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工程领域,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的开发一直是提升驾乘体验的关键环节。其中,路噪声品质的开发更是直接影响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与静谧性。本文将从声品质理论出发,深入探讨路噪声品质的评价方法与开发流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声品质是通过心理声学方法研究噪声特性,强调评价主体对声特性判断的主观性,能全面反映人对车内噪声的总体主观感受。心理声学参数如粗糙度、响度、音调度、突出比、Tonality、尖锐度等,都是衡量声品质的重要指标。例如,AI指数用来表示人在特定噪声下的语言理解程度,主要取决于背景噪声的声压级和频率;响度则表示声音的强弱程度,响度越大,人耳的刺 激越大,感受也越容易烦躁。
(一)主观评价
声品质主观评价方法包括排序法、等级打分法、成对比较法、语义细分法和参考语义细分法。这些方法通过让评价者对不同车辆的路噪声进行主观感受和打分,从而获取主观评价数据。
(二)客观参数统计
在客观评价中,利用测试得到的噪声信号客观参量进行量化分析。常见的方法包括线性回归、主贡献量分析和KPCA(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通过高斯核函数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从而实现数据的降维和特征提取。高斯核函数中的gamma(γ)参数控制了数据点在高维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常见的取值范围为10^-3到10^3。
(三)预测模型
声品质预测模型包括BP神经网络和GA-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通过训练样本数据,学习输入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实现对声品质的预测。GA-BP神经网络则结合了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优点,通过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和阈值,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路噪声品质开发流程包括数据收集、主观评价、客观参数统计和模型建立与预测。首先,通过匀速60Km/h的路噪测试,收集车辆的噪声数据。然后,进行主观评价,获取评价者的主观感受数据。接着,利用KPCA等方法对噪声数据进行降维和特征提取,提取出关键的客观参数。最后,建立声品质主客观关联模型,通过模型预测车辆的声品质,并与实际评价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一)数据处理与样本收集
以匀速60Km/h的路噪测试为例,收集车辆的噪声数据。通过专业的测试设备,获取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噪声信号,并进行数据预处理,提取出关键的噪声特征参数。
(二)主观评价
邀请专业的评价人员对车辆的路噪声进行主观评价。评价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车辆的噪声进行打分,包括粗糙度、响度、尖锐度等指标。通过主观评价,获取车辆噪声的主观感受数据。
(三)KPCA分析
利用KPCA方法对噪声数据进行降维和特征提取。选择合适的高斯核函数参数gamma(γ),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提取出关键的噪声特征。通过KPCA分析,降低数据的维度,提高数据的可解释性和模型的训练效率。
(四)主客观关联模型建立与预测
选用一个5层神经网络来构建声品质的评价模型。输入层为5个客观参量,节点数为3;输出层为主观声品质值,节点数为1。结合隐含层选择规律,通过试验,选定隐含层结点数为14。最终构建的网络拓扑结构为3-14-1。网络隐含层采用logsig函数,输出层采用purlin线性函数。通过训练样本数据,优化模型的权重和阈值,建立声品质主客观关联模型。选取四款车型的匀速60Km/h声品质实测数据,带入模型计算,预测车辆的声品质。经主观评价与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预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预测模型与实际评价结果差值0.5分,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路噪声品质的开发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声品质理论、评价方法和开发流程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声品质理论,掌握路噪声品质的评价方法和开发流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提升车辆的路噪声品质,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加舒适和静谧的驾乘体验。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路噪声品质的开发将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为汽车工程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