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量子传感器突破!DARPA 宣布重大进展,国防技术即将迎来革命性升级

4小时前浏览4

引言:实验室到战场的跨越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军事领域的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可能重塑未来战争的格局。2025 年 2 月 7 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发布了一则引起全球关注的重磅消息:其主导的 “鲁棒量子传感器”(RoQS)项目正式启动。这一项目致力于将量子传感器从实验室的理想环境推向复杂多变的真实战场环境,一旦成功,有望为国防平台的感知能力带来质的飞跃,赋予美军在未来战争中前所未有的战略优势。(消息来源:DARPA 新闻稿  

长期以来,国防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类因素的制约,其中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对提升国防实力至关重要。量子传感器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前沿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如何将其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战场上的实用装备,一直是各国科研人员和军事战略家关注的焦点。DARPA 此次启动 RoQS 项目,无疑为解决这一难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量子传感器的潜力与挑战  

量子传感器基于量子力学的独特原理工作,在测量磁场、重力、运动等物理量时,展现出了传统传感器难以企及的超高精度。这种 “碾压级” 性能为众多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国防领域更是备受瞩目。例如,在军事导航中,传统的导航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容易出现误差,而量子传感器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定位信息;在军事侦察方面,它可以更敏锐地探测到微小的物理变化,从而发现隐藏的目标。  

然而,这类看似完美的设备在走出实验室,进入实际应用场景时,却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首先,复杂的环境干扰是量子传感器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在真实世界中,振动、电磁噪声等干扰因素无处不在。这些干扰会对量子传感器的量子态产生影响,导致其测量精度大幅下降,性能出现断崖式下跌。例如,在战场上,战斗机、坦克等装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振动和电磁辐射,这些干扰会严重影响量子传感器的正常工作。  

其次,现有解决干扰问题的屏蔽方案存在诸多缺陷。为了减少外界干扰对量子传感器的影响,通常会采用隔离和屏蔽技术。但目前这些方案往往体积庞大、重量沉重,不仅增加了设备的成本,而且难以大规模部署。对于需要灵活机动的国防装备来说,这种笨重的屏蔽装置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最后,量子传感器与各类国防装备平台的兼容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不同的国防装备有着不同的结构、功能和工作环境,要将量子传感器有效地集成到这些装备中,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障碍。例如,量子传感器的供电需求、信号传输方式等都需要与装备平台相匹配,否则将无法实现协同工作。  

DARPA 在相关文件中直言:“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量子传感技术将永远困在实验室,无法为国防事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源:RoQS 项目说明书)这也凸显了 DARPA 启动 RoQS 项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DARPA 的破局之道:RoQS 计划  

为了攻克量子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重重难题,DARPA 微系统技术办公室(MTO)精心策划并推出了 RoQS 项目。该项目制定了一系列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核心策略,旨在实现量子传感器从实验室到战场的跨越。  

技术革新:RoQS 项目致力于开发具有 “环境免疫” 特性的量子传感器。与传统传感器不同,这类新型量子传感器将不再过度依赖传统的隔离装置来抵御外界干扰,而是从传感器的设计和架构入手,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使其自身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例如,研究人员计划利用量子态的特殊性质,设计出能够自动抵消外界干扰的传感器结构,从而确保在复杂环境下仍能保持高精度的测量性能。  

产学研协同:为了加速量子传感器技术从研发到实际应用的转化过程,RoQS 项目要求传感器开发者与国防工业平台制造商在项目早期就开展紧密合作。这种产学研协同的模式有助于各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传感器开发者能够根据国防装备平台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研发,而平台制造商则可以提前参与到传感器的设计过程中,确保研发出的传感器能够与现有国防装备实现无缝集成,大大缩短了技术转化的周期。  

严格时间表:为了确保项目的高效推进,RoQS 项目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节点:  

1.提案摘要截止:2025 年 2 月 20 日。这一阶段要求有意参与项目的组织提交简要的提案概述,阐述其在量子传感器技术研发方面的初步思路和创新点,以便 DARPA 对各方的研究方向和实力进行初步评估。  

2.完整提案提交:2025 年 3 月 31 日。在这一阶段,参与方需要提交详细的项目提案,包括具体的技术方案、研发计划、预期成果等内容,DARPA 将根据这些提案进行深入的评审和筛选,确定最终参与项目的团队。(来源:SAM.gov 项目招标书  

这些策略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 RoQS 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幕后推手:量子传感领域的 “大脑”  

RoQS 项目能够顺利启动并有序推进,离不开背后的核心人物 —— 项目负责人乔纳森・霍夫曼(Jonathan Hoffman)博士。霍夫曼博士是 DARPA 在量子传感领域的关键技术骨干,他在该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加入 DARPA 之前,霍夫曼博士曾在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ARL)担任重要职务,主导了 “低成本芯片级原子钟” 项目。这一项目旨在开发体积小、成本低且精度高的原子钟,为军事装备提供更精确的时间基准,对提升军事通信、导航和定位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下一代军用原子钟的研发工作,为美国陆军的装备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作为 RoQS 项目的负责人,霍夫曼博士带领团队肩负着重大使命。他明确表示:“让量子传感器像 GPS 一样可靠,成为未来战场的基础设施。”(来源:DARPA 人员档案)这一目标体现了他对量子传感器技术的高度期望,也为 RoQS 项目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霍夫曼博士凭借其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在项目中发挥着引领和协调的重要作用,是推动 RoQS 项目前进的核心力量。  

战略意义:重新定义战场感知  

如果 RoQS 项目能够按计划取得成功,量子传感器将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重大突破,并直接集成至战斗机、潜艇、无人系统等各类国防平台,为国防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升级,对未来战争的形态和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在导航领域,当前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例如在受到干扰或处于特殊地理环境时,定位精度会受到严重影响。而量子传感器的应用有望实现导航革命,在 GPS 拒止环境下,它能够利用自身对重力、磁场等物理量的精确测量,为装备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信息,确保军事行动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在隐身侦测方面,量子传感器的超高灵敏度使其具备了独特的优势。通过对微重力变化的精确感知,它可以发现隐藏在地下的工事或潜伏在水下的潜航器。这种能力将极大地提升国防装备的侦察能力,使军队能够更早地发现潜在威胁,掌握战场主动权。  

在电磁对抗领域,量子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复杂战场环境中的电磁频谱变化。它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敌方的干扰信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保障己方通信和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提升军队在电磁对抗中的作战能力。  

DARPA 强调:“这不是科幻,而是未来十年国防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随着各国对国防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量子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RoQS 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使美国在这一关键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为其国防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结语:一场静默的技术竞赛  

从实验室到战场,量子传感器的实用化过程不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标志着大国之间的科技博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oQS 项目的推进,不仅仅关乎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更是一场关于 “谁先掌握未来战争规则” 的激烈竞赛。在这场竞赛中,各国都在加大对量子传感器技术的研发投入,力求在这一关键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正如 DARPA 的标语所言 ——“我们正在重新定义可能。”RoQS 项目体现了 DARPA 在国防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和实力。未来,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量子传感器在国防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国防技术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变革。  

(本文综合 DARPA 官方文件及公开 信息撰写,数据截至 2025 年 2 月 16 日)

     

免责声明:本公 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 众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众 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 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来源:天驰航宇
振动隐身电子芯片通信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25
最近编辑:4小时前
天驰航宇
分享雷达技术领域专业知识,追踪...
获赞 55粉丝 37文章 4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实时追踪 | 全球防务动态 · 装备篇】2025年第1期

01 德国调查军舰遭蓄意破坏事件 2025年2月12日,德国海军一艘现役军舰在港口内发生疑似蓄意破坏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据国际防务媒体《The Defense Post》报道,当地时间2025年2月12日,德国国防部宣布已启动针对该事件的全面调查。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德国军事设施的安全漏洞,也引发了外界对北约成员国防务能力的担忧。 据报道,此次事件涉及德国海军的一艘“勃兰登堡”级护卫舰(Bremen-class frigate),该舰目前停泊在德国北部基尔港进行例行维护。初步调查显示,舰体关键部位遭到人为破坏,包括导航系统、通信设备以及部分动力装置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尽管尚未有人员伤亡报告,但损坏程度被认为足以影响军舰的作战能力。 德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并正在分析监控录像和现场证据,以确定破坏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值得注意的是,这起事件发生在高度戒备的军事基地内,令人质疑其安保措施的有效性。此外,有消息人士透露,破坏者可能利用了夜间巡逻的间隙潜入港口,但具体动机尚不明确。 截至目前,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公开宣称对此负责。然而,德国安全部门不排除外部势力参与的可能性,特别是考虑到近年来欧洲多国频繁遭遇网络攻击和实体破坏事件,这些行动往往被怀疑与某些国家的情报机构有关。 02 乌克兰自研 “类大疆” 无人机 据 Business Insider 消息,2025 年 2 月 12 日,有报道称乌克兰正在研发类似中国大疆 Mavic 系列的无人机。 中国大疆生产的 Mavic 无人机最初用于个人和商业领域,后在作战行动中广泛应用。去年,中国限制了关键无人机部件出口,包括电机、电池和飞行控制器,导致乌克兰的 Mavic 无人机供应短缺。并且,乌克兰军队使用的 Mavic 无人机损耗极高,部分部队每天损失多达 5 架。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克兰开始着手自主研发。 乌克兰数字化转型部长米哈伊洛・费多罗夫表示,三款新研发的类似中国 Mavic 的无人机已投入前线使用,且符合北约标准。乌克兰期望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完全替代 Mavic 无人机系统。 这些自研无人机具备不少亮点。它们集成了通信系统,拥有自动着陆和 “返航” 模式。与中国原版不同,据消息人士透露,乌克兰版无人机具备抗俄罗斯电子战的能力。比如,Reactive Drone 公司研发的 Shmavik 无人机,续航时长可达1 小时,航程 9.3 英里(约 14.9 公里),有效载荷达 2.2 磅(约 0.9 千克);Bravery Invest 公司研制的 Ukropter 无人机,有效载荷超4 磅,续航 60 分钟,时速可达 46 英里(约 74 公里) ,相比之下,中国最新款 Mavic 无人机速度与之相近,但有效载荷更低,续航约 46 分钟。Frontline 公司生产的 ZOOM 无人机也具备替代潜力,它集成视觉导航模块,可在无操作员输入的情况下保持飞行,能升至 200 米(约 656 英尺)高空,还有自动起降功能。 乌克兰研发类似 Mavic 的无人机,一方面是应对自身无人机供应短缺和高损耗的困境,另一方面,若这些自研无人机性能可靠,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乌克兰军队的作战能力,改变战场上的力量对比。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军事领域技术竞争的激烈性,各国都在努力寻求技术突破和自主供应能力。 原新闻地址:https://thedefensepost.com/2025/02/12/ukraine-developing-mavic-drone/ 03 印度购俄反舰导弹引关注 据 DefensePR 消息,2025 年 2 月 11 日报道,印度依据现有国防合作框架,与俄罗斯签署合同,为其潜艇舰队采购反舰巡航导弹。印度国防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 X 公布了这一消息,但未透露具体导弹型号、订单数量、采购成本及交付时间等细节。据俄罗斯塔斯社援引印度新闻媒体报道,这些导弹预计将装备印度海军的辛杜戈什级柴电潜艇,该潜艇是俄罗斯基洛级潜艇的印度国产化版本。目前外界对所购导弹型号猜测不断。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 Klub-S 导弹,它是俄罗斯革新家设计局研发的 3M-54 口径反舰导弹的潜艇发射出口型号。Klub-S 导弹已在印度辛杜戈什级潜艇上服役,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能在距海面 10 至 15 米(32 至 49 英尺)的高度飞行,打击海上和陆地目标,最大射程可达 300 公里(186 英里)。此外,金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退休海军准将塞沙德里・瓦桑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印度分社采访时表示,这批潜艇也可能装备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锆石导弹在去年 2 月被俄罗斯用于攻击乌克兰,还部署在俄罗斯 “阿尔汉格尔斯克” 号核潜艇上,其飞行速度可达 9 马赫,打击距离超 965 公里(600 英里)。印度购买俄罗斯反舰导弹,对其自身海军实力提升意义重大。这将增强印度潜艇部队的作战能力,使印度在海上战略博弈中拥有更多筹码。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印度此举可能会影响地区海上军事平衡。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先进反舰导弹的引入,将改变周边国家对印度海军威慑力的评估。对于俄罗斯而言,与印度的军贸合作不仅巩固了双方传统的军事合作关系,还为俄罗斯军工企业带来经济收益。此次交易也让国际社会看到,在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国基于自身战略需求的军事合作依然活跃,军事装备的引进与更新仍是提升国防实力的重要手段。 原新闻地址:https://thedefensepost.com/2025/02/11/india-anti-ship-missiles-russia/ 04 EA-18G 新干扰吊舱实战首秀 据twz.com网站2025年2月12日消息,美国海军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的下一代干扰吊舱AN/ALQ-249 (V) 1(NGJ-MB)已完成首次实战部署。2024年,搭载该吊舱的“咆哮者”电子战飞机随“亚伯拉罕・林肯”号航母打击群,与电攻击中队133(VAQ-133)一同前往局势动荡的红海和亚丁湾执行任务。此次部署意义重大,它是NGJ-MB 在正式完成五角大楼测试评估前的实战检验。 NGJ-MB 旨在替代服役已久、升级潜力殆尽的 AN/ALQ-99 吊舱。制造商雷神公司称其为先进电子攻击系统,具备干扰、破坏和削弱敌方通信及防空系统等能力,能在更远距离同时攻击多个目标。该吊舱采用了新的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技术和模块化开放架构设计,为提升美军电子战能力带来新突破。 尽管此次实战部署中,中队指挥官埃里克・登特和项目经理大卫・鲁特均未透露吊舱具体作战表现,但鲁特表示其性能达到或优于预期,登特也认为换装新吊舱的过程较为顺利。不过,本月发布的五角大楼作战测试与评估报告指出,NGJ-MB在2024 财年的测试中面临技术挑战,可靠性问题较为突出,前期主要是硬件问题,后期多与软件相关,但数据显示其可靠性呈改善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海军在 NGJ-MB 测试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将其投入实战,决策背后的考量尚不明确。鲁特表示这种在测试未完成时就让系统投入实际应用的情况正越来越多,未来美军需要更灵活、持续的作战测试周期。目前,已有另一个“咆哮者”中队接收了该吊舱,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6中队也计划在近期列装。 此次 NGJ-MB 的实战首秀,标志着美军电子战装备发展进入新阶段。在现代战争高度依赖电磁频谱控制权的背景下,新型干扰吊舱的应用将增强美军电子战实力,改变战场电磁对抗态势。但同时,其可靠性等问题仍需在后续使用和改进中不断完善,以更好地满足作战需求。 原新闻地址:https://www.twz.com/air/navy-growlers-next-generation-jamming-pod-went-to-war-on-its-first-cruise05 伊朗军演展示升级防空系统 据 DefensePR 消息,2025年2月12日有报道称,伊朗在中部伊斯法罕省举行的“Eqtedar”军事演习中,展示了本国自主研发的巴瓦尔- 373 防空导弹系统的升级版本。 2019年8月22日,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在德黑兰的官方仪式上首次公布巴瓦尔-373 防空系统。此次升级后的巴瓦尔-373发射装置亮点十足,配备了全新的集成雷达系统,使其具备独立追踪目标的能力。伊朗国家新闻媒体报道,在演习期间,巴瓦尔-373与俄制S-300防空系统协同作战,在卡维尔沙漠成功锁定并击落模拟敌机。S-300与巴瓦尔- 373防空系统联合使用,显著提升了伊朗应对高空威胁的能力。 近期,地区局势日益紧张,伊朗为增强自身威慑力,接连推出一系列先进的国防装备和作战系统。本月初,伊朗展示了本国首艘无人机航母,这一项目被称为伊朗历史上“最大的海军军事项目”。1月,伊朗推出新型重型无人机“加沙”,该无人机续航能力强,一次任务最远可飞行 4000公里(2485英里),还能携带多达13枚精确制导滑翔炸弹。上个月,伊朗公布了一处地下海军基地,基地内停泊着数十艘配备反舰导弹的突击艇,同时亮相的还有一款新型弹道导弹,据伊朗官方媒体报道,这款导弹的射程能够覆盖以色列。 伊朗展示升级后的巴瓦尔-373防空系统,以及一系列先进的军事装备,对于维护本国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系列举动不仅彰显了伊朗在军事技术领域的进步,提升了本国的防空作战能力,也在地区军事平衡中产生了影响,向外界展示了伊朗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强硬态度和应对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区的军事战略格局。 原新闻地址:https://thedefensepost.com/2025/02/12/iran-upgraded-bavar-373/ 免责声明:本公 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 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 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 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来源:天驰航宇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