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DARPA官宣量子计算新突破!微软、PsiQuantum巅峰对决,2033年谁主沉浮?

3小时前浏览3

2025年2月6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其官网发布重要公告,标志着“量子基准测试计划(QBI)”步入关键阶段。经过层层筛选与激烈竞争,微软和PsiQuantum这两家科技巨头成功突围,将共同参与实用规模量子计算机的最终验证与协同设计工作。详细信息可通过DARPA官网获取。这一消息迅速在科技领域引发广泛关注,预示着量子计算领域即将迎来重大变革。  

DARPA的野心:2033年实现“实用化量子霸权”  

DARPA启动的“量子基准测试计划”(QBI),有着极为明确且宏大的目标——力求在2033年前验证量子计算机能否成功突破“实用规模”这一关键门槛。这里的“实用规模”意味着量子计算机的计算价值能够超越其运行成本,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重大跨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用化量子霸权”。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QBI包含了两大核心项目,它们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其中,“未充分探索系统”(US2QC)项目专注于验证那些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应用的量子计算方案的可行性。在量子计算领域,主流技术路线备受关注和投入,但一些非主流量子计算方案可能蕴含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US2QC项目就是要挖掘这些潜在价值,探索新的技术方向。  

另一个项目“量子基准测试”则着重开发全新的评估标准。通过这些标准,能够更精准地量化量子计算机在诸多关键领域的实际潜力,如化学模拟、药物研发、供应链优化等。这些领域对计算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传统计算机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面临着巨大挑战,而量子计算机凭借其独特的计算原理,有望带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DARPA量子项目负责人JoeAltepeter博士指出:“我们组建了专业团队,对两家公司的技术进行了全球最严苛的审查。接下来,我们将全方位测试原型机的性能,验证它们是否具备颠覆性的计算能力,从而推动量子计算迈向实用化的新高度。”这表明DARPA对此次验证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也凸显了这一计划对于量子计算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技术路线对决:超导VS光子,谁能笑到最后?  

微软与PsiQuantum分别代表了量子计算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两大技术流派,它们在技术路线上有着显著差异,各有优势与挑战。  

微软采用基于超导材料的紧凑型拓扑量子比特架构。这种架构的突出特点是主打高容错性,在量子计算过程中,量子比特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出现错误,高容错性就显得尤为关键。微软通过创新的模块化设计理念,计划逐步扩展量子比特的数量和规模,以此实现量子计算机达到实用规模的目标。在扩展过程中,每个模块可以独立进行优化和验证,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为实现大规模量子计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PsiQuantum则另辟蹊径,利用光子作为信息载体,构建晶格状的光量子芯片。光子具有天然抗干扰的特性,这使得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外界环境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且,PsiQuantum的技术优势还在于可借助现有的硅基半导体工艺进行规模化生产。硅基半导体工艺在现代半导体产业中已经非常成熟,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和成本优势。这意味着PsiQuantum的技术在未来实现商业化和大规模应用时,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方面可能具有较大潜力。  

DARPA专门组建了一支由50位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对两家公司的技术路线、容错方案、研发规划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深度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微软和PsiQuantum的技术均展现出了突破传统预测的潜力,有望为量子计算领域带来新的突破。然而,它们也各自面临着不同的技术瓶颈。微软需要着力解决超导系统的低温控制难题,超导材料通常需要在极低的温度下才能保持其超导特性,维持这样的低温环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复杂的制冷设备,这不仅增加了运行成本,还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挑战。而PsiQuantum则需要进一步优化光子量子比特的操控效率,尽管光子具有抗干扰优势,但在精确控制光子的状态和相互作用方面,仍然存在技术难点,操控效率的提升对于提高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性能至关重要。  

实用化量子计算机:距离现实还有多远?  

DARPA明确强调,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复杂性可能超越经典超算,要实现实用化,需要满足三大核心条件。  

首先是硬件可行性。这要求所有组件必须达到严格的设计规格,并且能够实现系统级的高效集成。量子计算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由众多不同功能的组件组成,每个组件的性能和质量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例如,量子比特作为量子计算机的核心组件,其稳定性、相干时间等参数必须满足特定的要求;同时,连接各个组件的线路、控制单元等也需要与量子比特完美配合,实现系统的整体稳定运行。  

其次是成本效益比。实用化的量子计算机,其计算能力必须显著高于运行和维护成本。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和运行成本高昂,包括硬件设备的制造、维护,以及运行过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等。只有当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能够带来足够的价值,例如在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优化工业生产流程等方面展现出远超成本的优势,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最后是应用价值。量子计算机需要在特定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性,如新材料发现、加密破解等领域。在新材料发现方面,量子计算机能够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模拟分子和材料的量子特性,加速新型材料的研发进程;在加密破解领域,量子计算机的超强计算能力对传统加密算法构成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促使人们开发新的量子安全通信网络。  

目前,微软和PsiQuantum两家公司的原型机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真正的实用化还有一段距离。为了推动它们迈向实用化,DARPA制定了一套严谨的验证流程。  

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硬件测试。这一环节将对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指标进行严格评估,如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它决定了量子比特在计算过程中能够保持其量子状态的时间长短,稳定性越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就越有保障;纠错能力也是关键指标之一,由于量子比特容易受到干扰而产生错误,强大的纠错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确保计算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是协同设计优化。DARPA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如国防安全、气候模拟等,对量子计算机的系统架构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在国防安全领域,量子计算机可用于密码破解和加密通信,需要根据国防安全的特殊需求,优化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安全性;在气候模拟方面,需要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和复杂的模型计算,这就要求量子计算机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并行计算能力,通过协同设计优化,使量子计算机更好地满足这些实际应用的需求。  

未来展望:量子计算的“分水岭时刻”  

如果微软或PsiQuantum能够顺利通过DARPA的验证,这将成为量子计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量子计算从“科学实验”真正迈向“工业工具”的新时代。DARPA预计,在2030年代初期,有望迎来首个实用化量子计算机,这一成果将率先在多个关键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在国家安全领域,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将对传统加密算法构成挑战。现有的许多加密算法是基于数学难题的复杂性,而量子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破解这些加密算法。同时,这也促使人们开发新型的量子安全通信网络,利用量子力学的特性实现更加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医药研发领域也将因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应用而发生重大变革。蛋白质折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对理解生命活动和开发药物至关重要,但传统计算机在模拟蛋白质折叠时面临巨大挑战。量子计算机凭借其独特的计算能力,能够精准模拟蛋白质折叠过程,加速抗癌药物等新型药物的开发进程,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新的希望。  

在能源革命方面,实用化量子计算机可以优化电池催化剂结构。通过模拟催化剂的量子特性,找到更高效的催化剂材料和结构,提高电池的性能和能量转换效率,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突破,助力实现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专家们也清醒地指出,量子计算在迈向实用化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工程化挑战。即便技术上证明可行,在后续的量产过程中,如何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一个难题;维护方面,量子计算机的复杂系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进行维护,这将增加运营成本;商业化成本的控制也是关键,只有将成本降低到合理水平,量子计算机才能在市场上广泛应用。  

结语  

DARPA此次对微软和PsiQuantum的选择,不仅仅是两家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更是一场上升到国家级层面的量子战略竞赛。无论是微软的超导路线,还是PsiQuantum的光子路线,它们都承载着推动量子计算发展的重要使命。最终的胜出者极有可能重新定义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科技版图,开启一个全新的量子计算时代。而2033年,作为DARPA设定的关键时间节点,或许将成为量子计算改写人类历史的起点,引领人类进入一个计算能力远超想象的新纪元。  

(本文内容基于DARPA公开资料,客观呈现技术进展,不构成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公 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 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 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 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来源:天驰航宇
化学半导体芯片通信UM理论材料控制气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25
最近编辑:3小时前
天驰航宇
分享雷达技术领域专业知识,追踪...
获赞 55粉丝 37文章 4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在轨加注技术:航天器的“续命仙丹”还是太空的“危险暗箭”

诺斯罗普·格鲁曼的MEV-1和MEV-2任务成功实现了商业航天器在GEO轨道的首次对接和在轨服务,就像是给太空探索领域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掀起了轩然大 波。这项技术可不简单,它一旦成熟,对未来航天器的在轨管理、寿命延长,还有太空安全环境都有着巨大影响。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 一、航天器的“续命神器”,还能省钱 在太空里,卫星的“寿命”很大程度上由推进剂决定。传统的GEO通信卫星,因为推进剂消耗的限制,寿命一般只有10-15年。燃料一旦耗尽,卫星就只能“退休”,以前的解决办法就是赶紧发射新卫星顶上,这成本可高了去了。 但MEV出现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对接卫星时,对方不用专门设计对接端口,就能享受服务。MEV能帮目标卫星控制姿态、维持轨道,让它们多“工作”5-10年,完美避开提前“下岗”的命运。这样一来,卫星运营商能推迟更换卫星的计划,节省一大笔开支,还能把手里的卫星资源利用到极致,提高运营效率。 而且,在轨服务商业化的大门也被MEV-1和MEV-2成功推开了。以后,说不定会冒出好多专门做在轨维修、燃料补给、部件更换的公司。像任务机器人飞行器(MRV)和任务延伸舱(MEP)这种超酷的概念,让卫星延寿变得像搭积木一样模块化。MEP就好比给卫星外挂的“油箱”,能提供推进力;MRV可以带着好几个MEP,给不同卫星“送补给”。未来,这种技术还会拓展到低轨(LEO)、中轨(MEO),甚至给月球和深空探测任务“加油打气”。 有了在轨加注技术,航天器就像有了“超能力”,机动能力变强了,任务灵活性也大大提高。卫星寿命延长,国家和商业航天资产的利用效率跟着提升,不用频繁发射新卫星,发射压力一下子就小了。那些掌握在轨服务技术的国家和机构,还能根据新需求,灵活调整卫星的轨道、任务和功能,让航天器的用途更多样化。 二、暗藏的太空危机 在轨加注技术虽然好处多多,但要是被心怀不轨的敌人利用,对咱们国家的航天资产来说,可就是个大 麻烦。 敌人要是掌握了类似MEV的对接技术,就能悄悄靠近咱们的高价值卫星,像侦察卫星、预警卫星和通信中继卫星这些。他们不用直接搞破坏,通过电子干扰、数据窃取或者物理控制,就能让卫星“瘫痪”。打着“服务”的幌子,偷偷干坏事,实在太可恶! MEV强大的轨道维持能力,要是用在军用航天器上,那麻烦可就大了。能自主补给燃料、调整轨道的军用卫星,能轻松躲开反卫星武器的攻击,让传统的轨道封锁战术失效。而且,这还能给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续航”,大大提升敌人的军事航天能力。 更可怕的是,敌人可能会利用这种技术发动“太空战”或者“非破坏性反卫星行动”。他们可以附着在咱们的卫星上,篡改控制指令、改变卫星姿态、干扰通信,甚至把卫星推进错误轨道,让它坠毁。这种手段特别隐蔽,事后还很难追究责任,很可能成为未来太空战的新形式。 三、咱们的应对大招 面对这些潜在威胁,咱们国家也有不少应对办法。首先就是大力发展自主在轨服务和燃料补给技术。加速研发像MEV、MRV和MEP这样的技术,让咱们的航天资产有自我维护的能力,关键时刻不依赖新发射的卫星。还可以建立“燃料补给站”,让在轨飞行器随时能补充燃料,任务执行起来更灵活。 加强太空态势感知(SSA)和预警系统也很关键。通过发展轨道监测、目标识别和碰撞预警系统,时刻盯着那些靠近咱们卫星的可疑目标。利用人工智能和传感器网络,提高对轨道异常行为的识别能力,一旦有危险,能第一时间发现。 咱们还得提升航天器的自主防御能力。在关键航天器上安装机动规避系统,遇到不速之客靠近,能赶紧躲开。研发电子对抗和干扰技术,防止敌人篡改卫星参数。另外,研究微型防御卫星,给高价值卫星“站岗放哨”,组成护卫编队,有危险就及时出手。 最后,发展在轨反制技术。研究“软杀伤”手段,像高能微波、定向激光和电子干扰,不摧毁目标,却能让它失去作用。研发机动拦截系统,专门对付敌人的在轨服务飞行器,全力守护关键卫星的安全。 四、未来可期 MEV-1和MEV-2任务让在轨服务和燃料加注技术崭露头角,它在商业、民用和军事领域都有着巨大潜力。不过,机遇背后也有挑战,这项技术可能被军事化,给太空安全带来威胁。咱们国家积极应对,发展自主技术,提升各方面能力,就是为了守护好在轨航天资产的安全。未来,咱们一起期待中国航天在这场太空“竞赛”中取得更多突破!免责声明:本公 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 众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 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 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来源:天驰航宇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