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超大地震的地面运动特征,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足 | 缅甸7.9级地震分析简报(1)

3天前浏览65

造成重大伤亡的往往是7级以上的超大地震,防范超大地震引起的倒塌应是我们抗震设防的主要目标。不过由于超大地震发生的频次相对较少,我们能获取的超大地震信息也相对有限,使得我们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进而也影响了我们能否提出合理有效的工程设计对策。


一个典型的挑战就是我们抗震设计的地震作用模型,是否可以准确反映超大地震的特征?


这个问题此前我们已经多次讨论过。首先,对于超大地震的近场区域,我国抗震设防的最高标准:9度罕遇,都是屡屡被轻松超过的。参阅:

 

图1 中国近年来几次6级地震的震中附近地面运动强度都超过9度罕遇,7级以上地震会超越更多。

 

图2 2023年土耳其7.8级地震强震记录远远超过我国9度罕遇地震水平


Image

图3 2024年日本7.4级地震强震记录远远超过我国9度罕遇地震水平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发生了超大地震,而你又不巧正好住在这次超大地震的震中附近,那即便你的房子是按照国家最高标准建设的,也未必能够可靠保障你的生命安全


也许我们可以自我安慰,毕竟超大地震发生的概率就不大,正好住在震中附近的概率就更小了,也许住的距离震中远一点,就能安全了呢?


这个么,也不一定。因为超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影响的区域也大,地震波历经几十上百公里基岩,再通过几十上百米的场地地层,会在地面引起什么样的地面运动也真的不好说。比如,昨天发生的缅甸7.9级地震,在历经200多公里的传播抵达中国境内后,就颇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地震记录。

 

图4 0328缅甸7.9级地震YN.N0201记录的反应谱


比如昨天公众 号里面发布的YN.N0201记录就比较有意思,它距离震中达到了307km,在短周期段(0.4s以内)强度很不怎么样,峰值加速度(PGA)也只有72.6cm/s2(参阅:RED-ACT |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破坏力分析)。所以我和程庆乐老师还专门讨论了一下是否要选择这个地震记录作为典型地震记录进行分析。

然而,这个地震记录却是一个在破坏力分布图上“见红”(即足以导致建筑倒塌)的狠角色。它在1s到2s周期段的反应谱值有一个高峰,超过了7度罕遇的水平。这对于缺乏抗震设防的建筑,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我们现行的抗震规范的反应谱尚无法准确描述这种307km外远距离选择性杀伤的地震作用。

 

图5 0328缅甸7.9级地震YN.L2506记录的反应谱


如果说YN.N0201记录的反应谱有些“异乎寻常”,那距离震中605km的YN.L2506记录(北纬25.41,东经100.44)简直就有点“奇葩”了。其峰值加速度(PGA)只有23.3cm/s2,按照PGA算其烈度还不到5度,但偏偏反应谱值就在1.8s附近有一个峰值,而且这个峰值还达到了7度罕遇的水平。这就可能导致当地其他的建筑都安然无恙,偏偏一个30层左右的建筑因为和这个地震记录发生共振而晃得昏天黑地,甚至可能引发倒塌。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地震记录的特性,而仅仅根据现场的震害情况来做分析,可能就会导致完全错误的结论。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抗震设计反应谱,同样对这样的地震作用也是很难准确描述的。


总之,从图1到图5都反映出我们现行的设计反应谱,对于近场地震而言,其短周期平台段不够高。对于远场地震,反应谱长周期段的单调下降曲线又不够灵活,进而不利于对超大地震的抗震设防。


那怎么办呢?


我们觉得,首先还是要多装传感器,多采集地面运动数据,没有数据很多研究就是空中楼阁。就像这次地震,境内因为现在已经建设了密集的地震台网,我们对地面运动及其可能引起的破坏就有把握得多,而国境线以外的情况,分析起来就非常困难了。


其次,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法中地震作用的模型,比如设计反应谱。这里有两条思路可以参考:

一条是参考美国的思路,就是把反应谱搞得更加的精准一些。比如美国ASCE-7-2022版本就建议了Site-Specific Multi-Period Design Response Spectrum,首先根据经纬度(而不是行政区划,这样更加精准)确定地点,再给出这个地点(0.0 s, 0.01 s, 0.02 s, 0.03 s, 0.05 s, 0.075 s, 0.1 s, 0.15 s, 0.2 s, 0.25 s, 0.3 s, 0.4 s, 0.5 s, 0.75 s, 1.0 s, 1.5 s, 2.0 s, 3.0 s, 4.0 s, 5.0 s, 7.5 s, and 10 s)这些周期点的反应谱值,这样即便是YN.L2506那样的奇葩反应谱也可以很好的描述。

 

图6 ASCE-7的Multi-Period Design Response Spectrum (图源:Dr. Subramanian)


另一个思路就是日本的做法,反应谱的形状不复杂,但是把反应谱的值抬上去,这样“一力降十会”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图7 日本国土交通省设计规范和中国9度罕遇规范谱对比


这次缅甸7.9级地震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未来几天统计的伤亡人数还会不断上升。但每一次大地震也是一次重要的资料,我们应该从中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类似这次缅甸这样震级的大地震,中国历史上有1679年北京附近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所以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说,大地震迟早会来的,关键是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End---


来源:陆新征课题组
ACT振动非线性化学建筑消防UMBIMOpensees材料科普数字孪生控制试验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4-12
最近编辑:3天前
地震那些事
博士 抗震防灾数值模拟仿真
获赞 82粉丝 61文章 59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突发:加拿大渥太华停车楼发生连续倒塌

当地时间2月26日凌晨,渥太华市中心的一栋多层停车楼突然发生局部连续倒塌。 倒塌停车楼照片(图源ctvnews.ca)渥太华消防局称,周二下午约4点55分,他们收到报警称,该停车场一根柱子出现了损坏。一位市民Jason Cole向911报告。“当我们经过时,看到一根横梁实际上已经断裂,并与其余部分分离。另外五根横梁也在重压下弯曲。我完全被震撼了,在我51年的生命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 周二下午倒塌前拍摄的主梁破坏的照片(图源ctvnews.ca) 周二下午倒塌前拍摄的主梁破坏的照片(图源Reddit) 周二下午倒塌前拍摄的主梁破坏的照片(图源ctvnews.ca)收到报警后,警方对大楼进行了疏散,到周三凌晨4点47分,大楼最终倒塌,无人员伤亡。 倒塌后停车楼照片(图源ctvnews.ca) 倒塌后停车楼的照片(图源ctvnews.ca)该停车楼建于1980年代,目前当地工程师倾向于认为引起大楼倒塌的主要原因是积雪荷载,特别是清扫积雪时将过多的积雪堆积在倒塌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超载引起的连续倒塌。 清理的积雪被堆积在倒塌跨(图源Reddit)从结构体系上看,该停车楼属于北美地区常见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停车楼。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虽然很多工程师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一般,但是从韩国三星百货大楼倒塌到这次的渥太华停车楼倒塌,很多混凝土结构在倒塌前都有较为明显的预兆。比如这次渥太华停车楼倒塌从发现结构出现严重变形到完全倒塌差不多有12个小时。所以如果有合适的监测手段,能够在灾难发生前识别这种异常变形,那就有可能有效避免倒塌引起的严重伤亡。而且这种变形其实挺大的,一些通用监测设备(例如摄像头、无人机等)应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来源:陆新征课题组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