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应用手册在50多个仪表放大器的文档中都有,说明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其次我也在做东西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这一点,以及几年前做东西失败的原因。
这里展示了是典型的3运放IA,前面绿色的地方就是共模电压弥撒的地方,也就是说共模干扰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到IA里面的,只是后面的减法器才把共模干扰抑制。
是吧?一模一样
第一级构成一个可放大差分信号的高输入阻抗电路,但会通过共模信号而不进行放大。
(详细原理请看《运放秘籍》视频教程第二部:仪表放大器专项)
该设计的第二级通常是一个差分放大器,在很大程度上去除共模信号,同时使输出参考特定的基准电压。
总结一下:
这篇文章说的是应用过程中:当输入端存在高直流电压(如 3V)时,即使你只是想放大 100 mV 的交流信号,IA 仍会把 3V × 增益 放大,导致输出饱和。
假设 IA 具有 100 Hz 正弦波,在存在 5V 共模电压和 3V 直流电压的情况下,波幅为 100 mV。
所需输出为±1V 信号。在这些工作状态下时,仪表放大器必须配置 10V/V 的增益。
看到绿色的部分都满了
虽然 IA 会抑制 5V 共模电压,但 3V 直流电压会与 VDiff 曲线所示的输入差分电压求和。增益为 10V/V 时,输出信号对正电源轨饱和。尽管要放大的所需信号是 100 mV/100 Hz 正弦波,但 3V 直流电压阻止仪表放大器输出仅表示放大的交流信号。
大家会下意识的接个电容做耦合但是没有为偏置电流提供返回路径,结果是电容不断被充电,最终导致输出饱和,IA 工作异常。
让我来分开说说:
很多实际信号是微弱的交流信号(如:EEG、ECG、生物传感、加速度、声音等),但是信号上可能会叠加一个比较大的直流分量(比如传感器电源引入的偏置电压)。
输入信号 = 直流偏置 + 微弱交流信号
如果这个直流成分太大,仪表放大器在乘以增益后,很容易输出电压饱和(即输出夹在电源轨附近),这会导致交流信号无法 正确放大、甚至完全丢失。
在 IA 输入端串联电容器(见图),形成一个高通滤波器,只允许交流成分通过,滤掉直流偏置。
这个高通滤波器由:
输入串联电容 C
以及后接对地电阻 R(提供偏置电流路径) 共同构成,其截止频率为:
这个截止频率需选得足够低,以保留你感兴趣的信号频率。
去掉讨厌的DC电压以后会更加的性能好。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只加电容,而没有提供输入偏置电流的返回路径(电阻),仪表放大器会工作异常,输出饱和(电容被输入偏置电流充电)。
很多人认为“加上电容就能隔离直流”,确实没错,但问题是——仪表放大器的输入级运放需要一个 小的偏置电流(Ib)才能正常工作。
如果你在输入端只加了一个电容,而电容另一端又悬空或没有到地的直流路径,电流无法流动!
电容会被充电:
授权自:云深之无迹
IN+ 电平会慢慢上升或下降;输出 Vout 也随之漂移,最终饱和。
可以把这个电容理解成一个“桶”,而输入偏置电流是“水龙头”在滴水。如果桶底没有洞(即没有到地的通路),那水迟早会把桶灌满——这时就“溢出”了,对应于电路中:输出电压被推向饱和。
为每个输入加一个“泄水口” —— 一个偏置电阻,通常接地或者接偏置电压(如 1/2 Vcc)。
我们可以简单的给出一些计算公式
一般根据电源轨的不同,给出两个解法
单电源 +15V,输入偏置电阻接 Vbias = 7.5V,Vref 也接 7.5V
模拟“中点”,让IA能有对称的动态范围。
Vbias 是输入信号路径的直流偏置电压,提供一个参考电平,使得 AC 耦合后的信号可以“悬浮”在一个中间电位而不是接地。
把交流信号比作一艘浮在水上的船。
和Vref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Vbias 必须能灌/拉电流,因此不能用普通的 LDO 稳压器(只能输出电流)
LDO(线性稳压器)只能“拉电流”(只能提供电流给负载,不能吸收)。
电阻的典型范围:100 kΩ ~ 1 MΩ
电阻太小会拉低输入阻抗;会给信号源造成负载效应(降低测量精度);与前级信号源阻抗形成分压效应。
偏置电流
误差项,里面的子项都会影响结果
太难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看见1M电阻的原因
若对失调误差极度敏感,可考虑 加第三个电阻 并通过 误差对消 降低误差。
授权自:云深之无迹
最后在总结一下
TI的仪表放大器的型号很多,其实是不好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