研究,仿真与实验真实一致几乎不可能,提出这种不可能的要求,去求得心安,到底为了什么?
将成熟科研的流水线,直接用于创新科研,这是领导的“常识”。
忽视科研的复杂与不确定,非要步步为营地做科研,想用执行力消灭不确定性,最后只能成为一个运气不好的人,一个常被世界难题打死的人。
我看到的情况,让人失落;有时候,因为实验和仿真都错的太多,反而一致了;
有时候,对比一些打死都不会变的数据,证明实验和仿真一致;
这样的一致,你敢信任吗?
如果万幸仿真与实验一致,你真的敢相信已经突破了仿真技术?改变了应用场景还能够保证仿真的正确?拿出一对贴在一起的曲线,就可以放心地推广到工程应用中?
也有人真的做到一致了,但是创新研究是如此之难,哪个参数微小变化就会彻底推翻你那个难得的一致,你真的知道吗?
面对现实吧,承认我们不可能马上解决仿真与实验的问题,不可能由于某人的苦逼和加班,就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
有缺陷的实验也是实验,有问题的仿真也是仿真。只要明白,什么地方对,什么地方错,一切不完美的数据都是营养。
我们设计师真正该做的创新研究,就是:在信息还不全、工具还不够用、理论还不明确的时候,用你无限的想象和大胆的构思,将碎片的信息拼接、修理、填补,最后成为自己的想法。
不要随随便便就提出:仿真要与实验一致,除非你觉得问题已经太成熟。
不要随随便便就相信:仿真与实验一致就对了,除非你不必负责后续的工作。
不要随随便便就判定:仿真与实验不一致就错了,你怎么知道不是因为实验错了。
猪肉只是猪身上的肉,贴不到你身上,经验只是别人过时的总结,谁保证你成功?在别人正确的道路上努力,取得自己失败的结果,唯一可以安慰的就是运气不好。
我们要远离运气不好的人。
绝对正确的方法,必须履行的流程,往往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不问为什么,不懂为什么,做了不如不做。
踩着前人的脚步,走向正确的深渊,难逃失败的命运。
声明:原创文章,作者陆宏 志,流体力学研究员,首发陆姐说公 众号,本文已授权,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欢迎分享,禁止私自转载,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