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发布会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依然记得雷总展示的这个傲人数据 Cd 0.195 。很多人可能不能直观理解这一数据的意义,但是对于一个CFDer,真心感觉做到这个数据太不容易了。
风阻系数,简单来讲,是通过风洞实验和下滑实验得出的一个数学参数,主要用于计算汽车行驶时所面临的空气阻力。现代汽车的风阻系数一般在 0.23 - 0.5 这个区间,雨滴堪称风阻系数最小的 “楷模”,仅有约 0.05,而垂直平面体的风阻系数却高达 1.0 左右。一辆普通轿车的风阻系数通常徘徊在 0.28 - 0.4,性能出众的跑车则能低至 0.25 左右。
空气阻力对汽车性能的影响不容小觑。当汽车高速行驶时,超过一半的动力都消耗在对抗空气阻力上。
别小看风阻系数那细微的降低,它能显著降低能耗,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研究表明,风阻系数每降低 10%,续航里程大约能提升 3%。比如说,一辆风阻系数 0.3 的 SUV,以 120km/h 行驶时,高达 60% 的电力都在和空气 “死磕”;而风阻系数 0.2 的轿车,续航能直接多出 100 公里,这差距简直一目了然。
所以,在高速上看到龟速行驶的车辆,只要不占用左侧快车道,不要苛责人家,没准使劲踩下电门就撑不到下个服务区充电了。
车身设计对风阻系数的影响那可是相当大,其中流线型设计堪称 “YYDS”。
轿车常见的楔形设计,跑车的泪滴造型,都是为了把空气阻力狠狠拿捏。咱就说,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就跟水流似的绕着车身跑。流线型车身能让气流丝滑地流过车身,减少气流分离和紊流,空气阻力自然就降下来了。
像小米 SU7,那低趴的车身姿态加上流畅线条,帅炸了有没有!不仅颜值拉满,还完美契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直接把风阻系数干到了 0.195,牛掰格拉斯。
从空气动力学原理来讲,车身线条要是符合流线型,气流在车身表面流动就更接近层流状态。根据边界层理论,这时候气流和车身表面摩擦力更小,风阻系数也就跟着降低啦 。
咱作为一个计算流体力学的小编,看到风阻系数0.195的那一刻,DNA真的动起来了。我仿佛感受到了小米背后研发团队的那帮日夜奋斗CFD工程师,不知道加班爽不爽,毕竟谁又不是呢?
汽车工程师可在设计阶段借助 CFD 仿真技术高效评估并优化多种车身方案。通过调整车身线条、部件形状等参数,无需制作成本高昂的物理模型,就能观测风阻系数的变化,从而确定最优设计方案。Model S Plaid 的 “水滴形” 车尾便是 CFD 迭代 2000 次的成果;小米 SU7 亦借助仿真技术,将风阻降低至百万级超跑水平。
COMSOL官网博客介绍了一款跑车侧门和后视镜风载荷模拟的仿真案例,如下图所示:
空气域中的网格,汽车周围的网格被放大。在汽车创建边界层网格。下图显示了汽车尾部的空气流动。
以 180 km/h 速度行驶的汽车尾部的流场扰动会到达汽车尾部很远的地方,因此需要设置很长的空气区域。后视镜周围、车门上半部和侧窗区域受到流动的影响相对最大。下图显示了来自前方和后方的气流,并放大了侧门周围的区域。该模型计算出这辆轿车的阻力系数为 0.19,这个值相对较低,但符合实际情况。汽车周围的流场和侧门附近的情况见下图。
汽车风阻系数这玩意儿,背后藏着汽车设计和空气动力学之间超复杂又超精妙的联动!从车身线条的每一处细节,到流体力学 CFD 仿真技术的酷炫应用,再到新能源车对风阻系数的疯狂 “内卷”,都能看出人类在提升汽车性能的路上有多拼。科技一路狂飙,未来汽车风阻系数肯定还能接着降,性能也会迎来新一波 “大杀四方”。下次跑高速的时候,别忘了关注一下风阻系数这位隐藏的 “大神”,感受它给你出行带来的高效和舒适~
参考来源:
1.Comsol官方博客:模拟跑车侧门和后视镜上的风载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