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力神4695大圆柱电池解析

22小时前浏览19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直径为46 mm、高度为95 mm的新型4695大型圆柱电池采用具有高初始库仑效率高镍Li(Ni0.92Co0.04Mn0.04)O2(NCM)正极材料与石墨/硅复合负极体系,隔膜为聚乙烯(PE)基膜,双面涂陶瓷(Al2O3)电解液锂盐为六氟磷酸锂(LiPF6),溶剂为碳酸亚乙酯和碳酸甲乙酯的混合物(EC/EMC,体积比:3:7)。

该电池结构图如图1所示,在2.5~4.25 V工作电压区间内表现出优异性能:标称容量达33 Ah(工作电压约3.6 V),质量能量密度达280 Wh/kg。电池在3C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不会出现析锂,可实现18分钟以内的快速充电,经1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超过87%

图1  力神4695电池结构示意图、充放电曲线与循环性能

4695电池基础电化学性能如图2所示,图2a和b是电池的标准充放电容量和能量密度曲线。在2.5-4.25V电压范围内,在0.33C标准充放电倍率下,可实现≥3.50V的高压平台、≥ 33 Ah的高比容量、≥280 Wh/kg的高能量密度。    

图2c是在0.5C充电/1C放电倍率下,分别在0%-100%SOC和5%-97%SOC下测试电池的长寿命循环性能。 结果发现,电池在全SOC范围内12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保持在80%以上,而在5%-97%SOC范围内循环寿命超过1400次,具有相同的80%容量保持率。

在3N3F快速充电条件下(3N:0.5C/1C正常充/放电3次; 3F:3X C快速充/1C放电,X = 3、4、5),电池1200次快充循环后容量保持率87%以上,如图2d所示。

图2  力神4695电池循环曲线               

图3  三电极4695电池组装过程

 组装如图3c和d所示的三电极4695电池,探索不同SOC或充电/放电倍率下的析锂电位边界。在25°C和1C倍率的充电过程中,记录到的最小负极电位为0 mV,80%SOC下的负极电位为5 mV(图4a)。为了避免在10- 80%SOC范围内的快速充电循环期间出现析锂,选择负极电位≥10 mV作为标准不析锂判定电位。根据该准则,评估了10%-80%SOC下最大的不析锂电流为5C(图4b中的黑线)和3C-7步快充策略的电流边界(图4b中的红线)。  

图4  不同充电制度下的负极电位

如图3a和b所示,采用热电偶传感器监测4695大型圆柱电池内部各个位置的温度,包卷芯表面、3-5圈卷芯中的1/3和2/3高度位置,以及正负极集流盘。检测的温度如图5和表S所示。在25 °C和35 °C的环境试验温度下,在10- 80%SOC充电过程中,卷芯内部3-5圈处的温度高于其他位置,模拟结果与试验一致。由图5d可知,25°C下的容量保持率始终高于35°C,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差距不断扩大。在1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25°C下保持86.9%。而在35 °C下时,800次循环后发生显著的容量衰减(与25 °C相比降低8.2%)。由在25和35°C下相应循环的DCIR可知,随着循环的进行,在35 °C下的循环DCIR值超过在25 °C下测量值。

           

    

图5  4695电池快充温度演变          

不同注液系数(1.35、1.45和1.55 g/Ah)对4695大型圆柱电池的快充性能也有影响。图6比较了三种不同电解液量在25°C下的18分钟快速充电的性能。结果表明,较低的电解液注入量(1.35g/Ah)导致显著的容量保持率下降,34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骤降至85.6%。最高的电解液注入量(1.55 g/Ah)比1.45 g/Ah的注入量电池相比,容量保持率稍差。过量的电解液导致电池内的副反应增加和明显的极化。因此,1.45 g/Ah电解液注入量的电池具有最佳的快速充电稳定性,在经受1200次循环后保持80%以上的容量。          

三种电解液量的测试电池在10%-80%SOC下的充电和放电DCIR如图6所示,对于具有低(1.35 g/Ah)和中等(1.45 g/Ah)电解液量的电池,在10%-80%SOC下的DCIR非常相似,而具有高注入系数(1.55 g/Ah)的电池表现出明显更低的充电和放电DCIR值。                

图6  电解液量对电池快充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Shu Hong, Dongwei Ma, Weijia Zeng, Jintao Shi, Yingbo Liu, Liping Yang, Yaqi Fan, Yulu Liu, Chenglin Yang, Bo Hong,Optimization of fast-charging strategy for LISHEN 4695 cylindrical lithium-ion batteri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Volume 629,2025,236013


公众 号持续更新和分享锂电技术知识与资讯,终于获得了留言功能,前往屏幕最下方即可写下留言,期待与大家更多地留言互动交流,感谢朋友们继续支持与关注。


来源:锂想生活
化学UM材料储能试验FAS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4-06
最近编辑:22小时前
堃博士
博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29粉丝 153文章 38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全固态电池判定及试验方法

1. 固态电池热潮下的“真假全固态”之争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固态电池研发热潮,宁德时代、比亚迪、丰田等头部企业纷纷发布技术路线图。但市场上宣称的“固态电池”鱼龙混杂,许多产品实为半固态电池(即混合固液电池),仍含有部分液态电解质。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全固态电池:正负极间仅通过固体电解质传递离子,完全不含液态物质。半固态电池:同时依赖固体和液态电解质实现离子传导,电解液含量通常在5%-10%。部分厂商通过模糊概念进行营销,导致消费者对“全固态”认知混乱。例如,某些采用凝胶电解质或少量电解液浸润的电池,虽提升了安全性,但本质上仍属于过渡技术。2. 苗圩重磅发声:全固态≠液态电池的简单升级原工信部部长苗圩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明确指出:“需要澄清的事实是,半固态电池仍然属于液态电池的范畴,不能与固态电池混为一谈。绝不是液态电池随着电解液液体的减少就可以发展成为固态电池,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固态电池使用的是完全固态的电解质,没有液态成分,离子传导主要通过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通道或晶格缺陷等方式进行。由于采用完全固态的电解质,其生产工艺与传统电池有较大差异,需要开发新的制备工艺和设备,如固态电解质的成型、电极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制备等,生产工艺难度较大,目前还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量产成本较高,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突破。3. 标准解读:如何判定“真·全固态”?《全固态电池判定及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判定标准和测试方法。全固态电池的判定及试验方法如下:(1) 全固态电池判定电池单体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失重率试验,若失重率不高于1%,则可判定为全固态电池。(2)试验条件环境条件:试验环境温度25°C±2°C,相对湿度不高于0.035%。测量仪器、仪表准确度:质量测量装置精度为0.01g。测试过程误差:电压±1%,电流±1%,温度±1°C,真空度±0.01Pa。(3)失重率试验方法预处理:电池单体需要先进行预处理循环,并将电池完全放电。步骤包括:以制造商规定且不小于1I的电流恒流充电至制造商技术条件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后转恒压充电,充电电流降至0.05I停止充电,充电后搁置1小时,然后以同样电流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重复此过程三次,确保电池处于激活和稳定状态。烘干测试:将电池破开后暴露时间不长于5分钟,记录电池的初始质量,将电池放入温度为120°C的真空干燥箱内,试验时间为6小时±10分钟,试验结束后,将电池冷却至50°C以下并记录末态质量。(4)数据处理计算电池失重率η的公式如下:η=(M0−M1)/M0×100%其中,M0为实验对象初始质量,M1为实验对象末态质量。附标准全文: 来源:锂想生活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