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淬火裂纹详解

5天前浏览114

1、纵向裂纹

裂纹呈轴向,形状细而长。当模具完全淬透即无心淬火时,心部转变为比容最大的淬火马氏体,产生切向拉应力,模具钢的含碳量愈高,产生的切向拉应力愈大,当拉应力大于该钢强度极限时导致纵向裂纹形成。以下因素又加剧了纵向裂纹的产生:


(1)钢中含有较多S、P、Bi、Pb、Sn、As等低熔点有害杂质,钢锭轧制时沿轧制方向呈纵向严重偏析分布,易产生应力集中形成纵向淬火裂纹,或原材料轧制后快冷形成的纵向裂纹未加工掉保留在产品中导致最终淬火裂纹扩大形成纵向裂纹;


(2)模具尺寸在钢的淬裂敏感尺寸范围内(碳工具钢淬裂危险尺寸为8-15mm,中低合金钢危险尺寸为25-40mm)或选择的淬火冷却介质大大超过该钢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时均易形成纵向裂纹。


预防措施:

(1)严格原材料入库检查,对有害杂质含量超标钢材不投产;

(2)尽量选用真空冶炼,炉外精炼或电渣重熔模具钢材;

(3)改进热处理工艺,采用真空加热、保护气氛加热和充分脱氧盐浴炉加热及分级淬火、等温淬火;

(4)变无心淬火为有心淬火即不完全淬透,获得强韧性高的下贝氏体组织等措施,大幅度降低拉应力,能有效避免模具纵向开裂和淬火畸变。


2、横向裂纹

裂纹特征是垂直于轴向。未淬透模具,在淬硬区与未淬硬区过渡部分存在大的拉应力峰值,大型模具快速冷却时易形成大的拉应力峰值,因形成的轴向应力大于切向应力,导致产生横向裂纹。锻造模块中S、P,Bi,Pb,Sn,As等低熔点有害杂质的横向偏析或模块存在横向显微裂纹,淬火后经扩展形成横向裂纹。


预防措施:

(1)模块应合理锻造,原材料长度与直径之比即锻造比最好选在2—3之间,锻造采用双十字形变向锻造,经五镦五拔多火锻造,使钢中碳化物和杂质呈细、小,匀分布于钢基体,锻造纤维组织围绕型腔无定向分布,大幅度提高模块横向力学性能,减少和消除应力源;


(2)选择理想的冷却速度和冷却介质:在钢的Ms点以上快冷,大于该钢临界淬火冷却速度,钢中过冷奥氏体产生的应力为热应力,表层为压应力,内层为张应力,相互抵消,有效防止热应力裂纹形成,在钢的Ms—Mf之间缓冷,大幅度降低形成淬火马氏体时的组织应力。当钢中热应力与相应应力总和为正(张应力)时,则易淬裂,为负时,则不易淬裂。充分利用热应力,降低相变应力,控制应力总和为负,能有效避免横向淬火裂纹发生。CL-1有机淬火介质是较理想淬火剂,同时可减少和避免淬火模具畸变,还可控制硬化层合理分布。调正CL-1淬火剂不同浓度配比,可得到不同冷却速度,获得所需硬化层分布,满足不同模具钢需求。


3、弧状裂纹

常发生在模具棱角角、缺口、孔穴、凹模接线飞边等形状突变处。这是因为,淬火时棱角处产生的应力是平滑表面平均应力的10倍。


另外,

(1)钢中含碳(C)量和合金元素含量愈高,钢Ms点愈低,Ms点降低2℃,则淬裂倾向增加1.2倍,Ms点降低8℃,淬裂倾向则增加8倍;


(2)钢中不同组织转变和相同组织转变不同时性,由于不同组织比容差,造成巨大组织应力,导致组织交界处形成弧状裂纹;


(3)淬火后未及时回火,或回火不充分,钢中残余奥氏体未充分转变,保留在使用状态中,促进应力重新分布,或模具服役时残余奥氏体发生马氏体相变产生新的内应力,当综合应力大于该钢强度极限时便形成弧状裂纹;


(4)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钢,淬火后高温回火缓冷,导致钢中P,s等有害杂质化合物沿晶界析出,大大降低晶界结合力和强韧性,增加脆性,服役时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弧状裂纹。


预防措施:

(1)改进设计,尽量使形状对称,减少形状突变,增加工艺孔与加强筋,或采用组合装配;


(2)圆角代直角及尖角锐边,贯穿孔代盲孔,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减少应力集中源,对于无法避免直角、尖角锐边、盲孔等处一般硬度要求不高,可用铁丝、石棉绳、耐火泥等进行包扎或填塞,人为造成冷却屏障,使之缓慢冷却淬火,避免应力集中,防止淬火时弧状裂纹形成;


(3)淬火钢应及时回火,消除部分淬火内应力,防止淬火应力扩展;


(4)较长时间回火,提高模具抗断裂韧性值;


(5)充分回火,得到稳定组织性能;多次回火使残余奥氏体转变充分和消除新的应力;


(6)合理回火,提高钢件疲劳抗力和综合机械力学性能;对于有第二类回火脆性模具钢高温回火后应快冷(水冷或油冷),可消除二类回火脆性,防止和避免淬火时弧状裂纹形成。


4、剥离裂纹

模具服役时在应力作用下,淬火硬化层一块块从钢基体中剥离。因模具表层组织和心部组织比容不同,淬火时表层形成轴向、切向淬火应力,径向产生拉应力,并向内部突变,在应力急剧变化范围较窄处产生剥离裂纹,常发生于经表层化学热处理模具冷却过程中,因表层化学改性与钢基体相变不同时性引起内外层淬火马氏体膨胀不同时进行,产生大的相变应力,导致化学处理渗层从基体组织中剥离。如火焰表面淬硬层、高频表面淬硬层、渗碳层、碳氮共渗层、渗氮层、渗硼层、渗金属层等。化学渗层淬火后不宜快速回火,尤其是300 ̄C以下低温回火快速加热,会促使表层形成拉应力,而钢基体心部及过渡层形成压缩应力,当拉应力大于压缩应力时,导致化学渗层被拉裂剥离。


预防措施:

(1)应使模具钢化学渗层浓度与硬度由表至内平缓降低,增强渗层与基体结合力,渗后进行扩散处理能使化学渗层与基体过渡均匀;


(2)模具钢化学处理之前进行扩散退火、球化退火、调质处理,充分细化原始组织,能有效防止和避免剥离裂纹产生,确保产品质量。


5、网状裂纹

裂纹深度较浅,一般深约0.01-1.5mm,呈辐射状,别名龟裂。


原因主要有:

(1)原材料有较深脱碳层,冷切削加工未去除,或成品模具在氧化气氛炉中加热造成氧化脱碳;


(2)模具脱碳表层金属组织与钢基体马氏体含碳量不同,比容不同,钢脱碳表层淬火时产生大的拉应力,因此,表层金属往往沿晶界被拉裂成网状;


(3)原材料是粗晶粒钢,原始组织粗大,存在大块状铁素体,常规淬火无法消除,保留在淬火组织中,或控温不准,仪表失灵,发生组织过热,甚至过烧,晶粒粗化,失去晶界结合力,模具淬火冷却时钢的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晶界强度大大降低,韧性差,脆性大,在拉应力作用下沿晶界呈网状裂开。


预防措施:

(1)严格原材料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探伤检查,不合格原材料和粗晶粒钢不宜作模具材料;


(2)选用细晶粒钢、真空电炉钢,投产前复查原材料脱碳层深度,冷切削加工余量必须大于脱碳层深度;


(3)制订先进合理热处理工艺,选用微机控温仪表,控制精度达到±1.5℃,定时现场校验仪表;


(4)模具产品最终处理选用真空电炉、保护气氛炉和经充分脱氧盐浴炉加热模具产品等措施,有效防止和避免网状裂纹形成。


来源:材子笔记
疲劳断裂化学电子裂纹材料控制模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4-10
最近编辑:5天前
材子笔记
硕士 | 研发工程师 爱材料,懂生活~
获赞 219粉丝 162文章 35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知识】铸件产生热裂的原因及措施

影响铸件形成热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考虑防止热裂的措施时,不能从单方面的影响因素着手解决,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采取相应办法方可。01铸件结构 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往往是热裂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设计铸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两截而相交处不要设计成直角拐弯,须设有圆角。圆角的形状、大小视铸件的交接情况确定。图7举例说明同一用途的两种铸钢件结构。图7(a)所示结构由于两截面交接成一直角拐弯,形成了热节,造成收缩应力易于此处集中和热裂的形成。若改为图7 (b)所示圆弧形结构后,热裂即被消除。 b、尽量减小并分散热节点,避免采用十字交叉的截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交叉的截面错开。图8、9、10是各种连接形式的合理与不合理结构的对比实例。 c、必须在钢件上采用不等厚度的截面时,应使铸件各部分收缩时彼此不发生阻碍。例如手轮、齿轮等轮类铸件除在转角处做出圆角外,必要时可将轮辐做成弯曲状见图11。 02铸造工艺设计 a.液体金属经过内浇口进入型腔后,靠近内浇口的铸件冷却较慢,形成铸件上的薄弱区,因而较易产生热裂。有时,铸件收缩可能受到浇口阻碍而产生热裂。尤其是为了使金属液均匀浇入,应用复杂而且相连的浇口时,危险就更大。 如何比较合理地设置内浇口,可参照图12、13、14所示的改进方式进行设置。 b、在壁厚不均匀的截面交接处,常常产生热裂,为消防这类缺陷,经用户同意可以在这些部位设置工艺筋(见图15)。防裂工艺筋不仅可以提高铸件热裂部位的强度,更主要是能起散热作用,从而减缓“热点”集中程度,缓解热裂的产生。工艺筋设置时,要注意不宜太厚,一般为相应部位壁厚的1/3左右,否则也会导致热裂的产生(见图16)。同时,还应处理好工艺筋的形状,必要时再在此筋中增设工艺孔(见图17)。 03制壳工艺方面 提高型壳的退让性,以减少收缩阻碍,有利于减少热裂倾向,而影响退让性的因素有:粘结剂的类型和性能、耐火材料、硬化剂种类和制壳工艺等。因此,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型壳的层数,对个别情况特殊的铸件,可将加固层的水玻璃密度适当调低至1.32,并采用氯化氨硬化工艺。04合金成分、熔炼工艺的调整与精炼 a、在不影响铸件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合金的化学成分,缩小凝固温度范围,减少凝固期间的收缩量或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接近共晶成份。例如:在铸造牌号为ZG45#的扳手体铸件时,由于这一类铸件易产生热裂,调整其化学成分有利于对热裂的防止。调整方法为在牌号规定范围内,将碳取下限值0.42-0.44%,硅取上限值0.45%,适当提高至0.8-0.9%,硫、磷控制在0.04%以下。 b、对碳钢及合金钢进行微合金化和变质处理,可以明显提高铸钢件的抗裂强度。加入稀土元素、或其他元素即能达到此目的,加入量一般均在0.3%以下。元素可以单独加入,也可以几种元素同时加入,常用的元素有钒、铈、钙、钛、铌等。这种方法能使铸钢晶粒细化与减少夹杂物,从而改变了钢的一次结晶过程,增强了铸钢件的抗裂性能和机械性能。如在ZG25#碳钢中加入0.5-0.2%的稀释成0.2%的钒可使晶粒细化,消除粗大的魏氏组织;向铬、镍、铜钢中加入0.05-0.1%的铈可以消防柱状晶组织;向ZG2Cr13和ZG1Cr18N19铸钢中加入0.15%铈能消防晶界夹杂,促使硫化物夹杂分布均匀;因而提高了铸钢的抗裂性。 c、改进铸钢的脱氧工艺,能提高铸钢的抗裂性能。铸钢件晶界的氧化夹杂物是热裂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脱氧效果,减少氧化夹杂物并改变其分布状态可以减少铸钢热裂倾向。实验证明,采用综合脱氧比单独进行脱氧的效果好得多。这是因为脱氧产物的尺寸要比单独脱氧时大得多,因而有利于钢液将脱氧产物排除。综合脱氧方法:碳钢和低合金钢先加锰与硅预脱氧,以铝终脱氧。不锈钢钢用硅钙粒子与石灰进行扩散脱氧,然后再用块状硅钙作沉淀终脱氧,最理想的办法是采用多元复合脱氧剂。 d、控制铸钢的结晶过程,使初晶组织细化,减少热裂倾向。采用悬浮浇注法,即在钢水浇注的同时通过浇口或其他通道加入细颗粒金属粉末使初晶组织细化。例如ZG35#碳钢浇注时加入2%的锰铁粉;浇注铬钼合金钢时加入粒度0.1毫米的钼粉,均有细化晶粒,提高机械性能减少铸件产生热裂缺陷的作用。05浇注条件方面 浇注方面防止热裂的主要措施是采用高温出炉、低温浇注,浇注速度先快后慢的原则。但考虑到降低浇注温度,对于薄壁件易产生冷隔、浇不足等缺陷,所以根据铸件结构特点,应分别按以下方法生产为好。 a、在浇注薄壁与杆状(扳手、连接杆、钳子)铸件时,钢水的浇注温度控制在1540℃左右,型壳的温度大于650℃,即要求红壳浇注。 b、对于壁厚大于20毫米的铸件,钢水的浇注温度选择在1530℃左右,型壳的温度在400℃以下,甚至可冷壳浇注。这样有利于铸件在热裂危险期的结壳强度提高。 c、当遇到壁厚不均匀的铸件,钢水的浇注温度取1540℃。型壳的温度在400-500℃左右,但必须严格执行先快后慢的浇注方法。铸件浇注后待钢液凝固后,应将壁厚部分的型壳先清除,让这部分先冷却,以达到铸件收缩均匀之目的。以上是针对容易产生热裂的碳钢铸件采取的措施,不锈钢铸件可参照进行,但浇注温度需适当提高30-60℃左右 来源:材子笔记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