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揭秘锂电池电解液配方及产气来源!

1月前浏览415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3月03日 星期一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核心,其性能与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解液的配方与特性。电解液作为锂离子在电池正负极之间迁移的介质,不仅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还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安全性和热稳定性。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配方设计原则、关键成分及其产气来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锂电池电解液主要成分和用量计算方法
图片        

一、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基本配方          

         

1.1 溶剂体系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溶剂体系通常由多种有机溶剂混合而成,以达到优化物理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的目的。常见的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和碳酸甲乙酯(EMC)等。这些溶剂的选择和配比需综合考虑其介电常数、粘度、熔点、沸点以及对电极材料的兼容性等因素。    
例如,EC因其高介电常数和良好的成膜性能,常被用作主要溶剂之一;而DMC和DEC则因其低粘度和良好的溶解性,常用于提高电解液的导电性和低温性能。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EC与DMC、DEC等溶剂的混合物,如EC+DMC、EC+DMC+DEC等,以实现综合性能的最优化。    

1.2 溶质(锂盐)

溶质是电解液中提供锂离子的关键成分,其种类和浓度对电解液的电导率、电化学窗口以及电池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六氟磷酸锂(LiPF6)因其高离子电导率和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成为商用锂离子电池中最常用的锂盐。然而,LiPF6也存在热稳定性差、易水解生成HF等缺点,因此研究人员正不断探索新型锂盐以替代或改善其性能。    
新型锂盐如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四氟硼酸锂(LiBF4)等因其各自独特的性能优势而受到关注。例如,LiFSI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更低的粘度,有望提高电解液的导电性和低温性能;而LiBF4则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和更好的对锂稳定性,适用于高电压电池体系。    

1.3 添加剂

添加剂是电解液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成分,它们通过改善电解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来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常见的添加剂包括成膜添加剂、高低温添加剂、过充保护添加剂、阻燃添加剂等。这些添加剂的选择和用量需根据电池的具体需求进行精确控制。    
例如,成膜添加剂如碳酸亚乙烯酯(VC)可以在负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SEI膜,有效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和锂枝晶的生长;而阻燃添加剂则可以在电池过热或短路时迅速分解并吸收热量,从而防止电池燃烧或爆炸。    
图片        

二、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产气来源          

         

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电解液的氧化还原分解

随着电池充放电循环的进行,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和锂盐会在正负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产生气体。这些气体主要包括CO2、H2、CO等。例如,EC在正极表面可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和H2O;而DMC等低粘度溶剂则可能在负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生成H2和烃类气体。    

2.2 正极材料的分解与副反应

正极材料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可能残留一些杂质或缺陷,这些杂质或缺陷在电池使用过程中会分解并产生气体。此外,正极材料在高度脱锂状态下还可能发生晶格变化并释放活性氧,进一步氧化电解液并产生气体。    

2.3 SEI膜的分解与重构

SEI膜是电池负极表面形成的一层保护膜,它可以有效阻止电解液与负极的直接接触并抑制锂枝晶的生长。然而,SEI膜在高温或高电压条件下可能发生分解并产生气体。同时,随着电池充放电循环的进行,SEI膜还会不断重构并产生新的气体。    

2.4 水分与杂质的副反应

电解液和电池组件中残留的水分和杂质会与电解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发生副反应并产生气体。这些气体不仅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还会加速电池的衰老和失效。    
图片        

三、结论与展望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配方设计和产气来源分析是电池研究和开发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电解液的溶剂体系、溶质种类和添加剂配方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同时,深入研究电解液的产气来源和机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气体的产生并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型电解液材料和配方以满足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电解液产气机制的研究以制定更加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图片        

四、未来研究方向          

         

4.1 新型锂盐的开发

尽管LiPF6在当前锂离子电池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方面的不足促使研究人员寻找替代品。新型锂盐如LiFSI、LiTFSI(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等因其更高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而备受关注。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提高这些新型锂盐的纯度、降低成本,并探索其在不同电池体系中的应用潜力。    

4.2 固态电解质的研发

固态电解质作为传统液态电解液的潜在替代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宽的电化学窗口和更长的循环寿命。然而,固态电解质目前仍面临离子电导率低、界面电阻大等挑战。未来研究应致力于开发高离子电导率、低界面电阻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并探索其与正负极材料的兼容性问题。    

4.3 电解液添加剂的创新

添加剂在电解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显著改善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未来研究应继续探索新型添加剂的设计和合成,如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添加剂、能够抑制锂枝晶生长的添加剂等。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以优化添加剂的用量和配比。    

4.4 电解液产气机制的深入研究

为了有效控制锂离子电池的产气问题,需要对其产气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这包括分析不同充放电条件下电解液的分解路径、正极材料的相变过程以及SEI膜的形成与分解机制等。通过结合实验研究和理论模拟,可以揭示产气过程的本质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5 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化

除了电解液本身的改进外,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化也是减少电池产气、提高电池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电池异常情况,避免电池过热、过充或过放等问题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利用智能算法对电池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图片        

五、结语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核心,其性能和安全性的提升离不开电解液配方和产气机制的深入研究。通过不断优化电解液的溶剂体系、溶质种类和添加剂配方,以及探索新型电解液材料和固态电解质等前沿技术,我们可以为锂离子电池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加强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化和智能化水平也是提高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途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锂离子电池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燃烧化学汽车新能源理论爆炸材料储能控制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3-12
最近编辑:1月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4粉丝 193文章 231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锂电池制造工艺介绍:Hi-pot检测基础!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一、原理 (high potential test electrical safety stress test)测试。Hipot测试,狭义来说是介质耐压测试,是在相互绝缘的部位或某个独立部位与地层之间施加并持续一段时间的电压,目的是证明材料能在额定电压或由于开关、电弧等类似现象而引起的瞬间过电压情况下能安全地工作。广义来说可以分为绝缘电阻测试和电离强度测试Hi-pot测试其实是简单的欧姆定律,首先对电芯阴阳极通直流电流,此时的电芯相当于一个电容器,进行充电时间非常短,当电压平衡后,自身形成一个闭环电路,通过仪器测试电路的泄漏电流来计算绝缘电阻来评估电芯是否OK 二、目的及意义 Hi-pot测试的目的在于检出电芯内部存在或潜在的短路风险,这些潜在的短路风险主要来自于Particle引入,隔膜破损,金属毛刺等。卷芯热压后,通过在正负极两端施加一定的直流电压(一般在100V-250V),高电压下产生的漏电流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如果漏电流值小于设定值,判定通过测试,反之则报NG。为了最大限度的在制造层级筛选出可能存在内短路的电芯,在实际的动力电芯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不止一次的Hi-pot测试。 三、过程关键控制点 正负极通过隔膜分割绝缘,如果电芯内部存在粉尘、颗粒、毛刺、隔膜缺陷等“薄弱环节”时,这些位置的正负极片接触阻抗较小,在较高的电压下,容易产生电弧,造成隔膜被击穿。 Hi-pot参数设置与隔膜厚度有较大关联,否则可能造成过杀或误判,通常要求电压≥250V,电阻≥100MΩ(注意设置的电压不可超过隔膜耐压值,具体参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不是绝对的) 关键输入参数KPIV: 测试电压 关键输出参数KPOV Hipot值 四、常见问题 五、发展趋势 检测精度,检测可靠性,检测效率提升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