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曝比亚迪固态电池最新进展!

3小时前浏览6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2月17日 星期一



2月15日,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表示,目前整个固态电池处于逐步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前期,预计在2030年左右应该会有比较稳定的商业化应用,国内特别是2024年,大量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都公布了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也发布了量产计划,基本上整个发展计划跟国外实现了同步。


孙华军还表示,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看,经过测算,规模化之后,固液电池可以接近于同价,液态的三元电池跟固态的三元电池,理论上是可以做到固液同价。他认为,产品力还要综合的去看,车上面的电池,寿命也好,充电也好,其实功率性能可能不是太大的问题,核心还是充电。把活性物质占比提高,把电解质的用量大幅度降低,是从设计上保证成本低的因素。


孙华军认为,目前虽然技术上国内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日本韩国一些企业,但相信国内庞大的研发实力,加上国家战略引导,发展应该会非常快。他透露,比亚迪预计在2027年左右可能会启动一些批量的示范装车应用,真正大规模应用可能还是在2030年之后。


图片


固态电池技术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其核心优势在于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双重突破。目前,量产的“固态电池”多为半固态技术(液态电解质占比<5%)。半固态电池已进入量产阶段,并逐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例如: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半固态)已实现量产,计划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蜂巢能源、冠盛股份等企业也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专利并启动产线建设,部分产品已进入中试或交付阶段.


全固态电池(完全无液态电解质)被视为颠覆性技术,但其量产仍处于核心技术突破阶段:

  • 国内车企:
    • 广汽集团计划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
    • 长安汽车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
    • 上汽集团计划2026年四季度正式量产全固态电池。
  • 国际车企:
    • 丰田计划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续航1200公里。
    • 本田计划2025年试生产全固态电池,并在今后几年销售的新车中搭载。
    • 宝马计划2025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原型车,2030年全面量产。
尽管固态电池优势显著,但仍面临技术挑战和成本问题:如低温衰减问题:在-20℃环境下,固态电池电量衰减可达25%,北方用户冬季续航缩水明显。又如成本高昂: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成本超25万元,是普通电池的3倍,导致整车售价上浮8-10万元。还有充电基建不足:全国仅12%超充桩支持800V高压,车企自建超充站成突围关键。

固态电池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渡期,半固态电池已实现初步商业化,而全固态电池仍需攻克成本和技术难题。2025年成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节点,国内外车企和电池企业纷纷加速布局。未来3-5年,技术验证与规模化降本将是决定其市场渗透率的关键。此外,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低空经济领域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迫切,固态电池可能优先在此类场景商业化。

图片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汽车新能源理论材料无人机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25
最近编辑:3小时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3粉丝 187文章 224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最新技术!邵阳老乡率团队让锂电池“起死回生”!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三条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当内部活性锂离子消耗殆尽锂电池是否只有报废这一条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提供了全新路径他们创新设计出锂载体分子这种分子可像药物一样以“打一针”的方式注入废旧或衰减的锂电池中精准补充损失的锂离子实现容量恢复从而大幅延长电池的寿命2月13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科研团队发现锂电池衰减和人类生病一样只要对电池进行精准原位无损的锂离子补充就能延长其寿命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 科研团队成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高悦表示,经过对电池基本原理的深入分析和大量实验验证,团队提出大胆设想——设计锂载体分子,将其注射进电池,对电池中的锂离子进行单独管控。据介绍,锂载体分子需具备严格且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这种分子机制此前未见报道先例,无法依靠理论和经验进行设计。为此,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结合化学信息学,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引入有机化学、电化学、材料工程技术方面大量关联性质,构建数据库,并通过机器学习进行分子推荐和预测,最终成功获得了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合成这种分子后,团队验证了其符合各种严苛的性能要求,且成本低、易合成,和各类电池活性材料、电解液等有良好的兼容性。通过在真实锂电池器件上的实验证明,新技术可使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循环寿命从目前普遍的500至2000圈提升到12000至60000圈。 彭慧胜,1976年生,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塘田市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系主任。彭慧胜于1999年获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学士学位;2003年获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硕士学位;2006年10月获美国杜兰大学化工系博士学位;2006年—2008年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Director's Fellow;2008年10月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和高分子科学系教授;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领军人才。2019年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文章来源于邵阳日报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