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PA启动的“量子基准测试计划”(QBI),有着极为明确且宏大的目标——力求在2033年前验证量子计算机能否成功突破“实用规模”这一关键门槛。这里的“实用规模”意味着量子计算机的计算价值能够超越其运行成本,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重大跨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用化量子霸权”。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QBI包含了两大核心项目,它们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其中,“未充分探索系统”(US2QC)项目专注于验证那些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应用的量子计算方案的可行性。在量子计算领域,主流技术路线备受关注和投入,但一些非主流量子计算方案可能蕴含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US2QC项目就是要挖掘这些潜在价值,探索新的技术方向。
另一个项目“量子基准测试”则着重开发全新的评估标准。通过这些标准,能够更精准地量化量子计算机在诸多关键领域的实际潜力,如化学模拟、药物研发、供应链优化等。这些领域对计算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传统计算机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面临着巨大挑战,而量子计算机凭借其独特的计算原理,有望带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DARPA量子项目负责人JoeAltepeter博士指出:“我们组建了专业团队,对两家公司的技术进行了全球最严苛的审查。接下来,我们将全方位测试原型机的性能,验证它们是否具备颠覆性的计算能力,从而推动量子计算迈向实用化的新高度。”这表明DARPA对此次验证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也凸显了这一计划对于量子计算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微软与PsiQuantum分别代表了量子计算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两大技术流派,它们在技术路线上有着显著差异,各有优势与挑战。
微软采用基于超导材料的紧凑型拓扑量子比特架构。这种架构的突出特点是主打高容错性,在量子计算过程中,量子比特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出现错误,高容错性就显得尤为关键。微软通过创新的模块化设计理念,计划逐步扩展量子比特的数量和规模,以此实现量子计算机达到实用规模的目标。在扩展过程中,每个模块可以独立进行优化和验证,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为实现大规模量子计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PsiQuantum则另辟蹊径,利用光子作为信息载体,构建晶格状的光量子芯片。光子具有天然抗干扰的特性,这使得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外界环境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且,PsiQuantum的技术优势还在于可借助现有的硅基半导体工艺进行规模化生产。硅基半导体工艺在现代半导体产业中已经非常成熟,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和成本优势。这意味着PsiQuantum的技术在未来实现商业化和大规模应用时,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方面可能具有较大潜力。
DARPA专门组建了一支由50位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对两家公司的技术路线、容错方案、研发规划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深度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微软和PsiQuantum的技术均展现出了突破传统预测的潜力,有望为量子计算领域带来新的突破。然而,它们也各自面临着不同的技术瓶颈。微软需要着力解决超导系统的低温控制难题,超导材料通常需要在极低的温度下才能保持其超导特性,维持这样的低温环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复杂的制冷设备,这不仅增加了运行成本,还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挑战。而PsiQuantum则需要进一步优化光子量子比特的操控效率,尽管光子具有抗干扰优势,但在精确控制光子的状态和相互作用方面,仍然存在技术难点,操控效率的提升对于提高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性能至关重要。
DARPA明确强调,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复杂性可能超越经典超算,要实现实用化,需要满足三大核心条件。
首先是硬件可行性。这要求所有组件必须达到严格的设计规格,并且能够实现系统级的高效集成。量子计算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由众多不同功能的组件组成,每个组件的性能和质量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例如,量子比特作为量子计算机的核心组件,其稳定性、相干时间等参数必须满足特定的要求;同时,连接各个组件的线路、控制单元等也需要与量子比特完美配合,实现系统的整体稳定运行。
其次是成本效益比。实用化的量子计算机,其计算能力必须显著高于运行和维护成本。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和运行成本高昂,包括硬件设备的制造、维护,以及运行过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等。只有当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能够带来足够的价值,例如在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优化工业生产流程等方面展现出远超成本的优势,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最后是应用价值。量子计算机需要在特定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性,如新材料发现、加密破解等领域。在新材料发现方面,量子计算机能够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模拟分子和材料的量子特性,加速新型材料的研发进程;在加密破解领域,量子计算机的超强计算能力对传统加密算法构成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促使人们开发新的量子安全通信网络。
目前,微软和PsiQuantum两家公司的原型机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真正的实用化还有一段距离。为了推动它们迈向实用化,DARPA制定了一套严谨的验证流程。
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硬件测试。这一环节将对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指标进行严格评估,如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它决定了量子比特在计算过程中能够保持其量子状态的时间长短,稳定性越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就越有保障;纠错能力也是关键指标之一,由于量子比特容易受到干扰而产生错误,强大的纠错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确保计算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是协同设计优化。DARPA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如国防安全、气候模拟等,对量子计算机的系统架构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在国防安全领域,量子计算机可用于密码破解和加密通信,需要根据国防安全的特殊需求,优化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安全性;在气候模拟方面,需要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和复杂的模型计算,这就要求量子计算机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并行计算能力,通过协同设计优化,使量子计算机更好地满足这些实际应用的需求。
如果微软或PsiQuantum能够顺利通过DARPA的验证,这将成为量子计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量子计算从“科学实验”真正迈向“工业工具”的新时代。DARPA预计,在2030年代初期,有望迎来首个实用化量子计算机,这一成果将率先在多个关键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在国家安全领域,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将对传统加密算法构成挑战。现有的许多加密算法是基于数学难题的复杂性,而量子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破解这些加密算法。同时,这也促使人们开发新型的量子安全通信网络,利用量子力学的特性实现更加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医药研发领域也将因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应用而发生重大变革。蛋白质折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对理解生命活动和开发药物至关重要,但传统计算机在模拟蛋白质折叠时面临巨大挑战。量子计算机凭借其独特的计算能力,能够精准模拟蛋白质折叠过程,加速抗癌药物等新型药物的开发进程,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新的希望。
在能源革命方面,实用化量子计算机可以优化电池催化剂结构。通过模拟催化剂的量子特性,找到更高效的催化剂材料和结构,提高电池的性能和能量转换效率,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突破,助力实现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专家们也清醒地指出,量子计算在迈向实用化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工程化挑战。即便技术上证明可行,在后续的量产过程中,如何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一个难题;维护方面,量子计算机的复杂系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进行维护,这将增加运营成本;商业化成本的控制也是关键,只有将成本降低到合理水平,量子计算机才能在市场上广泛应用。
DARPA此次对微软和PsiQuantum的选择,不仅仅是两家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更是一场上升到国家级层面的量子战略竞赛。无论是微软的超导路线,还是PsiQuantum的光子路线,它们都承载着推动量子计算发展的重要使命。最终的胜出者极有可能重新定义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科技版图,开启一个全新的量子计算时代。而2033年,作为DARPA设定的关键时间节点,或许将成为量子计算改写人类历史的起点,引领人类进入一个计算能力远超想象的新纪元。
(本文内容基于DARPA公开资料,客观呈现技术进展,不构成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公 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 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 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 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