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属的线性失效逻辑
- 损伤发展路径明确:表面划痕→塑性变形→宏观裂纹
- 检测窗口清晰:5%-10%的应变区间提供预警期
- 声发射信号规律:能量释放呈现可识别的阶段性特征
- 多重失效模式耦合:基体开裂、纤维断裂、层间剥离可能同时发生
- 损伤信号弥散:声发射事件在时域/频域呈现混沌分布(李雅普诺夫指数>0)
- 表里不一的危险性:90%的内部损伤发生时,表面目视检查仍显示"完好"
金属损伤遵循“存在即显现”的经典逻辑,而复合材料满足“存在未必显现”的模态逻辑,这正是安全隐患的认知盲区。
压电传感器的信噪比阈值通常为 30-40 dB,难以捕捉能量低于此范围的早期损伤信号。例如,CFRP 的基体微裂纹信号能量可能仅为 20-30 dB,导致常规传感器漏检。
X射线CT扫描:复合材料内部可能已形成直径3mm的损伤区时,表面仅出现≤0.2mm的微裂纹。这种“1:15”的损伤比,使得目视检查成为最不可靠的检测手段。
对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疲劳的检测,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