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消费电池行业深度报告:电芯国产替代加速,端侧AI助力电池环节量价齐升!

3小时前浏览6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


五年募超110亿分红5.4亿,消费电池巨头欣旺达拟再豪募48亿大扩产|界面新闻 · 证券


一、电池是消费电子产品核心组件,电芯是电池包关键

电池是一种能量转化与储存的装置,它通过反应,将化学能或物理能转化为电能。根据电池转化能量的不同,可以将电池分为化学电池和物理电池等。u 化学电池包括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两种类型。一次电池在电能消耗殆尽后即被废弃,主要包括锌锰电池、锌汞电池、锂金属电池以及空气电池等,二次电池可以进行充放电循环使用,主要可分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镍镉电池等。u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尺寸设计灵活、清洁无污染等特点,在多个领域对铅酸、镍镉电池等传统二次电池具有较强的替代效应,按照应用领域划分可将锂离子电池市场主要分为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动力锂离子电池和储能锂离子电池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按外形和包装材料可分为圆柱锂离子电池、方形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u 目前,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以其能量密度更高、形状更加灵活以及安全性更高等特点,是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标准配置。

电池安全性对于手机品牌厂商十分重要。2016年,三星逐步在全球多个国家发售Note 7手机,但在全球销售不到10天的时间内,已收到多位用户反映有关新手机充电发热、起火甚至爆炸等问题,事后三星召开记者会并正式道歉,宣布召回Galaxy Note7手机,后续三星电子也公布了调查结果,显示燃损的原因在于电池。电池安全问题对于手机厂商十分重要,安全性是电池行业重要壁垒。

消费类锂离子电池行业上游原材料主要是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下游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蓝牙耳机、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便携式医疗器械、无人机、电子烟等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

PACK 是由一只或多只电芯按照特定使用要求进行串联或并联,并集成电源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和结构件的电池或电池包,即锂离子电池模组由锂离子电芯、电源管理系统(BMS)、精密结构件及辅料等构成;u 电芯在电池模组中成本占比重,是电池包关键。根据智研咨询(2017年),电芯在消费锂电池模组中成本占比较高,约为55%,电源管理系统(BMS)成本占比约为30%,其他结构件及辅料约为15%。

锂离子电芯由嵌锂正极材料、可嵌锂负极材料,配以电解液和隔膜等材料所制成的,其决定着锂离子电池模组的放电电压、脉冲电流、持续时间等重要指标,是锂离子电池模组的核心部件;u 电芯中正极材料成本占比较高。根据智研咨询(2017年),消费锂电池电芯中,正极成本占比约为45%,负极约为12%,隔膜约18%,电解液约7%,铝塑膜约12%。不同电池的正极材料也有所差异,如钴酸锂、三元材料等。

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电芯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卷绕式与叠片式;u 相较于卷绕电池,叠片电池在能量密度,内阻等方面均具有优势:1)叠片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续航能力突出;2)叠片电池内部结构稳定,安全保障程度高;3)叠片电池内阻较低,对快充具有较强适应性。

二、端侧AI进程加速,推动电池环节量价双升

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消费锂离子电池是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 书(2025年)》EVTank,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1545.1GWh,同比增长28.5%,其中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出货量为1051.2GWh,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369.8GWh,小型电池(SMALL LIB)出货量124.1GWh。根据《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 皮书(2025年)》EVTank,预计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在2030年将达到5127.3GWh。

据wind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机出货量为12.2亿部,同比+5%,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机出货量将继续增长;u 全球各头部智能机品牌厂商均积极布局AI手机,推动AI大模型落地智能机端侧,我们预计AI手机渗透率将快速提升,有望带动一波换机潮。

TWS耳机电池可以主要分为扣式电池(含硬壳扣式电池和软包扣式电池)、方形电池以及针式电池等品类,扣式电池为主流。一副TWS(True Wireless Stereo)蓝牙耳机一般包括充电盒和两个耳塞共三个锂离子电池,总电量一般不超过500mAh;u 硬壳扣式电池分为卷绕工艺和叠片工艺两种工艺类型,目前卷绕工艺硬壳扣式电池厂商有:瓦尔塔、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叠片工艺硬壳扣式电池厂商为紫建电子;针式电池厂商为 LG 化学和紫建电子。德国瓦尔塔公司在卷绕工艺硬壳扣式电池领域的专利布局较深,其为苹果TWS耳机AirPods系列电池的供应商,国内紫建电子在叠片工艺硬壳扣式电池领域的专利进行布局,已切入多家手机品牌厂商

AI/XR眼镜火爆,对于电池形状、续航等提出更多要求。眼镜类产品因佩戴需要,故对于重量、形状等方面有一定要求,以Ray Ban Meta眼镜和闪极A1眼镜对比,两者电池形状存在较大差异,Ray Ban Meta眼镜在镜腿和眼镜盒上各有一颗电池,而闪极A1在眼镜镜腿上有三颗电池,同时眼镜类产品因需要佩戴较长时间且使用AI大模型,故而对于电池续航要求较高,在异形、重量、续航等要求下有望带动电池ASP的提升。

硅碳负极+钢壳预计是未来电池主流解决方案。根据《德勤锂电白 皮书系列之二:电池“风云”》德勤,硅基负极材料理论克容量较高,可以达到4000mAh/g,而当下主流人造石墨负极最高为360mAh/g,但硅材料体积膨胀率较高,现有软包电池的铝塑膜外壳刚度较小,与之相比,钢壳成型较好,可以有效抑制电池膨胀。目前小米15系列、vivo X200系列、OPPO Find X8系列、荣耀Magic 7系列均采用了硅负极电池,其中荣耀Magic 7系列电池硅含量突破10%,而苹果新机型iPhone 16 Pro则使用了钢壳电池。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电池掺硅比例预计不断提升,以及电池外壳有望采用钢材料,带动电池价值量提升。

三、电芯PACK一体化趋势明显,国产替代确定性强

PACK组装过程自动化率较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企业是主要玩家。PACK环节即将电芯、电源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结构件等通过PACK工艺组合,组装过程主要以测试、焊接等环节为主,技术壁垒较低。电脑PACK通常是多个电芯串并联。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是消费锂离子电池PACK的重要组装基地。u 中国台湾PACK厂商份额目前较高,根据新普科技官网,其在笔记本电脑类电池PACK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第一。

电芯生产制造环节复杂,技术壁垒相对较高。不同于PACK环节偏组装,电芯制造涉及到搅拌、涂布、卷绕/叠片、分容、化成等十多个环节,制造工艺复杂,技术壁垒较高。

PACK电芯迈向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品牌厂降低产业链成本。手机品牌厂商有望引入国内电芯供应商,一方面可以降低自身供应链集中的风险,同时新供应商的引入有助于降低ATL的议价能力,降低手机厂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利于供应商发挥垂直一体化产业优势,供应商成本降低将带来手机厂商成本下降。u 韩系电芯厂业务重心转向动力电池,国内电芯厂有望趁势加速替代。从消费电芯供给端看,LG化学(LG新能源)、三星SDI加大布局动力电池,投资力度较大,国内厂商有望趁势加大投入,抢占日韩厂商份额。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化学电源汽车电子新能源消费电子焊接理论爆炸材料无人机META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25
最近编辑:3小时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3粉丝 187文章 224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曝比亚迪固态电池最新进展!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2月17日 星期一2月15日,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表示,目前整个固态电池处于逐步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前期,预计在2030年左右应该会有比较稳定的商业化应用,国内特别是2024年,大量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都公布了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也发布了量产计划,基本上整个发展计划跟国外实现了同步。孙华军还表示,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看,经过测算,规模化之后,固液电池可以接近于同价,液态的三元电池跟固态的三元电池,理论上是可以做到固液同价。他认为,产品力还要综合的去看,车上面的电池,寿命也好,充电也好,其实功率性能可能不是太大的问题,核心还是充电。把活性物质占比提高,把电解质的用量大幅度降低,是从设计上保证成本低的因素。孙华军认为,目前虽然技术上国内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日本韩国一些企业,但相信国内庞大的研发实力,加上国家战略引导,发展应该会非常快。他透露,比亚迪预计在2027年左右可能会启动一些批量的示范装车应用,真正大规模应用可能还是在2030年之后。固态电池技术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其核心优势在于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双重突破。目前,量产的“固态电池”多为半固态技术(液态电解质占比<5%)。半固态电池已进入量产阶段,并逐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例如: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半固态)已实现量产,计划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蜂巢能源、冠盛股份等企业也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专利并启动产线建设,部分产品已进入中试或交付阶段.全固态电池(完全无液态电解质)被视为颠覆性技术,但其量产仍处于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国内车企:广汽集团计划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长安汽车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上汽集团计划2026年四季度正式量产全固态电池。国际车企:丰田计划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续航1200公里。本田计划2025年试生产全固态电池,并在今后几年销售的新车中搭载。宝马计划2025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原型车,2030年全面量产。尽管固态电池优势显著,但仍面临技术挑战和成本问题:如低温衰减问题:在-20℃环境下,固态电池电量衰减可达25%,北方用户冬季续航缩水明显。又如成本高昂: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成本超25万元,是普通电池的3倍,导致整车售价上浮8-10万元。还有充电基建不足:全国仅12%超充桩支持800V高压,车企自建超充站成突围关键。固态电池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渡期,半固态电池已实现初步商业化,而全固态电池仍需攻克成本和技术难题。2025年成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节点,国内外车企和电池企业纷纷加速布局。未来3-5年,技术验证与规模化降本将是决定其市场渗透率的关键。此外,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低空经济领域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迫切,固态电池可能优先在此类场景商业化。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