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决胜下半场:中国汽车智能化超越之路

7天前浏览121

Part.1

汽车“下半场”已经开赛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浪潮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占得先机。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3000万辆,创造了历史新高,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均超1280万辆,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40.9%。


可以说,围绕动力变革的汽车市场“上半场”竞赛,我们取得了暂时领先。但我们还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因为以智能化网联为显著特点的“下半场”已经开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现汽车的智能网联,要做好三大方面的工作。


一是车企要大力投入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从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还要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是要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为车联网建设超低时延通信网络体系。

三是车企要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通过打造智能化、人性化、多样化的人机交互系统,让消费者更好地享用智能网联汽车。


对于如何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志在超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这本书,就从产业环境与政策支持的高度,给出了全面发展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方案与思路,打赢“下半场”的关键就在这本书里。

Image    

点击下方,即可购书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智能”对于汽车意味着什么。


Part.2

从功能到智能


汽车从功能化向智能化演进是当前的趋势,手机的发展就走过了这样一条路。曾经手机的功能仅是打电话、发短信,在智能化革命后集成了通信、娱乐、办公、社交等多种功能。而汽车也在从单纯的运输工具向着综合智能体演化。


智能化的汽车可以通过遍布车身的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自动驾驶,提升出行效率与安全性。通过5G技术帮助汽车实时接入网络,获取当前路况信息,规划行车路线,与其他智能设备交互,分享数据。乘客将得到个性化的服务,享受非凡的出行体验。


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首先是车载操作系统,它负责管理和调度汽车的硬件资源,为上层应用提供运行环境。目前,我们需要大力研发自主可控的车载操作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兼容性。


其次是AI 技术,它是智能化汽车的 “大脑”,AI赋予汽车感知、决策和学习的能力。我们要加大在AI算法、大数据、大模型训练等方面的投入,提升汽车对复杂环境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Image  

▲智能驾驶汽车子系统


还有车载芯片,它能为汽车的各种智能功能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我们需要集中力量研发高性能、低功耗的汽车专用芯片,满足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需求。


仅实现技术的突破还不够,还要形成完善的生态市场,如此才能推动智能化汽车的大规模普及。本书作者苗圩长期专注于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行业管理工作,他通过本书详细阐明如何利用我国的人才、技术与制造优势,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的生态市场。


苗圩在担任工信部部长期间,参与制定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在产业政策扶持、技术研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助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Image    

点击下方,即可购书



关于新能源车,他在前一部著作《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就是“上半场”竞赛。而《志在超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可看作《换道赛车》的姐妹篇,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展望。


现在他又将目光放在了汽车竞赛的“下半场”,深切地期望中国汽车产业能再创奇迹,领先全球。


Part.3

全方位,我们将这样超越


本书从五个方面提出技术方案与政策建议,助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全方位超越竞争对手,包括车体智能化、车路云协同、安全议题、产业生态建设、展望未来。我们来逐一详细了解。 


车体智能化

首先,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就像是汽车的“神经系统”,使得汽车具备了强大的感知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然后,基于AI的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探索发展,从早期的简单辅助驾驶逐渐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迈进。


整车智能驾驶配置愈发丰富,各类传感器、智能芯片和先进算法相互协作,让汽车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路况,为驾乘者提供更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Image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变迁及各阶段定义


车路云协同 

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随着汽车网络化的发展,车路云互动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特征。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车辆、道路设施和云端之间的实时数据交互,实现对交通状况的精准感知和高效管理。

Image  


单车智能与网联赋能相互融合,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以基础平台为载体 , 实现 “人—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系统。


这不仅提升了车辆自身的智能化水平,还能优化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安全议题

书中详细探讨了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多方面的内容。


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备受关注,它需要应对各种复杂场景和潜在风险。通过不断完善技术标准和加强安全管理,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能正在逐步提升,为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产业生态建设

书中提到,产业生态要从政策规划到技术标准,从道路测试到示范应用,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合作,积极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和推进机制。


注重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锻造与补齐,促进自动驾驶在全场景的应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Image  

▲整车企业的商业模式演进路径


展望未来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前景广阔。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新格局中,中国凭借庞大的汽车市场规模和雄厚的信息技术实力,具备与世界先进国家竞争的优势。随着“出行即服务”理念的深入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将为人们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出行服务。


通过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中国有望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实现换道超车,走向世界前沿,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Part.4

结语


《志在超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融合理论与技术方案,以其专业性和前瞻性,高屋建瓴地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价值,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全书共九章并穿插三篇专题访谈。各章节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不同方面展开,从汽车智能化革命、整车智能化升级,到车路云智能协同、安全保障、产业生态建设等,层层递进,逻辑连贯,系统地呈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全貌,便于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书一大特点是视野宏大,内容权威。书中深入剖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理念,阐释汽车智能化变革趋势、技术原理,还给出大量实际案例和工作经验,例如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果、智能网联汽车试点情况等,让读者能切实理解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Image  

▲精彩书摘


另一大特点是专业且深入,透彻讲解整车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车载计算平台等专业知识。对行业未来趋势有着精准预判,如对车端控制发展方向、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对自动驾驶的影响等分析,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真知灼见。


Image  

▲精彩书摘


对于汽车行业从业者、ICT技术人、政策制定者与行业监管人员、投资机构与金融从业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来说,本书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知识与见解,帮助读者把握行业动态、推动工作开展,为中国汽车产业贡献一份力量。


汽车竞赛的“下半”发令枪已经打响,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战略的指引下,我们终将取得胜利!



             

—END—


原创

初审:栾传龙 

复审:刘鑫

终审:孙英



来源:弗雷刘
通用汽车电子新能源芯片理论控制人工智能电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4-12
最近编辑:7天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4文章 11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储能行业的技术难点和发展方向在哪里——深入分析解读《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2/content_7004135.htm),里面详细介绍了为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的行动方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先来这里看一下全文的内容(我在这就不一页页贴了)。 在本行动方案的第二大章《实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中,分以下几个部分针对这些技术方向都做了发展方向的介绍,然后笔者基于每一部分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更为深入的分析解读: 一、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包括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铅碳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其它技术 二、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包括先进结构设计、精细化电池管理、高性能变流器、高效热管理、智能化能量管理、高性能器件和预制舱 三、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包括本征安全技术、主动安全预警技术、高效安全防护技术、安全性能评估技术 后面的付费部分分析内容举例:比如锂电池的部分(黑体加粗是原文,后面是我的解读) 锂电池: l长寿命高容量先进活性材料——这个嘛,其实磷酸铁锂和石墨容量摆这了,理论上限在那。硅等新型高容体系当然可以做,但是寿命上笔者觉得不太乐观,也不是很有必要。 l补锂——是肯定要做的,现在上补锂的那么多,补充锂损失对于寿命的用处是最明显的,不过哪个补锂xxxxxxxxxxx见全文。 l发展高附加值辅材产品——xxxxxxxxxxxxx见全文 l重点布局大容量高安全储能电池、高功率电池、全生命周期高能效电池——储能锂电池目前都在往单体越来越大做,但是得做到可靠一致和安全(越大的电池其实越麻烦),然后功率倍率xxxxxxxxxxxxxx见全文 l储能用固态电池——个人仍然觉得做一些花里胡稍的体系对于储能来说意义不大,示范探索是可以。 本文全文共8000字左右,有需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付费阅读,欢迎推荐给朋友,感谢支持。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