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射频微波领域,女生也是半边天!

1月前浏览1315
在射频微波领域,很多人都觉得不适合女生,但其实在我们这个领域也有非常非常多优秀的女生。近日,航天25所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研发团队获评"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据悉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研发团队共13人,其中女性科技工作者占比近七成,她们从零起步,研制出我国首部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在2011年应用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填补了我国该技术领域空白。后续提出了多项技术创新,实现测量通信一体化设计。
在2020年与2024年,她们分别圆满完成了嫦娥五号、六号交会对接任务。在我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她们完美实现了十八战十八捷,助力中国空间站与中国航天事业建设。
我们今天一起来整理一下射频微波领域的女性科学家!
  1. 陈晨

    • 所属机构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研究方向

      :微波光子学、光载无线通信、电磁信号处理  
    • 主要成就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提出基于光频梳的宽带微波信号产生技术,应用于 5G 与 6G 通信。  
  2. 陈娟

    • 所属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研究方向

      :电磁场数值计算、超材料天线、电磁吸波与隐身、探地雷达  
    • 主要成就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24 年获中国核学会女科学家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3. 陈春红

    • 所属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  
    • 研究方向

      :射频电路设计、天线技术、微波毫米波近程探测  
    • 主要成就

      :主持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引信和精确制导武器领域。  
  4. 车文荃

    • 所属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 研究方向

      :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天线理论与技术  
    • 主要成就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 高级会员,发表论文 300 余篇。  
  5. 高志英

    • 所属机构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研究方向

      :微波遥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SAR)、电磁散射特性  
    • 主要成就

      :主持国家高分专项 SAR 系统研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  
  6. 黄玉兰

    • 所属机构

      :西安邮电大学  
    • 研究方向

      :电磁场、微波技术、射频识别(RFID)、物联网  
    • 主要成就

      :出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著作 10 余部,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  
  7. 李慧

    • 所属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  
    • 研究方向

      :5G 毫米波通信天线  
    • 主要成就

      :教育部 “长江学者”,研究成果应用于 5G 通信系统。  
  8. 李梅

    • 所属机构

      :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研究方向

      :平面天线设计、毫米波通信、智能传感  
    • 主要成就

      :入选 2024 年 IEEE TAP 国际妇女节专题亮点报道,研发宽带倾斜波束微带天线。  
  9. 李巍

    • 所属机构

      :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  
    • 研究方向

      :射频 / 微波电路与系统设计、射频集成电路  
    • 主要成就

      :参与 “七五”“八五” 国防预研项目,研究聚焦软件无线电与 UWB 技术。  
  10. 李秀萍

    • 所属机构

      :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 研究方向

      :微波集成电路设计、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技术  
    • 主要成就

      :国家 “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研发毫米波雷达芯片与 5G 通信天线。  
  11. 刘宏梅

    • 所属机构

      :大连海事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系  
    • 研究方向

      :射频通信理论与技术,船载导航终端  
    • 主要成就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如船载卫星导航天线设计、微波耦合器优化等,涉及天线理论与应用的前沿技术。  
  12. 刘英

    • 所属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  
    • 研究方向

      :智能天线设计、天线散射理论、电磁兼容  
    • 主要成就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提出天线辐射与散射协同优化理论。  
  13. 刘丽华

    •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研究方向

      :航空电磁探测、超宽带雷达技术、电磁脉冲发射  
    • 主要成就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发无人机航空瞬变电磁探测系统。  
  14. 刘璟怡

    •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研究方向

      :空间电磁技术、深空探测通信  
    • 主要成就

      :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在高速数据传输协议领域有贡献。  
  15. 栾秀珍

    • 所属机构

      :大连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研究方向

      :射频 / 微波 / 毫米波通信理论与技术、微波电路设计  
    • 主要成就

      :出版《微波技术与微波器件》教材,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  
  16. 牟娇

    •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研究方向

      :小卫星星地测运控、高速数据采集与传输  
    • 主要成就

      :设计中低轨小卫星综合基带处理系统。  
  17. 仇晓兰

    •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研究方向

      :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微波遥感  
    • 主要成就

      :提出 “微波视觉” 理论框架,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18. 盛敏

    • 所属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SN 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方向

      :毫米波通信、电磁频谱管理  
    • 主要成就

      :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 孙红梅

    • 所属机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  
    • 研究方向

      :卫星通信天线、微波器件、相控阵技术  
    • 主要成就

      :主持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天线系统设计,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 谭萍

    • 所属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研究方向

      :射频与微波技术、太赫兹通信  
    • 主要成就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微波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21. 王敏

    • 所属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  
    • 研究方向

      :计算电磁学、微波毫米波电路  
    • 主要成就

      :开发基于 FDTD 的大规模并行电磁仿真软件。  
  22. 王静

    •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研究方向

      :空间频谱感知、电磁干扰分析与规避  
    • 主要成就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卫星网络干扰规避领域有贡献。  
  23. 韦钰

    • 所属机构

      :东南大学  
    • 研究方向

      :微波电子学、生物电子学、分子电子学  
    • 主要成就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建立中国首个分子生物电子学实验室。  
  24. 肖仁珍

    • 所属机构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研究方向

      :高功率微波  
    • 主要成就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参与多项国防科研项目。  
  25. 徐利梅

    • 所属机构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方向

      :微波毫米波技术、太赫兹技术  
    • 主要成就

      :研发毫米波集成前端芯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6. 闫丽萍

    • 所属机构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 研究方向

      :电磁兼容建模与分析、生物医学工程  
    • 主要成就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出版《射频通信电路》著作。  
  27. 杨利

    •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 研究方向

      :光波导技术、电磁传感器设计  
    • 主要成就

      :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从事光电子与微波技术交叉研究。  
  28. 姚秀娟

    •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研究方向

      :空间频谱感知技术、卫星通信  
    • 主要成就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 SCI/EI 论文 40 余篇。  
  29. 张颖

    • 所属机构

      :辽宁大学信息学院  
    • 研究方向

      :微波毫米波理论、天线设计  
    • 主要成就

      :主讲《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研究领域涉及 5G 毫米波通信天线。  
  30. 周雪

    • 所属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研究方向

      :天线设计、电磁超材料  
    • 主要成就

      :设计可重构超材料天线,应用于低轨卫星通信系统。  
  31. 周云燕

    •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研究方向

      :三维集成封装技术、Chiplet 设计  
    • 主要成就

      :研发高性能射频封装结构,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1. 曹小丽

    • 所属机构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  
    • 研究方向

      :超声介入治疗、微波消融技术  
    • 主要成就

      :主任医师,擅长实体肿瘤微波消融治疗,获山东省医学科技二等奖。  
  2. 李彦霏

    • 所属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通信工程系  
    • 研究方向

      :天线设计、太赫兹与毫米波技术  
    • 主要成就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研究成果涉及 WLAN 多极化天线。  
  3. 智佳

    •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研究方向

      :空间协议标准化、卫星数管仿真  
    • 主要成就

      :设计通用型总线协议仿真平台,推动空间信息传输技术标准化。  

       
  4. 郭建英

    • 所属机构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 研究方向

      :电磁场数值计算、超材料天线  
    • 主要成就

      :河南省教学名师,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  
  5. 朱敏

    • 所属机构

      :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 研究方向

      :超材料结构设计、计算电磁学  
    • 主要成就

      :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表多篇 SCI 论文。  

信息来源:文章信息整理自公开网络,如有错误和不足,请联系更改或删除!


版权声明射频学堂原创或者转载的内容,其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射频学堂仅用于知识分享。如需转载或者引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射频学堂转述网络文章,皆著名来源和作者,不可溯源文章除外,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来源:射频学堂
射频微波电路隐身电磁兼容光学通用航空航天电子芯片理论材料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3-14
最近编辑:1月前
射频学堂
硕士 学射频,就来射频学堂。
获赞 153粉丝 338文章 101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星河通信和星辰通信,谁更厉害?

上周尊界S800的发布会上,有一项和射频密切相关的核心技术——星河通信——自主智能车载通信,天地联网。先看看有多牛x!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星河通信的主要功能就是一个卫星通信,算“星”,一个移动基站通信,算“河”? 这个应该算“陆”吧。华为星通的主要特点是,超广角卫星通信,连星速度提升50%,通话建立时长缩短20%,通信活动区域是车周围30米之内。这些数据是和其他车载卫星通信比。而河通的主要特点是双网双待,智能选网,信号强度增加2.8倍,范围扩大2.8倍,流畅度提高25%。这些数据没有给出参考。这样来看,星通和河通都是在已有技术上的升级优化,国内可以进行卫星通信的主要是北斗导航卫星和中国电信负责运营的天通卫星通信系统。射频学堂之前解读过华为Mate60 Pro 的手机卫星通信技术,今年论文和相关专利说明,这个卫星通信还是采用的圆极化天线方案,只是具体怎么设计的?如何达到卫星通信所需要的增益的?这个还没看到。个人觉得在车上集成卫星通信天线的难度要比手机上简单一些,毕竟空间大了,而且功耗也不是大问题了。实在不行,车上挂一个星链通信终端。河通对于华为来说,更是小菜了,本身就是无线起家的,多加张卡甚至可以做三网三待,毕竟双网双待自由切换的网络功能,理想早就用在车上了。(在理想官网上找了半天才找到这个说明,而且还是小字,太不会宣传了!)第二个通信名词是昨天小米双U发布会才学到的,叫“星辰通信”。星,我能理解,辰到底是啥?我们先看星通。依然是天通和北斗双卫星通信,这个也是目前国内建成的支持民用通信的唯二的两套卫星通信系统。当然,小米星辰通信系统也包括地通,通过小米澎湃T1/T1S系列信号增强芯片,高性能天线组和AI优化信号,可以提升移动通信的质量。还有一项就是无网通信。引用鲁迅的一句名言:通信本来没有网,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网。在早期的无线通信中,是没有蜂窝网这个概念的。初期的无线通信,就是有钱人通过无线设备连接到中继站,然后中继站转给需要通信的有钱人,就如同早期的有线通信一样,但是人多了,这个中继站就承受不住了,而且相互干扰也很大,所以在1947 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道格拉斯・H・瑞(Douglas H. Ring)和 W・雷・杨(W. Rae Young)提出了蜂窝通信的概念。他们创造性地将一个大的服务区域划分为多个较小的、相互邻接的六边形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负责与该小区内的移动设备进行通信。无线通信也就真的成了网。直到今天的5G,我们都在用这个蜂窝网进行通信。如果说蜂窝网是有网通信的话,那么北斗通信也是一张网,一张有45颗卫星组成的卫星通信网。天通卫星则是由天通一号,二号和三号,三颗卫星组成的卫星通信网。无论是天通还是北斗,通信距离都是非常非常远的,所以无网通信可能就是剩下的七公里通信。资料显示,小米手机的无网通信采用的是蓝牙通信方式。但是蓝牙的通信距离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只有十多米远,比如我们常用的蓝牙耳机,当距离手机稍微远一点的时候,信号就开始变差了,甚至连接不上。从第一代蓝牙一直到第四代蓝牙,其有效通信距离一直只有几十米,蓝牙5.0 的有效通信距离提升到了240米,最新的蓝牙6.0 通信距离是450米。这样来看,对于通用蓝牙技术,即使是最新的蓝牙6.0,其通信距离也远远小于7公里。这就比较奇怪了,要知道小米刚推出无网通信的时候,其通信距离也才3公里。在小米Ultra的发布会上,提到了三项重要技术:超强芯片组和,高新能天线组以及AI优化信号增强。超强芯片组合是指小米澎湃T1/T1S系列信号增强芯片,实现复合场景的多天线融合,大幅增强通信体验。高性能天线组是指采用采用 6中高频、4低频天线组,通过超大天线面积和超强接收能力,带来更为稳定流畅体验。以上两个都是射频信号的优化,通过功率和天线增益上实现通信距离的提升。AI优化信号增强,AI 全链路感知预测引擎,提前进行网络资源调度,大幅降低电梯、地库、地铁、高铁、远郊场景视频卡顿。这个AI就是软件层面的优化了。小米无网通信采用Long Range 蓝牙技术,通过对物理层编码进行优化,扩大了信号覆盖范围。常规蓝牙传输距离一般仅 100 米左右,而通过优化后,小米 15 Ultra 可将蓝牙传输距离提升至 1.5 公里。然后再通过小米手机Mesh组网技术,手机可自动检索 500 米范围内的其他小米设备,通过智能路由算法建立最佳传输路径,让信号能够进行多跳传输,从而将通信距离拓展至最远 7 公里。小米通过开发了自研的私有协议,针对无网通信的需求进行了定制化设计,能够更好地适配硬件和通信技术,提高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保障 7 公里无网通信的实现。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通过周围的小米手机作为中继,那如果周边没有小米手机呢?那不是还有天上的卫星吗!这样说来,星辰通信的天上通信功能和星河通信是一样的;陆上通信,从功能角度来说,比星河还多一个无网通信的功能。不过,抛开老祖宗造的山海经的话,也就是卫星通信,蜂窝移动通信和蓝牙通信罢了。信息来源:尊界发布会和小米15ultra发布会以及公开网络。版权声明:射频学堂原创或者转载的内容,其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射频学堂仅用于知识分享。如需转载或者引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射频学堂转述网络文章,皆著名来源和作者,不可溯源文章除外,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来源:射频学堂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